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eacherZhang (tz★毕业生),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位学生的信 (转载) (转载)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7月25日23:29:12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发信人: qyjohn (Sweet Potato -- 爱你,咪咪), 信区: EduForum
标  题: 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位学生的信 (转载) (转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Jul 18 09:11:54 200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esign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r (Champs Elysees), 信区: Design
标  题: 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位学生的信 (转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Jul 15 12:49:40 2001)

  以下文章和相关评论转自ABBS
----------------------------------------------------------------------------
XXX同学:

   我在今年6月2日曾致信秦佑国院长和<<建筑史论文集>>张复合主编, 向他们反
映你在新近出版的第14辑论文集上发表的文章"吕彦直:南京中山陵与广州中山纪
念堂"一文有大量抄袭, 其中包括抄袭我本人的一篇论文. 在信中我要求他们责成
你对我做出解释并道歉. 时至今日, 40天已经过去, 但我仍未收到你的任何回复,

  于是只好再耽误些时间, 直接给你写这封信. 既是为了申戒你本人, 也是为了维
护我作为一名作者的权益和中国这份最重要的建筑史学术刊物乃至清华大学的崇高
的声誉.

  我注意到, 你在文章的最后开列了12本"参考文献". 但根据你在文章内的脚注
, 你"转引" 最多的是:
    7.杨永生, 顾孟潮主编<<20世纪中国建筑>>;
    8.殷志强"中山陵营造始末" (<<建筑师>> 40);
    9.刘凡""警钟长鸣"并非吕彦直设计中山陵的寓意" (<<建筑师>> 57);
    10.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 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 (<<建筑师>>, 62);
    12.刘凡 "吕彦直及中山陵建造经过" (<<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
集>>, 1991).
    你的文章因附有注释和参考文献而显得颇守学术规范, 但事实上, 这些表面功
夫并不能掩盖你实际的抄袭行为. 根据我依据手头仅有的四篇文献所做的初步核对
, 在你全文的82个自然段中(冒号下的引文不另算段), 至少有33段(3, 4, 5, 6, 7
, 8, 9, 11, 12, 13, 14, 17, 18, 19, 21, 22, 34, 35, 37, 38, 40, 42, 43,
44, 45, 47, 48, 58, 59, 60, 61, 62, 66)是直接抄自上述文章, 另有至少19段
(10, 16, 20,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6, 39, 41, 46
, 65)是大部抄自上述文章而只做了个别文字改动. 即使不去核对其他七篇文献,
你所抄文字已占全文总长的3/4以上. 我之所以说你的行为是"抄袭", 是因为, 虽
然你在所抄文字的一部分中的最后或中间加注了出处, 但其他部分, 包括别人所做
的描述, 介绍, 分析, 以至结论性的文字, 由于没有注明都已变成了你个人的"调
查研究"(第2段)的成果. 即使你标出出处的部分也大有问题. 因为你很少使用引号
, 所以读者会误以为仅仅脚注所标的一个单句是你的引文. 如四-3"研究经费"一节
(58-62段)读者仅会从脚注中得知, 你所用的个别原始材料是引自他人的文章, 而
其余部分均是你的"分析", 殊不知此一整节全系抄袭.

   我对社会上目前泛滥的假冒伪(少力)历来深感厌恶. 我对这种歪风在学界, 尤
其是在清华这所著名大学的漫延感到震惊和痛心. 我相信你是一位有着远大追求的
学生, 因为我读到你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作为正在校学习的建筑学专业学生, 让
我们多一些对专业的执著与热爱, 多一些各方面知识的基础积累, 多一些踏踏实实
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机会永远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所以我想在此指出你的错
误, 并请你改正. 学术工作就是求真, 求真需要脚踏实地, 而不是投机取巧. 我也
了解到你将赴一所世界著名大学留学. 我相信你在将来成为一名中国建筑界的栋梁
之材时, 会为这篇你或许曾经以为自得的文章而感到羞耻.

   另外, 作为一位比你年岁稍长的学人, 我还想就你论文研究和写作存在的其他
主要缺点坦率地提出一些意见.

   一, 论文研究和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描述事实, 更重要的是要表明自己的
独到见解, 增进或改正前人已有的传统认识.(在这方面, 你可试析同辑论文集中李
海清先生的论文.) 不能推陈出新, 一篇论文将没有价值. 你的文章的大量内容,
如吕彦直的生平, 建筑创作过程, 和民族主义的创作背景, 是重复他人成果, 虽然
你加入了几段自己的参观体会, 但既没增进, 也没改变目前学界有关该建筑师和他
的两栋作品已有的认识. 所以充其量, 它只是一篇读书笔记.

   二,既要超越前人, 你在从事一项研究之前就必须对前人的研究做批判性阅读,
 争取在材料上, 方法上, 和结论上发现前人的不足, 进而在自己的研究中做到有
所突破. 你所抄用的前人研究事实上并非无懈可击. 仅如所说吕彦直"查阅了大量
资料, 潜心研究了中国历朝皇陵, 古罗马帝王陵墓等中外著名陵墓建筑, 并运用自
己所学到的西方建筑理论, 根据地形情况与设计要求, 经过两个多月废寝忘食, 夜
以继日地奋斗和反复修改, 终于设计出简朴庄重而又别具一格的中山陵建筑图."就
是没有任何史料根据的演义之笔. 根本不应写入历史研究论文. 而说吕"曾对北京
故宫作实地考察, 描绘, 整理了大量的中国古建筑图案," 也需要找到史料证明.
你没能发现前人的错误, 反而以讹传讹, 很不应该.

   三, 历史研究一定要分清因果关系. 上述两例即是反果为因: 因为吕设计了中
西风格结合的中山陵, 所以说他研究过中西方陵墓建筑; 因为建筑设计通常紧张忙
碌, 所以说他"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 这种写法对于文学作品或无需苛求, 但出现
在历史研究中则是方法上的错误. 你在文章第五部分说 "中山陵这一作品的产生确
实有着天时, 地利, 人和的极佳背景条件,"就犯了这个错误.

   在此, 我还愿向你介绍1996年10月23和30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题为"吕彦
直和中山陵及中山堂"的短文, 供你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参考.

   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两栋重要实例, 虽然已有一些前人研究
, 但仍有大量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中国建筑史研究虽也经历了七十多年, 但整个学
科的建设还需要我们后人去添砖加瓦. 但愿我们的中华学术大厦不要成为又一座
"豆腐渣"工程.

   "让我们多一些对专业的执著与热爱, 多一些各方面知识的基础积累, 多一些踏
踏实实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机会永远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我们共勉.
   一名学人谨上
   2001年7月12日
(本文被投在首页的每周推荐一栏,现转到这里。希望引以为鉴)

--

※ 修改:·chinar 於 Jul 15 12:51:01 修改本文·[FROM: 166.111.144.201]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