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yt (钝剑~~留什么给你),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杨振宁为邓稼先当场泪流满面--一群优秀的中国人...(转载)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9月27日10:07:20 星期四),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olitics 讨论区 】
【 原文由 oldgun 所发表 】

  文章标题:
  一群优秀的中国人
  文章作者:[傲西] 2001-09-25, 21:59:17
  --------------------------------------------------------------------------
----
--
  段子 · 房东 · 不被消化掉的人
  · 张蔓菱

  段子

  下面的段子是在邓稼先那朴素的家中,夫人许鹿希告诉我们的。

  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

  当晚,邓回去后与夫人通宵不眠。

  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
孩子我是不能管了”。

  有一天,许德珩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出的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
问你的女婿吧”。

  邓按下了原子弹起爆按钮,一切就绪了。这时一辆吉普开到他办公室门口,来人交给
他一张去上海的机票、一封母亲病危的电报。其实母亲早就病危。但这时候,领导才告诉
他并安排他。邓立即登车登机,去上海医院看老母。听此,我想起“岳母刺字”。

  邓夫人许鹿希说:“请告诉中国人民可以放心了,没有人再会来轰炸我们的,我们可
以在和平中生活、学习、建设。中国已经达到核极限,是世界五大核工业国之一。”

  邓稼先他们,是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一口气从原子弹干到中子弹,
到氢弹,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的。中国的国力,尤其经过“文革”,如果再分代的话,
根本就没有时间达到现在这样的国防水平了。

  邓稼先是知道很快就要“世界性禁核”的。如果中国不能抢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核极限
实验,那么就会“被禁”,而不能成为“大国”。所以,邓稼先一直在抢这时间,他忘
了自己生命的时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惟要中国脱离打受欺的时间。

  我国是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那天爆炸了最后一颗原子弹,然后在次日宣布参加禁核的。

  在邓家,我看到了张爱萍在一块素布上题写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我想,“元勋”
的意思,是说对中国成为当代大国有功,而不仅仅是“军功”。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
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
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
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他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许鹿希说:“说有位年轻的导演,要拍邓稼先,要一幢别墅,两队警卫。我说,邓稼
先不是那样的。”她说:“我此生就住在这里了。这才是邓稼先生前住的房子。这两个
沙发是杨振宁来看邓稼先的时候坐的。他们两人就这样一人一个,坐在这儿谈话。”

  当年为了欢迎杨振宁来,夫妇俩上街挑了一个床单,就是现在铺在床上的那个,是单
色的“十大建筑”。邓稼先喜欢这一个,就决定买了。

  这张桌子就是邓稼先回来工作的桌子。那封信就是在这写的。

  那封信是一封让杨振宁喜极而泣的信。

  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到了国内
,很想问邓,但是没有启口。直到上飞机时,他问了:“有没有美国人?”邓迟疑了一
下,说:

“你先走吧。”邓回家立即请示周总理。周说:“把实情告诉他。”

  邓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写了一封信,送信的人就等在桌边,立即拿了上飞机。到了上海
赶到给杨振宁的送别宴上,亲手交给他。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杨立刻到洗手间去了。作为一个宴席的主宾
,突然地泪流满面。人们的惊讶可想而知。

  我与杨博士亦曾有过对面谈话与一次来信的交往。以杨的应变能力,可达外交家与政
治家水平。他风度傲然,气势逼人,令人很难看到内里。

  他流泪了。他当年在云南,后来在海外盼望过的强国梦,被他的同学实现了。这是他
的祖国。中国人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他的泪水流在中国,中国接受着。

  房东

  真正的房东是拥有土地的人。他们是房屋和土地的看守者,使那些漂泊来去的人也拥
有这土地和房屋。

  大物理学家杨振宁每来云南,必回龙院村。今年是与他的两个弟弟一块回的。他们在
那里恰遇几个乡村少年,还与少年人聊了聊“前途”之类。也看了那些田地,自然,进
了当年自家住的院落。在偌大的世界上,他认这块土地,认这座乡村院落,也认他的老
房东。

  我们摄制组自然也认了这里去拍。房东是个典型的老农妇,蓝布盖头,蓝布大褂,满
脸碎纹。问她:“杨振宁家的孩子淘不淘?”她说:“他没有孩子,他还是个孩子。”
又问:“他淘不淘呢?”答:“他不淘,没有我们家的孩子淘。他总在楼上看书。”这
老太太可谓清楚。

  于是走的时候,摄制组对她说:“知不知道以前住在这里的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成
了世界大名人?”老太太淡然地说:“是不是名人,我们不知道。就看他为不为中国人
办事了。”

