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alyujun (咔咔傻蛋),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清华的炼狱,麻省理工的天堂 (转载)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Oct 11 23:28:36 2000), 转信
发信人: zqqi (夜鹰), 信区: THUExpress
标 题: 清华的炼狱,麻省理工的天堂 (转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Oct 11 19:10:38 200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s 讨论区 】
【 原文由 Sag 所发表 】
在清华的炼狱
81年我考上了清华,在清华是我心理成长比较艰难的一段时间。我不知道清华现在还
是不是这样,当时应试教育给我们的压力特别大。从77年到81年,报纸上的英雄人物都是
自学成才,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很偏激的观念——念书是唯一重要的事情,而且特别爱把人
跟人比较,这家孩子跟
那家孩子比怎么样,我家孩子又怎么样,造成了一种风气:念书最好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
生,才可以去拿 当 尔奖,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后来到了美国,才发现学生的分数原来是可以不公开的。我的同龄人恐怕都有这种体
会:社会总是把一大堆优秀的年轻人放在一起,24小时里都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每个人
都怀着同样偏激的思想,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种无谓的竞争耗费了我的许多精力,由此
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
清华的5年就是这样非常艰苦竞争的5年,当时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我练习冬泳。这样
做与其说是想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还不如说是自虐,好听一点叫锻炼意志。因为在这种竞
争中,每个人都会产生自我怀疑,直至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到美国之后,我花了好多年
才把它克服掉。
MIT校风
在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尽管也是强手如林,但美国文化不会过份强调谁是最重
要的,引起学生间的竞争和伤害,谁比谁好也不会只看你的分数。同学相互之间怎么样彼
此不会轻易知道,分数是绝对不能公布的,只有老师知道你的研究成果,每个人的发展方
向也是多种多样。在国
内,知道谁比谁好是最重要的,一个班里排出名次是最重要的,对人的衡量标准非常偏激
和片面。中国过去的许多教育方法都违背了基本的教育理论。结果很多人在学校很优秀,
最终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并不多,他们的创造力、爆发力和对生活的热情都在这种无谓的
竞争中都被磨蚀掉了。
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把这成绩公诸于众,让每个人都知道,这种非常残
酷的做法不只在学校有,而且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缩影。我们的文化、国家都爱分等级,等
级森严,谁比谁好是最重要的,到底是怎样个好法并不清楚。许多的年轻人不是缺少才能
,而是缺少了发挥才能
的文化和土壤。
美国社会重视结果,看重实际,社会没有什么既定的等级制度,也没有什么谁比谁强
的定规,一个大学教授可能完全胜任不了一个企业家,一个身无分文的程序员软件写得好
,说不定那天就成了亿万富翁。SUN、MICROSOFT、OR
ACLE它们的创始人都不是好好念书念出来的。在中国,不仅等级制度十分重要,而且来自
上面的认可更加重要。美国也有阶梯,但是它是一种多渠道阶梯,这里上不去,可以走别
的梯子。谁比谁好,只有在具体事情上才能看出来。在中国只有一条天梯,一夫当关,万
夫莫开,你会把很多能
量耗费在一些无谓的竞争上面。这条人造的天梯决不是创造性。
今天我们看到,在中国,IT、高技术和互联网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维(MULTI—
DIMENSIONAL)的发展机会,社会的多元化使得人们也不再象过去那样重视等级了,某种
意义上说,中国已经开始了全球化,所以现在国内一下子涌现了这么多的创业者,对他们
来说,公司运作怎么样才是最
重要的,至于你以前怎么样,或者说获得了什么学位、导师是谁、是不是科学院院士,都
不重要。
学会在极端压力下生存
清华的几年也使我学会了在极端压力下如何去生存。后来融资的压力,比起在清华时
年龄小、什么都不懂、光荣和梦想成天在脑子里转,压力显然是太大了,只不过这段经历
也是对我后来能在竞争中保持战斗热情的一种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
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未能坚持过来,变得平庸了。一个人上中学时,他的才学
和未来看起来不错,但后来在一系列变故之后,对生活一腔火焰般的热情就熄灭了,人就
是这样未老而先衰的。反过来,最后你能存活下来,你的心理承受力就炼出来了。
在美国,教育制度只是好的一方面。当你21、22岁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没
有任何机会给你,你要生存下来,从负面上来讲,这也是对人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充分
的磨炼。
--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