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eacherZhang (秋~大水坑),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中国的清华与美国的麻省――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对比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Sep 30 21:23:09 2000), 转信

13001 《科学时报》刊登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海外来信,标题为《中国的清华与
美国的麻省――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对比》。详细内容如下:

清华大学的本科5年,和许多同学一样,我也为着一个闯荡世界的梦想苦苦努力。
1998年,我终于踏上北美大陆。

这两年的生活真是令人感慨万千:我真诚地感谢清华的学习生活,也算是领略了
美国大学生活的个中滋味。相信国内许多好学上进的师弟师妹们还处在一种梦想和憧
憬的阶段,一如两年前的我。

在这里,我穷一己之力以比较和介绍,让他们在国门之内也能了解到清华大学与
美国大学学习生活的相同与差异。我选择的切入点是中国和美国大学的两所名校:清
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
从生源上讲,美国没有哪个学校像清华大学一样可以把全国各省的理科状元和前
10名中的大部分收入校中。即使麻省理工学院在理工科方面独占鳌头,但是加州理工
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等名校也并不逊色。
像斯坦福大学更是以地处硅谷、生产“杨致远型”的资本家而独具吸引力。从优秀学
生的聚集程度上讲,大概麻省理工学院加上斯坦福大学都不足以与清华一拼。
而我所在的是美国二流大学,其工程学院在全美排名十几名左右。出国前我误以
为,美国二流大学学生的数理功底不会太好,因此课程大概不会开得太难,中国学生
的困难主要还在语言上。到美国后,我才发现三句话说错了两句。TOEFL和GRE毕竟没
白考,上课能听懂百分之八九十。本来用于录老师讲课内容的单放机只带了一次,也
没开录,后来就再也没带过。阅读课文也没有太多的困难(哪有GRE歪词那么多)。美国
学生实在是基础差又不用功,100分的满分得不到50分。但是,这里的课程负担却真的
不轻松,一般来说,选上3门课是标准(不少人只敢选两门课);能上4门课的人堪称不
同凡响;5门课?最好不要想。

第一学期,我上了一门叫《计算机系统设计》的本科课程,其辛苦程度真是一言
难尽。15个星期内交了10次作业、作了6次课程设计(有的设计还分若干部分,分开
交设计报告,所以也交了10次左右的设计报告)。

最恐怖的是:有一次,10天内要交6份作业或设计报告,而且当时正值其他几门
课面临期中考试。抱怨是没有用的,教授说:“我很抱歉,但这门课很重要,请大家
不停地工作。”学生从一般的逻辑时序电路开始设计,核心是自行设计“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的ALU、单指令周期CPU (single-cycle CPU)、多指令CPU(Multi-cycle
CPU),一直到最后实现流水线(pipe line)32位MIPS CPU和Cache。仅这一门课,所
有与计算机CPU有关的知识能全部融会贯通,硬件设计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虽然我
们很累。

在清华的本科课程中,我却没有找到这样一门如此实在的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课
程。计算机系的TEC-II型试验已经是全国独家了,但该试验的安排并没有触及核心
(TEC-II机是微指令时的计算机),缺乏动手设计环节使学生对CPU原理的了解难以深
入。当初我作微指令实验时虽有茅塞顿开之感,但是现在发现还远远不够。

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也有相似的计算机系统设计课程,但是要求学生用VHDL语言
(当今IC设计标准语言)实现,我在清华时曾上过《操作系统》这门课,要在Linux基
础上作4个project,6个人一组,可以期末一起交。我在计算机系的同学直到期末前
两周仍叫我不必惊慌,他们说最后一两周内定会有“牛人”做出来,大家都可以“搭
车”。而我在美国大学的情况却不同。也是4个project,3个人一组,每3周交一个
project。如果相似之处过多,抄袭与被抄袭者当即都将受到质询和处罚。交作业的
期限是某个周日晚23点59分59秒,网上交作业,半秒钟也不许拖延,到时间传输停
止工作,谁也交不成。所以大家只有坐下来勇敢面对困难。其实,3星期的期限短得
有点不合理,因为第2个星期才将与Project相关的全部课程讲完。所以,唯一的方
法就是熬夜——第三个星期,从晚上9点到凌晨两三点,公共机房的数十台工作站前
座无虚席,因为每个人都要连续熬夜;凌晨3点有人开始支撑不住,而能熬到六七点
的也不乏其人。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曾展示过一块白布,上书“我宣布投降”和几
十人的签名。这份由败在Project手下的学生赠送的礼物被老师悬挂在办公室的墙上。
而我对这门课的感觉只有一句:我开始明白,在清华,计算机系的《操作系统》和
《计算机原理》是体现了其应有份量的。 ?

我曾上过清华某系的《图像处理》课。我在美国大学上的《图像处理》作的设计
中第二难的是简单的OCR(就是清华电子系搞的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至于第一难的设计,据助教讲,十几年中从未有人做出来。我不禁想问问那位毕业于
MIT的教授:这真是要我们做的作业吗?不过教授早有说法:前几年这门课开的比较难,
学生很痛苦,今年就降低了难度……可以说,在纯理论的课程(如微积分、信号与系
统)等方面,清华大学绝不亚于美国的一流名校,但在涉及具体设计的丰富方面还显
得不足。

再有像美国的VLSI设计课程在清华很难得到其应有的设计实践效果。美国大学的
VLSI设计课程上得很深,学生可以做出实实在在的ASIC芯片,可以拿着自己的设计去
硅谷或别处应聘。

另外,美国大学的教授对授课的认真程度有高下之分,但任何教授都不允许抄袭。
有一个教授的话很具代表性:“发现抄袭很难;但我会竭尽全力。”另一个共同特点
是:他们上课一般不会沉闷得让你想睡觉。他们虽然不像新东方学校的宋昊老师那么
幽默,但也恰到好处;教授也极具责任心。某个同学一门课的最后一个Project到凌
晨3点才完工,在大呼轻松之余上网解闷,发现一封新的E-mail,原来教授也工作到
凌晨3点,又设计了一个新的Project让他作。美国的教职人员很不轻松,由于一般没
有“国家投入”,如果再拿不出能得到企业资助的成果,处境就会相当艰难。助理教
授升为副教授可不像国内这么容易。在普林斯顿大学(University of Princeton),
5年内还拿不到终身职位(tensure)就得卷铺盖走人。

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到手是很不容易的。先是资格考试,在硕士将近结束时进行。
形式是提出一个新兴课题、摆出方案,由五人评议小组审核课题的新颖程度、意义和
方案可行性等。通过资格考试,你才可以在这个课题上开始你的论文研究。如果评议
期间有人就同一课题发表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你就必须修改课题甚至从头再来。准备
资格考试的过程中一样要修课,谁还有时间忙于其它事情呢?大多数教授都让学生全
心准备资格考试。这种考试算轻松的,加州理工学院的化学系博士资格考试有这么一
项:几个教授从某篇新发表的文章中(博士生大概还读不到或研究方向不在此项领域
内)提取课题,让学生们在两三天内提出解决方案,以此测验学生对前沿研究的敏锐
程度。这种考 杂惺币桓鐾ü囊裁挥校ü涣司投圆┦棵嗡涤辣鸢伞<词拐庋?/FONT>
加州理工大学还明确规定:20%左右的博士生再优秀也拿不到博士学位。
本文写到此处,我不禁想起自己的责任,作为一个清华学子,我享受着“清华”
二字所带来的荣耀。我衷心希望我的母校成为一个让挑战者兴奋、让优秀者更优秀的
世界级学府。这才是我写本文的初浴?

9月29日《科学时报》B1版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