  一语惊四座。摄制组的作家、记者皆环顾而悚然。仿佛是这块古老的阳光明媚的土地
自己在说话了一样。当晚有人把这话上了电子网络。我则想将他发给所有的名人,只要
他和她,还认自己是华人。

  在采访中,据我观察,杨振宁和李政道,不仅在为中国人办事,而且好像都在比赛着
办。毕竟同是一方水土,民心民意,与名人心意,都跳不出这个法坛。

  杨振宁曾写道,其父杨武之先生至死时,“在心里的一角都不能原谅他放弃中国国籍
的事”。杨振宁是一个孝子。杨武之先生对他的父训,是血肉与精神学识的双重给予。
杨振宁获奖研究的课题,就与其父当年在昆明给他看的一本《群论》有关。

  在父训下,杨振宁从小熟读《孟子》。他所以频频地看望和关注老同学邓稼先,在邓
死后又亲自著文,称邓为“民族英雄”一类的人。我认为,这就是他“心里也有一角”
,那至死不能移动的情和欠。如果他不认为他欠点什么,那他就不是一个完全的中国人。

  请大家互相在全球和在有中国人的外星球上,转达一下房东老太太的这句话吧。

  不被消化掉的人

  现在似乎更崇尚“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了。但我想说:“不被消化掉的人”亦是
真俊杰!

  2000年8月,李政道来北京3天,相约给我半天接受采访。

  千里外带了一盒云南的中草药,想送他。有人好心劝我道:“人家这些人已经是洋人
了,根本就不信这些根根草草。现在是中国人信西药,而西方人并不信中药。人家拿了
不知所措,只有扔掉。”一席话说得我乡情大伤。但我仍是拿去了,固执地想要和他认
这个“同”。

  清早,我专门问了与李长期合作的沈克琦老师。沈老笑道:“李政道就是中国人,他
身上有很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你一接触就知道,他很尊重祖国医学。这个很好,拿去
!”

  与李政道相对一早上,感觉首先是“老师”——他先接过我的采访提纲,用笔在上面
划划,说:“这样你的重要内容时间才够。”然后是“学长”——他亲切融洽得像长你
几班的大同学。最后是“朋友”——我说:“想拍一拍这个‘国际科技中心’的房间,
不知您是否愿意带我们看看?”他说:“我非常愿意”。

  他喜形于色地向我们作介绍。书架上,他的每一本书都是以中国画为封面,以中国文
化的古意为书名的。在那些具有世界性成就的科学论著封面上,画着老庄故事和垂髫的
牧童等。

  李政道特别喜爱那首“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的画意。他先和我推
敲“光阴”一词,他说:“光与阴,是两个意思。”我说:“昼与夜乎?”他说:“有
一点接近,还不完全。”他认为,在“光阴”这个中国词的含意里就已经包含了现代世
界科学对“时间”、对“光速”和“相对论”等很多内容的领悟。

  李政道的这种悟性,这种中国文化与科学融会贯通的精英式思维,这种丰美的人格,
令人不由倾倒。一盒云南中草药,顺理成章地拿出来和被接受了。我感觉到的是,他和
我们没有“断”。他不像那些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像外星人一样地看待他的故土与草
木。

  我看见的李政道是一个亲手做一切事情的人,包括如何布置那些办公室,当他妻子活
着的时候,曾亲自为他设计写字台。他就在这张台上为我们题词。

  沈克琦说,为给中国办事,李常常亲自向国外名大学名学者写几十封信,并到邮局亲
手发走。在李的身边,助手们也是科学家,没有什么“女秘书”型的人。李政道的排场
还不如今天国内的一个县长。

  我不管他的护照是什么,李政道是一个没有被西方强大的物质文明与文化消化掉的中
国人。我想到:西南联大对我们民族的最大功勋,就是培养了一大批“不被消化掉的人
”。

  消化,有各种各样的。例如:被完全地同化,忘却“来处”。例如:被腐化,忘却初
衷使命。例如:汉刘阿斗就是一个“此间乐,不思蜀”的,可随他人肠道消化作渣滓的
东西。

  中华民族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东方文化所以成为人类的一大板快或一大救援,就是因
为不被任何力量消化,只愿意自身去消化其他,从而强大起来,屹立顶天。像邓稼先,
更远一点如邓小平,都是留学海外而立志自强的伟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否就是:“不愿意被消化掉的人们”?

  两张照片:看见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的照片,我感到他是一种壮
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
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
的。

  另一张照片,是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
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

  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
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
掉的了。

    而最后获表彰的25人中,就有8位西南联大的学生。除了有能力,这种“肯牺牲”,
肯为民族大局淹没自我的精神,也是联大人的一种不被磨灭的气质吧?


  2000年9月3日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 修改:·syyt 於 09月27日10:14:59 修改本文·[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转载:·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