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angrhjerry (jerry),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昨日清华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Apr 21 01:42:14 2001), 转信

1948年12月15日,解放军第十三兵团进驻海淀,清华园解放了!1949年1月10日,北平军
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代表钱俊瑞来校正式宣布接管清华大学,清华园新生了。随着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诞生,清华大学开始了新的纪元。
院系调整
1949年5月4日,清华大学成立了以叶企孙为主席的校务委员会,主持校务。其后,清华
大学的院系设置作了局部调整。1949年6月,文学院的人类学系并入法学院的社会学系,
取消法律学系。9月,清华大学农学院分出,与北京大学、华北大学两校的农学院合并,
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1950年3月,理学院增设地质学系,工学院增设采矿工程系,化学
工程系增设石油精炼组。5月,经政务院文化教育位于委员会批准,厦门大学、西北工学
院、北洋大学三校的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系,成立了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
为了适应建国后大规模经济建设多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1952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进行
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工学院和燕京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及化工
组一部分并入清华;清华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同时,又以清华
大学某些院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政法学院;另
外,清华大学还有部分人员和系科分别调入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学院
、中央民族学院等单位。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设置机械制造、动力机械、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建筑、奠基工程、无线电工程和石油工程等8个系共22个专业,还有15个专修
科。1953年,石油工程系又调出清华,成立北京石油学院。
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突出了工程学科的优势,为国家经济
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几年之后,清华大学又兴建了一批新兴的学科和
专业,进一步发展了工科的优势,奋起直追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潮流,对清华大学的
发展和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理科、文科调出清华,对学校的发展和
提高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探索改革,建设新清华
经过院系调整,清华大学适应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进入了建设多科性
工业大学的新阶段。
从1952年秋季起,清华大学进行了第一次教学改革,改变"通才教育"的教育思想,建立
专业,学习苏联高等学校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经验,制订和修改教
学计划,加强技术基础科、专业课和课程设计、生产是系、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学制
由四年改为五年(1958年后又改为五年半或六年),实行学年制。设立教研组,作为组
织教学、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层单位。在这期间,先后有33名苏联专家和学者来校工作,
对学校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50年代中期,世界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发展,特别是原子能科学技术,电子科学
技术以及火箭、自动控制、核化工等科学技术领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深谙教育工作规
律的蒋南翔校长审时度势,远见卓识,不失时机地向中央提出申请在清华大学兴建一批
新科技专业的动议。在中央批准,清华大学从1955年末陆续建立了实验核物理、同位素
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艺学、电子学、无线电物理、电介质及半导体、热物理、空气
动力学、固体物理、自动控制等10个新技术专业,1956年设立工程物理系,1960年又相
继增设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和自动控制等系,并有意识地发展应用理科。到1965
年,清华大学的系科专业设置,已由院系调整后8个系22个专业发展为12个系40个专业。
创建新技术专业,是50年代末清华大学作出的一项富于远见的重要战略决策,对清华大
学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初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工业大学
自1958年以来,清华大学对新中国成立以前学美、新中国建国之初学苏的得失进行了必
要的分析和扬弃,贯彻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办
学道路,清华大学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教育改革,探索前进。按照"教育必须以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精神,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目标出发,清华大学在教育改革中进行了多方面有益的尝试,积极探索我国自己发展高
等教育的道路。
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设"三联基地","真刀真枪"地组织和安排毕业设计,
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1958年开始,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
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让他们经受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增长才干。为了更好
地把教学、科研、生产的联合基地(简称"三联基地"),对学校的发展和提高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其中试验化工厂、综合机械厂和试验电厂,比较有代表性。
毕业班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国家经济建设重点项目与社会实际生产任务进行"真刀
真枪"的毕业设计,带动了教学、科研、生产的紧密结合,也创造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好
经验。60年代,清华大学完成的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都得益于"真刀真枪"的毕业设
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受到了全面的训练,养成了理
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上的要求,提高了培养质量。
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片面性,如生产劳动安排过多、忽视理论等倾向,
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积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建设新学风,这是对清华大学历史上形成的严谨治学、勤奋学
习的优良学风的继承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新学风的形成,对学校进一步的发展、教学
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
向高科技进军,攀登科学高峰
新中国成立之初,清华大学建筑系在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教授的领导下,成功完成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纪念碑的设计,在人民共和国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

自1958年,水利系师生参加并完成了密云水库、张家店水库、龙羊峡水库等大小数十个
水利工程的设计任务,进行了黄河泥沙的研究,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和治黄工程作出
了积极的贡献。
工程物理系建成"加速器"之后,标志着清华大学想现代物理的研究迈进了一大步。其后
,清华师生不断向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冲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60年代前期,清华大学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都取得很大的进展。机械系
研究的程序控制铣床、精密光学仪器、球墨铸铁,无线电电子学系研制的单晶硅、三极
管和6104型质谱探漏仪,自动控制系研究成功的快速通用电子计算机,工程化学系研制
成功的浮动喷射塔板,焊接教研组与上海电焊厂合作试制的ZD-30型真空电子束焊接设备
,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合作完成的铸钢堆焊双金属锤炼横块的制造方法研究等项成果
,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1965年举办的高教部直属高等院校科研生产成果展览会上
,清华大学有70多项成果参加展出,数量居高等院校之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坚持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为祖国培养了一
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为了培养德才兼备、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清华大学创建了政治辅导员制度
,创建了建设"先进集体"的经验,大力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和学风建设、提出了"为祖国健
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
学校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学校规模得到了扩大。
苦度劫难
1966年全国发起了"文化大革命",清华大学在劫难逃,教育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
是广大的教职工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顶着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认真进行教学和
科学研究。所以学校的教学科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教学方面
,力求使学校工作符合教学规律,对文化程度低的学生集中补习文化基础科,恢复基础
课教研组和实验室工作。在培养"工农兵学员"的同时,对文革中留校的青年教师补习数
学、物理、外语等基础课,开办了固体物理、激光、物质结构和催化等四个研究班,培
训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其中大部分现已成为学校的学术骨干。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
了一定的进展,电机工程专家高景德教授,从生产实际出发,写出了在理论上颇有创见
的专著《串联电容引起的电动机自激》,为江西、青海、山西等地的电力系统和石油化
工系统解决了若干重大技术理论问题。其他如黄河泥沙研究、130系列计算机和高压钠灯
的研制、我国钍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预应力混凝土压力壳的研究等项目,都取得了一
定的进展。

--
多年以后,
奥雷良诺上校站在行刑队前,
准会想起跟父亲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上午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