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yt (新世纪新希望),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世纪清华:百年不变 “清华精神”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Apr 22 18:03:48 2001), 转信

世纪清华:百年不变 “清华精神”
----------------------------------------------------------------------------
----
http://www.sina.com.cn 2001/04/21 09:45   中国新闻网

  同为著名学府,清华与北大有着各自不同的“大学精神”。由于曲折艰难的历史和
遭遇,九十年来,清华形成了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即便是两岸相隔的清华,其
校友也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清华精神”。

  在纪念清华校庆的日子里,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这样阐述“清华精神”


  他认为,清华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耻不如人。清华是个“赔款学校”,是美国用中
国庚子赔款余额建立的,其本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培养一批“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
,而学校偏又建在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学生整天面对着被焚毁的断壁
残垣,民族耻辱时时袭上心头。

  当时在学的吴宓曾有“热肠频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之叹。“五四”时北大
已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而清华可称道的是闻一多贴出的岳飞《满江红》,主题还是雪
耻。

  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受着美国式的教育,出洋后又非常敏感于西方人对黄种
人的歧视,他们远较其他大学的学生蕴积着更深重的对于民族耻辱的痛感。徐教授说,
这种为民族雪耻的激情,在新中国成立后转化为建设祖国的献身意志。这个特点使清华
精神显得更加博大、宽厚和充实。

  第二个特点是讲究科学。清华国学院一建立,主任吴宓就宣称本院与其它大学不同
之处在于重视“科学方法”,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及吴宓、李济
的研究成果亦证明此言不虚。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任校长之后,办校重自由,更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强调
理性和纪律,主张一切以事实为出发点。这又构成了清华与北大办学风格的不同。这种
科学精神不仅贯彻于理工科建设而且旁及人文学科。

  冯友兰说清华文科的共同风格是追求“所以然”、“比较有科学精神”。这种精神
对清华学子影响深刻,对发展清华的科学传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个特点是重视实干。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
直到现在,清华校园的中心还竖立着一块碑,上书“行胜于言”。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改为工科大学,‘实干’的传统进一步充实了工科的操作型特点
。工程训练养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对个人作用不像文科那样看重。清华敢于组织多学
科大兵团作战,如原子能反应堆研制、密云水库设计、小卫星的研制等,大多仰赖这种
团队精神。长期受清华精神熏陶的人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一班人的团结。

  清华毕业生中有多人进入中央和省、部委担任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实干
作风。清华每年招生能网罗到各地的高材生,也是因为它给社会一个扎实可靠、稳定有
序的信任感。

  徐教授说,“清华精神”中也有突出的弱点,这就是“形而上”思维的贫困。清华
虽然学术巨人和科学巨人林立,但对二十世纪发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甚少。徐教授认为
,过于急功近利的办学思路不可避免地抑制了“形而上”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未来三
、五十年内,能否为世界提供卓越的思想巨人,是清华能否成为一流著名大学的关键所
在。(完) (中新社记者王锦娜)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