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yanoly (小孩子,不懂事~~),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世纪清华——写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Apr 26 15:00:08 2001), 转信

《中国教育报》以近整版的篇幅刊登长文《世纪清华——写在清华大学建校
90周年之际》,文章如下:

  在新世纪第一个春天里,清华大学迎来了建校90周年。90年前诞生的清华学堂,
记载着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而清华大学的90华诞,则相伴着社会主
义祖国的灿烂辉煌。清华大学的90年,是与祖国荣辱与共的90年,也是清华人为祖国
的现代化不懈奋斗的90年。清华大学,堪称中国高等教育的见证和缩影。


世纪变迁

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正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
“庚子赔款”而建立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
立大学部,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自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到1929年最后
一级留美预备生毕业,先后培养和选送的留美生有1099人。在1955年国家首批公布
的236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有清华这一时期的留美生34人,占14.4%。

  从1928年以后,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29年清华建立研究院,
在国内大学中开创科学研究之先河。文、理、法、工兼有的学科结构逐步形成。由
于学风严谨、师资力量雄厚,又有“庚款”的支持,办学经费充裕,在梅贻琦校长
的主持下,清华大学至抗战前夕已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
华举校南迁湖南长沙,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因战事所迫,又
迁往昆明,于同年5月开学,定名为西南联大,有学生3000人,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
的高等学校。在战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1938年至1946年,西南联大共有毕业生
2522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名扬中外。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就是当时清华
研究院物理学部毕业的研究生。

  抗战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原址复校。新中国建立之初,清华大学
设有26个学系,23个研究所,是一所综合大学。

  1952年6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文、理、法、
农学科均被调出,成为多科性工科大学。为了开创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为了建
国初期工业大规模建设的需要,清华人在蒋南翔校长的带领下,不失时机地兴建了
原子能、电子及自动控制等新技术领域的10个专业,并逐步建立了工程物理、工程
化学、工程力学数学和自动控制系及一批研究机构,使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一所
具有强大实力的多科性工业大学。从1949年到“文革”前1966年,清华大学以“红
色工程师的摇篮”成为青年人向往的地方。

  “文革”之后,清华大学经过拨乱反正、恢复整顿,逐步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
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按照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清华大学进一步明确了“一个根本(学校
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两个中心(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三方面
结合(教学、科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以“着重提高,在提高
中发展”为指导思想,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20多年来,学校大
力推进教学、科研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了学科的调整和建设,学校结构和面貌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学校于1993年正式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
斗目标,并通过“211工程”、“九五规划”和“绿色大学计划”等分项实施。今日
清华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园地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从“六五”到“九五”,从“211工程”到“985"计划,清华大学作为国家重点
支持的高等学校,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模
式,在建设世界一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爱国奉献

与人民大众紧紧相连,清华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清华精神

  清华是个“赔款学校”,是美国用中国的“庚子赔款”余额建立的,美国政府
的本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培养一批“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学校又偏偏建
在了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面对着被焚毁的断壁残垣,清华师生的
民族耻辱感时时涌上心头。

  虽然在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中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清华毕竟是植根于
20世纪中国的清华,在她90年的历程中,清华学子的心与人民大众紧紧相连。他们
曾经为抗击日寇而投笔从戎,为推翻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拍案而起,他们更为了新中
国的建设义无反顾地扎根于天南海北,他们让美国造就“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的
梦想成为泡影。千千万万清华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才华铸就了“爱国、奉献、
敬业、自强”的清华精神。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清华大学有不少学生投笔从戎,为民族解放奔赴
战场。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有数以万计的清华学生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义无反顾地扎
根于天南海北。校友王淦昌在上级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隐姓埋名从事“两弹一
星”研究工作时,他回答说:“我愿以身许国!”这掷地有声的回答是清华人对祖
国对人民无比忠诚的最好表达。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学生曾在“文革”之后百废待
兴之际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肺腑之言,得到全国青年的响应。在世
纪交替之际,“我的事业在中国”正在成为清华学子激励报国之志的响亮口号。因
为他们在闻一多、朱自清和39名烈士生活过的地方长大成人。“诗人主要的天赋是
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教授的著名诗句让清华人的心灵震颤,
而朱自清教授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正气歌”则成为清华学生人生新起点
的第一课。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讲,以《周易》“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学生,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成为清华的校训。

  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愤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如梁启
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
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如梁启
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
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清华师生以“自强不息,厚
德载物”这8个字自励、自勉,演绎出清华校风、学风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清华文化。

  早在30年代,朱自清教授曾这样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在离开母校67年
之后,季羡林教授这样表述母校的精神──“清新俊逸”,他说:“什么叫‘清华
精神’呢?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

  “行胜于言”是清华校风的一种表述,它镌刻在1920级校友送给母校的日晷基
座上。它体现的不仅仅是清华人务实的精神,也反映了清华人不畏艰难、顽强拼搏,
在实干中一步步逼近目标的那种永远向上的活力。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是清华学风,它的正式提出是在80年代中期,是
对清华历代相传的优良学风的高度概括。它要求清华学生摈弃浮躁、懒惰、粗枝大
叶、墨守成规等陋习,辩证地塑造了清华学生行动与思辨、学习与创造、务实与求
新的作风,成为清华毕业生在国家各个岗位取得良好声誉的坚实基础。正是在这样
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熏陶下,清华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治学、兴业和治国之才。


春风化雨

名副其实的大师之园,清华为国培养栋梁材

  1991年,在清华大学校庆80周年之际,朱镕基同志为母校题词:“水木清华,
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

