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eacherZhang (tz★毕业生),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现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及改进之断想 (zz)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7月25日23:35:1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发信人: klucky (红蜻蜓&每个学校仔细瞧), 信区: EduForum
标  题: 现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及改进之断想 (zz)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Jul 23 13:12:51 2001)

现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及改进之断想
叶存洪
----------------------------------------------------------------------------
----

  50多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出一个像鲁迅、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像钱学森这样的科
学家,甚至也没有培养出一个像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晏阳初这样具有广泛而深远
影响的教育家。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都会使国人感到难以面对,迄今我们尚与这
个奖无缘。有人说,这是西方国家仇视我们社会主义的结果,就是拿不到这个奖也没什
么了不起的。我不敢说那些长着蓝色眼睛、棕色头发的诺贝尔奖评委们的头脑里没有一
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因素在作崇,但是我想说的是,苏联在解体之前也是社会主义
国家,它曾经拿到了13项诺贝尔奖,那些诺贝尔奖的评委们并没有因为当年苏联是社会
主义国家而一个奖都不给它。我们要承认,这里面有我们自身差距的因素在里面。

  也不了一流乃至大师级人才的原因何在?当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
要原因就出在我们的教育模式上。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模式过于整齐划一、缺乏弹性
,吕型伟先生曾用"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三句话来概括,是不无道理的。迄
今为止,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全面发展就是全科发展,就是门门课应该达到80、90分以
上,现在一些地市评选"三好学生"就是这样要求的。这样,学生即使在某一学科上有特
长、有优势,他也不能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伸展"他的长项,他必须"忍痛割爱"而"移
情"其它学科,把大部分时间、精力去补他的弱项。其结果很可能是,长的被截掉了,而
短的未必能够补得起来,最后是哪门课教都知道一些,但哪门课都知之不深,冒尖人才
始终不得出现。

  1997年,在湖北,有一名曾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的考生参加高考,因总分没有上
线而被武汉大学拒绝录取。这件事,在湖北乃至在全国教育界都引发了一场争论:只一
科拔尖,取不取?解放前,吴晗报考北京大学,国文考100分,数学得0分,当时负责录取
工作的教务长得矛盾,便请示校长胡适,胡适调阅了他的国文卷,马上拍板:这个考生
就是数学0分也要把他取进来!换到今天,你吴晗做多也别想上大学;毛泽东当年在湖南
读书,他的数学成绩也是比较一般的,他的数学老师后来回忆说,每次考试都是送点分
让他过关。事实上,吴晗并没有因为当年数学得0分而影响他日后成为一个著名的历史学
家;毛泽东也并没有因为当年数学成绩一般而影响他成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
军事家。


  目前的总分"一刀切"制度过分注重公平,忽视个性、特长的显露,所谓的特长生往
往由于某一门功课特好,而总分平平,被堵在大学门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靠
的是不断在各个领域打破常规,发现新知。有特长的人比各门学科平均用力、知识结构
平均化的人更易取得特长领域的突破,应该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这样讲,我
们现有的教育模式不改变,一流的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在今天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应该把教育模式的转变作为当务之急,摆在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建立起一个比
较理想的教育模式呢?


  1在如何认识专才与通才的关系上,我们的观念必须转变。当然,一个人能够集广
博和专深于一体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问题是这样要求未免过于理想化了,对绝大多数
平常人来讲这是很难做到的。社会有分工,我们可以要求一部分成为专才,一部分成为
通才。从宁产一个角度出发,我觉得学校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在各门功课达到一个基本要
求的前提下"偏点科",这不是坏事。相反,我觉得每门课都差不多,平均用力、齐头并
进反而不正常。


  一提起"偏科"二字,可能会有人感到刺耳、反感,自然而然地把它与"全面发展"对
立起来。其实,它们本来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多少年来,我们遇到问题总喜欢作"平
面思维",觉得二者非此即彼,比如我们在理解"应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启发
式教学"与"灌输式教学"等的关系时不是这样的,把二者看作是不共戴天的冤家。如果我
们换一种思维方法,对问题作"立体思维",可能会有新的收获。


  或许还是会有人说,你这话虽然不错,但中学是基础教育,学生是不能偏科的,要
偏科也得等上了大学以后。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人总是有某各兴趣爱好的,明知学生有
特长,却一定要让他把这个特长搁置几年,非得等他上了大学才去培养,恐怕经过几年
的"截长补短",等他上了大学,他的这个特长很可能就不"长"了。


  我始终感到不好理解的是,我们对艺术、体育类的特长生可以宽容大度,高校录取
时,总分可以低许多,为什么对其他方面的特长生则如此苛刻?我不知这里面到底有何原
因。其实,对各方面的特长生,都应该像现在选艺术、体育尖子生一样,网开一面,开
通决分不达标的特长生的上大学之路,有关方面应该在每年新生录取中划出一定比例给
特长生。或者,教育部指定某些大学进行招收特长生的试点。1999年夏天,复旦大学就
录取了一名语文特长生,要有这种尝试、高中、初中、小学教育才敢走个性成材之路。


