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eacherZhang (tz★亲密飘忽),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委托人个个有来头 上海交大有没有“招生黑幕”?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8月23日23:15:08 星期四), 站内信件

----
http://www.sina.com.cn 2001/08/23 10:03  南方网-南方周末

  17日,新语丝网站转贴了一篇《上海交通大学2001年招生黑幕》,很快,这篇文章
被强国论坛、西祠胡同、中青在线等国内著名网络论坛和各大学BBS站转贴,一时间引起
了广泛关注。

  《招生黑幕》披露的题为《机动指标使用材料》(以下简称“材料”)的花名册,出
自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站,是学生从交大局域网里“宕”出来的。“材料”分为“
校领导接收”、“中学校长推荐”、“2001年上海生源120%以内讨论材料”、“2001年
外地生源机动指标讨论材料”、“2001年录取中需保证专业情况及处理结果汇总”等6
项,每项又包括考生姓名、生源、分数、学校加分因素、专业情况、委托人、拟解决意
见等栏目。最引人注目的是,“委托人”一栏出现的“人物”,大大小小各有来头。

  20日,本报记者展开相应的调查。经过一一核对,发现花名册中列出的上海生源的
考生共计82人(花名册中另有外地生源考生49人,因时间关系未核实),被交大录取61人
,其中11人的考分低于交大今年的理工投档控制线(理科476分,文科424分),另有低于
交大理工科投档控制线的13人报考了工商管理和国际金融与贸易专业。

  19日,新语丝发表了署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办公室关于“黑幕”的来函,该函声明
:“《招生黑幕》中所列名单中考生基本未被交通大学录取,而录取学生的高考分数也
达到该校录取分数线。”


  “材料”是真的,但只是“工作名单”

  21日上午,本报记者到交大校长办公室采访。记者出示这份“声明”,请求核实,
校长办公室的曹秘书证实,这是他们发出的。

  在交大党委宣传部,宣传部副部长蒋宏告诉记者,此事“现在正在调查之中”,“
这件事事关重大”,他们正在研究向教育部汇报。

  至于那份广为传播的“材料”,蒋宏承认,这份名单出自交大。他说:“这很正常
,这个名单仅仅是我们的‘工作名单’,不能说明什么。”

  据蒋宏说,这个名单是招生工作人员对考生咨询的记录,不仅学校有,各个院系都
有这样的“工作名单”。

  蒋宏告诉记者,交大在全国各地搞了很多咨询,有考生咨询他们都会记录下来。


  蒋宏副部长声明:他可以代表校方发言。


  问题是,这份“记录”为什么几乎找不到一个普通考生家长的咨询?


  “没有任何违背政策的地方”

  蒋宏副部长说,交大招生是很严格的,交大在招生工作中“非常注重维护名校声誉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蒋宏说,因为高考有过“一考定终生”的弊端,所以教育部允许投档率120%这个政
策。他说,在确定投档控制线时已经考虑到了考生可能因为偶然因素考分低的情况。因
此,“只要进入最低控制线的,哪怕是最后一名都可能被录取”。

  关于《招生黑幕》中披露的“打招呼”情况,记者问是否对“花名册”中的考生起
到了作用。蒋说,可以肯定,名单中的大多数没有录取,少数录取了。后来他进一步肯
定地说:“可以说,符合政策的都录取了,没有录取的是不符合政策的。”

  记者问:“是否有低于交大理科476分投档线而被录取的现象?”蒋说,“这个不能
排除”,因为交大今年是自主招生,还有一些考生分数在控制线以下可能被录取的。

  关于有些考生总分低于控制线也被录取,蒋说,“也是有的”,因为有些特别优秀
的学生,比如有体育、艺术特长的,参加国外重大比赛的等等被“特招”的因素。具体
多少,蒋没有说明,只是说学校是有规定的。


  蒋说,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是专门领导和负责招生工作的组织。据介绍,这
个领导小组对每个“特招”的学生是研究过的,不是通过投票,但他也否认了“一票否
决制”和“一人说了算”的说法。

  最后,蒋明确告诉记者,他代表校方和受招生工作领导部门委托,明确学校的三点
意见:“第一,招生工作一切正常,没有任何违背政策的地方”;“第二,被录取的是
少数,没有录取的是多数”;“第三,总起来说,要对社会负责,对考生负责”,“有
些媒体未经核实报道并不合适”。他希望“任何一家媒体都该负起责任”。


  “人情网络”遭遇“网络社会”

  据交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部长说,这次网络披露这个名单,让他们“始料不及”
。蒋宏也坦诚地说,交大的招生工作“有错误”,“管理不严”,这次网络泄密事件“
使学校招生工作很被动”。

  蒋宏说,网上招生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怎样管理和使用好网络,建立一种什么样的
“信息披露”原则,则有待解决。

  中国“潜规则”研究者吴思则认为,交大此事是“人情网络”在“网络时代”暴露
了它的“潜规则”。

  吴说,大学招生中的“机动指标”是一种标准的潜规则安排。把招生名额这种稀缺
资源单独切出来一块,用另外一套不公开的规则来分配,可能是一种常规。

  “因为有了互联网,交大被摆上了台面。从名单上可以看出,‘委托人’都是大大
小小的‘人物’,这证实了人们对高考以及招生的公正性的怀疑。在一个讲人情、讲关
系的地方,人情就是一个网络,要求学校单方面坚持正义,独立在外是不现实的。”

  吴思说,互联网使获得和传播信息的成本降低了,使监督成本也大大下降,这会使
潜规则参与者有所收敛。

  吴思认为,不管结果如何,交大都应该受媒体调查。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