  清华大学建校90年来,培养了10余万名毕业生,他们之中涌现了一大批学术
大师、兴业之才和治国之才。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清华大学老校长
梅贻琦的治校名言。在90年的历史中,清华大学培养、造就、吸引、凝聚了一大
批大师级的科学家、工程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以及党和国家的各级领
导骨干。

  在航天航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记载着清华人不朽的业绩:华凤翔有“中国
近代航空先行者”之称;梁守磐是中国火箭事业的奠基人,是海防导弹的总设计
师;中科院卫星设计第一任院长赵九章,被誉为“中国卫星的头号功臣”,他领
导进行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一号”的研制工作;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
弹之父”;长二捆火箭总设计师王德臣、澳星发射总顾问屠守锷、探空火箭专家
杨南生等清华校友,都为我国航空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奉献了自己的智
慧和心血。

  在原子能科学领域,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是新中国原子科学技
术的先驱者、奠基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
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汪德熙、朱光亚、周光召、唐孝威、王承书、曹本熹、胡
仁宇等在这项事业上做出贡献的都是清华校友。1999年9月,国家表彰“两弹一
星”功勋23位,清华人自豪地发现,这里面有14位清华校友。而那些长期从事
“两弹一星”事业,至今仍然奋斗在这些关键岗位上的清华人更是不计其数。

  在工程技术领域,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到处有清华人奋斗的足迹:在
葛洲坝、小浪底、二滩、三峡等,哪里有水利枢纽大工程,那里就有清华人;清
华校友林宗棠是我国第一座万吨水压机的总设计师、江欢成主持设计了上海“东
方明珠”电视塔、吕彦直是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胡兢铭是南
京长江大桥设计总工程师。从一汽、二汽到鞍钢、宝钢,从打石油翻身仗到建造
先进的原子能电站,清华校友奉献着聪明智慧和青春年华。

  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科学家
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在邓小平同志
的支持下,经过各方论证,《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由此诞生。

  许多人可能想不到:伟大剧作家曹禺的传世之作《雷雨》是在清华念书时坐
在图书馆里写成的;《围城》的作者钱钟书,著名戏剧家洪深、英若诚,《歌唱
祖国》的词作者王辛笛,外交界的章汉夫、乔冠华、章文晋和远东国际法庭首席
法官梅汝敖等均出自清华。在中国近现代的大师级著名人物中,经济学泰斗、著
名教育家马寅初、陈岱孙,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张岱年、冯友兰,著名语言学家
季羡林、王力等均是清华校友。

  据统计,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清华校友近30%;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清华
校友近20%。在1500多名两院院士中,清华校友达400多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清
华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在中国的份量。

  清华园是有地界的,而清华是没有地界的。目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已经分
布在世界各地,伸展到祖国的各行各业。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我国的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顶天立地

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众多的“共和国之最”都出在清华大学这块科技和文化的沃土
上。国家科技奖是衡量高等学校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1978年到2000年,
清华大学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7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
技进步奖、国家级星火奖),获奖数居全国高校第一。

  国家实行专利制度以来,清华从1985年到2000年共申请专利1929项,授权专利
1116项,成为我国第一专利大户。

  此外,清华大学承担的“863”项目(民口)占全国的1/10;设立在清华大学的
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的1/10;SCI收录的论文数由1993年的全国高校第五名上升
到1999年的第二名,EI和ISTP收录的论文数多年保持高校第一……

  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方面,清华大学相当活跃:作为国家“863”计划
重大项目的高温气冷反应堆已建成并实现临界;由清华牵头建成的中国教育与科研
计算机网运行良好;设在清华的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工程研究中心获得美国制造工
程师学会设立的的CIMS应用与开发“大学领先奖”。最近几年,一维纳米材料的可
控制合成、电磁式生物芯片的研制、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发射成功、柔性输变电
系统的技术研究、碾压混凝土薄拱坝的研究建造、集装箱检测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
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得到社会的公认。

  “顶天立地”是清华大学对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的新要求。所谓“顶天”,
是指完成国家重大项目攻关、高新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在世界科技前沿拼搏;所
谓“立地”,是指面向企业、面向地区,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使科研和经济紧
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自1993年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以来,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从1993年的1.4
亿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7.3亿元,年增长率在20%以上。

  在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中,清华日益成为新知识孕育生长孵化器、高新技术辐射
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力。目前,清华与国内外的企业、地区、省市、高校以及研
究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渠道。1995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与近
百家国内外大型企业关系密切;学校同北京、河北、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云
南、新疆、宁夏、江西、辽宁、重庆等14个省、直辖市建立合作关系,并与广东、
河北等联合建立了“科技风险投资开发基金”,与深圳、北京分别合办了深圳清华
大学研究院、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等。与此同时,以同方和紫光为骨干的清华
大学企业集团,无论在产值和利税方面都保持着每年几乎50%以上的增长速度,校办
高新技术产业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的风雨变幻孕育和造就了清华,与人民荣辱与共,为祖国无私奉献,10
万多名曾经在清华园学习和工作的清华人写成了清华的历史,铸就了清华精神。清
华精神集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并在90年历史渊源
中,由清华的学生、老师不断承传和升华,由清华的文化、环境不断孕育和积淀,
让这些具有清华鲜明特点的传统和美德更加绚丽。

  清华人提出,在2011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将要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
行列。为了这个目标,清华人已经埋头苦干了许多年,这种目标的确立可以追溯到
10年前、20年前,甚至更早。因为清华人在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自己的
校训时,就决定了要争取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清华大学有着辉煌的历史,更有着美好的未来。在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清华大学已经成为并必将成为科教兴国的生力军。

《中国教育报》 4月24日 第5版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