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angrhjerry (jerry),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昔日清华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Apr 21 01:41:23 2001), 转信

我校始建于1911年,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国民党政府接
管后,校名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共设文、法、理、工4个学院、16个系。
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到1935年,经教育部核准,我校研究院共辖文科、理科和法科
3个研究所,设10个学部。文科研究所设中国文学部、外国文特学部;法学研究所设政治
学部、经济学部。此外,还相继成立了不招收研究生的农业研究所(1934年)、航空研
究所(1936年)、无线电研究所(1936年),称为特种研究所。
在国立清华大学时期,学校广延名师,吸引学有专长的名专家、名学者来校任教,形成
并发展了清华的人才优势。名师云集,睿才荟萃,群星灿烂。文学院院长先为杨振声,
后为冯友兰。中文系和外文系著名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吴宓等;历史系著
名教授有刘崇鋐、雷海宗、张荫麟等;哲学著名教授有金岳霖、冯友兰等。理学院院长
先后由叶企孙和吴有训担任。物理系著名教授有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等;
算学系著名教授有熊庆来、陈省身、赵访熊等;化学系著名教授有张子高、黄子卿、萨
本铁等;生物系著名教授有钱崇澍、陈桢、李继桐等;地学系著名教授有翁文灏、冯景
兰、涂长望等;心理系教授有孙国华、周先庚等。法学院院长为陈岱孙,著名教授有钱
端升、张奚若、肖蘧等。工学院院长先由梅贻琦兼任,后为顾毓琇担任。土木系著名教
授有施嘉炀、蔡方荫、陶葆楷等;机械系著名教授有庄前鼎、刘仙洲、李辑祥等;电机
系著名教授有顾毓琇、章名涛、任之菾等。还有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
在教学上,国立清华大学以培养"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作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思
想上受"自由教育"("通才教育")影响颇深,学制四年,实行学制。改办大学之后,学
校继承了清华学校时期治学严格的教学作风。严格的要求,在学生中养成了用功勤学的
作风,在四年大学期间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一生受益无穷。
我校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清华学子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优
秀文化传统的瑰宝。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首的清
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贯通古今。在国内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被
称为"清华文化派"。以金岳霖、冯友兰、张申府、张岱年等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博采中
西文化之长,熔铸成一种新的中国文化,在我校形成了"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优良传统
,对我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校南迁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艰苦办学,创造了很大成绩。抗日胜利
后,于1964年复员迁回北京。当时学校设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我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建校不久,施滉、冀朝鼎等先进分子已经开始寻求真理,探
索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1926年,我校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成立,成为清华进步学生
的核心。1929年冬,我校共青团支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清华党组织团
结全校爱国青年,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张甲洲、冯仲云等一批共产党员投
笔从戎,赴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成为著名抗日将领。1935年,北平爆发了震撼全国的
"一二·九"爱国民主运动,清华党组织是这次运动的领导核心。清华地下党员姚依林是
北平学联的领导骨干,蒋南翔同志当时是清华党支部书记,在他起草的《我校救国会告
全国民众书》中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愤怒吼声,激励
热血青年投身于抗日救亡的生死斗争。1945年12月,掀起了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
"学生运动。闻一多教授"拍案而起",投身民主运动,1949年7月,在昆明被国民常特务
杀害。解放战争时期,清华学生又英勇地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1948年8月,
朱自清教授"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为贫病夺去了生命。据很不完全的统计,出
自清华的烈士有39位。他们永远是清华的骄傲。

--
多年以后,
奥雷良诺上校站在行刑队前,
准会想起跟父亲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上午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4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