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ong (用心聆听),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株连的代价——不止为清华辩护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1日09:05:30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株连的代价——不止为清华辩护
 
 
      

    最近由于北京动物园狗熊受到硫酸袭击事件,一时间引发群情激昂,在公共言论的剧场效应之下,对清华大学的责难可谓是甚嚣尘上,轻者说这给清华大学丢人,重者甚至喊出了杀光全体清华学生这样的极端口号来。 

    我不是清华的,但要为清华说句公道话,在对清华举国一致的谴责之中,有多少人严肃思考过,这则个案究竟和清华大学有多少关系?清华大学究竟应当承担何种责任?

    首先,该名肇事者的属性是多重的,从现有资料来看,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各种侧面来描述他:人,男人,中国人,姓刘的人,年轻人,大学生,清华大学学生,大学应届毕业生,戴眼镜的人,高个子(1米9左右),学习好的学生(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北京人(因
为据报道他住校以后每一两星期回家一次,看样子至少也是北京郊县的),等等等等。

    但有趣的是,公众舆论似乎全体一致单单抽取出了“清华大学学生”这一个属性,从而把对该肇事者个人的火力几乎全部倾泻到了清华大学身上。

    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从本案得出推论说:“人”的本性都是恶的,“男人”总是暴力成性,为“中国人”脸上抹黑,“年轻人”都缺乏教育,“大学生”都是变态,“应届毕业生”就是无所事事,“姓刘的人”没有好东西,“戴眼镜的人”有毛病,“高个子”就是贱,“学习好
的学生”都没良心,“北京人”都该死……

    也许大家可以轻易地反驳说这些结论都是没有道理的,的确,可又有谁仔细思考过该肇事者个人的行为和“清华大学”究竟有多大关系呢?这种变态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清华大学”的特殊环境造成的?毕竟,清华大学99.999%的学生没有去泼硫酸,也没有足够证据显示清华大学
的“变态率”高于其他相关社会机构。或许是我们的整个大学教育出了问题;或者是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全部教育体制出了问题;也可能根本和教育体制无关,因为再好的教育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人才率;或许该肇事者的行为是其特殊的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社会因素造成的?但在一切
问题都没有搞清楚之前,人们就一口咬定:都是清华惹的祸。

    对个案进行扩展,把个人进行类型化,是人的基本反思能力之一,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完善现有的体制,防止未来悲剧的重演,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蒙蔽视听,与事无补,徒引恶性株连,集体狂暴。

    类似的恶性株连还有很多,例如对河南人的株连就是如此。不知从何时开始,一旦出现某些罪案,如果和河南无关还则罢了,一旦在地点、人物等连接点上和河南发生关系,就一定会有人起来愤怒声讨河南人。连当年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都有人考证出系死在河南骗子手上(这个故事
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呵呵)。幸亏这次袭击事件和河南无关,否则被攻击的肯定就不止清华了。

    其它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面对个案,发明了多少“大词”?何必动辄上升到校籍、地域、国家、人种的高度,必欲除之而后快?我们的话语中反映了多少霸权,多少偏见?在本文中,笔者一直坚持“肇事者”这一称谓,就是为了避免任何不当类型化的可能,免得在“XX人”的
大旗下面,致使多少无辜的人蒙受斥骂。

    株连之下,我们丧失了正常思考的能力,丧失了冷静推理的机会,这个中的代价,不值得我们反省吗?

    (网友:彭亚楠)

    【人民网所刊网友言论仅表达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的立场和观点。】 

 
来源:人民网 2002年2月28日  (责任编辑:刘锋) 

--
积善者昌 积恶者丧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