  顺便指出的是,要求学生在其它课程达标的前提下发展特长,这个达标的"标"不宜
定得太高。拿数学来讲,现在中学的教学内容很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我们是以培
养数学家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事实上,对许多工种来讲,只要求具备一些基本
的数学知识就够了,学生所学的许多东西日后根本就用不上。苏联数理科学博士、教授
波斯特夫尼科针对苏联中学教学计划中数学课占了全部教学大纲1/5的分量的现象,主张
减少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有人不理解,质疑他:他身为数理科学博士,为什么还
主张减少数学课的课时?波斯特夫尼科提出了两个反问:在不是专搞数学的人当中,有谁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哪怕使用过一次三角形的内角下理?哪怕解过一回二次方程?他说,生
活中需要多少数学,就应该占用儿童相应的学习时间,既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确实
,如果在一些学科上降低难度,只要求他达到一个基本的要求,然后他可以偏点科,着
力去发展他的优势学科,还愁特殊人才不冒尖吗?中国一句俗话说,是锥子总会出头的,
但如果你把它装进一个铁盒子里,它恐怕就出不了头。我们要给它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
境,把它们放进布袋子,它们才会冒尖,才会一个个脱颖而出。人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道
理。


  2在考试制度上,建立一种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的机制。现在,很多学生不是没有特
长,而是不敢去发展他的特长。因为,你一旦费时费力去发展特长,很可能就会顾此失
彼,导致某些学科成绩下降。而一旦在高考中有那么一两门学科拖了后腿,才考到六七
十分,你就真的是全盘皆输,谁敢拿自己的前途甚至命运去开玩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防止埋没人才,是否可以采取给某一学科有特长的学生加分的
办法,根据他特长的程度,加100、90、80分;或者,在录取时,将某一非特长学科的成
绩作为参考,不计入总分(像现在,艺术类考生录取时,不是将数学成绩仅仅作为参考吗
?)。这样,他有这个分数在那里做基础,即使其他学科考分低一点,也不用担心名落孙
山,而可以把他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到他的特长上。


  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人情因素,但我们不能因  废食,不能
因为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不去改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瑞文同志有一个很形象
的比喻:"超市的小偷比柜台百货店更多,但不能因此不开超市。要两害相权,取其轻。
"在实行的过程中,我们有关方面要提高政策水平,从为国选才的高度来看待自己所从事
的工作,科学管理,严格标准,客观公正,把好质量关,杜绝人情因素。


  3教育改革必须进课堂。应该说,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陈旧落
后,难以"面向世界"。德国一个博士生为了完成他的博士论文,不远万里,来中国考察
教育,在看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学校后,他用两句话评价了中国的教育:"中国的
教师是全世界最能讲的,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能考的"。虽然有些偏颇,但亦不无道理
。确实,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的教师像我们的教师这样上课,从打上课铃讲起,到打下
课铃为止,甚至许多教师打了下课铃都还未必肯停止,还要拖堂。课堂里基本上是教师
讲学生听,这只能是众人头脑对一人头脑的依赖。中国传统中的许多教育思想,如教师
应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教师对学生应该是"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
疑","指引者,师之功也",都在今天的教育实践面前显得苍白。像美国的课堂里,一节
课中,教师可能只讲个10分钟、1刻钟,然后就是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验、做游戏,在
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而静听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达到这样一些目的的。在静听的教学中,如果这个教师有知识
、有思想、有人品,那还好说;如果他自己本身就只有半桶子水,那又怎么能够"以己昏
昏,使人昭昭"?聪明的学生都会被他教蠢,活泼的学生都会被他教呆,长此以往,又怎
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与教育模式问题密切相关的是标准答案。多少年来,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考试都
有标准答案。如果说自然科学中"1+1=2",这个2就是标准答案的话,那么社会科学的
标准答案又是什么呢?谁说的就一定是对的,谁说的就一定是不对的?一位留德学者说:
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回答,答案基本上是一样的,而这种现象在外国
学生中是不太可能了现的,他们10个人或许会讲出20种答案,其中不乏一些非常离奇的
解释。在这里,我不想评论到底是1个答案好还是20个答案好,但是,如果一个人从小在
思维上就受到这样一种束缚,凡事都要考虑是不是符合"标准答案",这样久而久之,他
的头脑就会僵化,就会唯唯诺诺,就会惟书、惟上。若此,有思想、有创见的人才又从
何而出?


  5要建立一个开合灵活、进出自如的教育体系。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过于制度化,
小学5年或者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5年,而且都是年级制,随着口令"一二一
"一个一个年级往上升。尽管可以跳级,但是真正跳级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学习困难者
可以留级,但据我所知,现在许多学校,留级都有指标限制,还要找校长开后门。其结
果是,成绩好的学生被拖住了,成绩差的学生被拖死了。再者,一旦学生在某一学习阶
段因为某种原因中断了学业,日后他再要回到这个体系中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法国一位
专家在安微省呆了一年多,他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竟有那么多的农村孩子不读书,不愿
读书,也没有书读。确实,很多15岁读完初中不能继续升学的小孩,找工作还早,上高
中又无门,便天天泡在"三室一厅",许多青少年因此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甚至被不良
因素所引诱而误入歧途。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他们的学生可以随时出来,
也可以随时进去,所以他们不存在"留级"、"失败"的概念。良好的教育体系应该是能够
"使每一个人通过获得他所缺少的知识在任何时候都能'赶上去'。"正如埃德加·富尔所
说的:"当教育一旦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时,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也就不同了
。如果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教育的过程中在一定年龄和一定阶段上失败了,他还会有别的
机会。他再也不会终身被驱逐到失败的深渊中去了。"确实,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开放
性的,我们的学习制度是有弹性的,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走出失败的阴影,走向
成功的明天。
  
http://tjjy.online.tj.cn/


--
勇敢的小蜻蜓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