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eacherZhang (tz★热烈庆祝清华九十寿辰),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转载)(土木系八五届校友回忆)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Apr 28 12:52:19 2001), 转信
发信人: xinyu (蚊子·本命年), 信区: DC
标 题: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转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Apr 28 12:42:13 200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aduate 讨论区 】
【 原文由 xflu 所发表 】
http://www.sina.com.cn 2001/04/26 00:19 清华大学
1985年我于土木系本科毕业后,升入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一年后得到日本文部省奖
学金资助转入东京大学土木系桥梁研究室,师从日本著名桥梁专家伊藤学教授和藤野阳
三教授,从事桥梁结构振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并完成了硕士和博士论文。毕业后在东京
大学作为研究员继续了将近一年的研究生活,于1992年9月就职于日本大林组技术研究所
从事桥梁制振和抗震方面的研究开发。1999年有幸受聘国家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
划”特聘教授,到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兼职工作。虽离开母校将近15年,其中绝大部分
时间又是在异国渡过,但母校清华对我的影响一直伴随着我。
“先辈”们的榜样
在日本,先于自己毕业的学长被称为“先辈”。与欧美国家不同,留学日本的清华
人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十多年前。1986年日本文部省直接从中国招收了10名留学生(不包
括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招生名额),其中清华的学生占了3名,与我同去日本的还有郑京哲
(土木系80级)和冉斌(土木系81级)两位同窗,一同进了东京大学土木系。先于我们几年
已有几位留学东京大学的土木系77级先辈,他们是童华南、高晓航、李康宁和林家彬,
这些学长们的优秀和勤奋给日方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他们的表现日方教授对清
华大学和它的学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日本文部省的留学生录取,对清华的学生仅通过
清华的课程成绩单来选考,而不再要求其他考试。这种录取方式是建立在对清华大学教
育水平的认可和管理水平的信任的基础上的。而这些又是通过我们清华师生的长期不懈
的勤奋努力而赢得的。记得赴日前夕,当时的系主任陈肇元院士和系研究生科长廉慧珍
教授鞭策我们一定要珍惜前辈们为清华赢得的声誉,努力工作和学习,作出成绩。到日
本后,上面提及的几位先辈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我们也处
处以他们为榜样,勤奋学习工作,不敢怠慢,顺利完成了学业。
“清华”二字的凝聚力
从80年代末,留日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清华毕业的校友也急剧增加。1995年当时
留学东京都立大学的张宇宙(热能系78级)、东京大学的胡和平(水利系80级)、赵艰(化工
系80级)等几位学长倡议筹备了日本东京校友会,我也参加了筹备工作。在张宗植(32级
、现任名誉会长)、曲德林(化工系61级、前名誉会长、前任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参赞)等老
一辈学长的直接支持和关怀下,于1995年4月23日在驻日大使馆教育处举行了成立大会。
张宗植老学长在经济上也给了校友会极大的支持。校友会成立的目的在于加强校友之间
的联系与交流,加强校友与母校和日本社会的联系,为祖国的发展和中日两国的友好交
流做出贡献,并为母校赢得声誉。从成立以来,校友会不断发展壮大,并于去年12月改
名为清华大学日本校友会。目前正式登记的会员有270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学习和工
作的校友大约有400人左右。
几年来,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校友会的有关工作。并从1999年4月受大家推选,
担任过一年多会长职务,与在日的清华校友们渡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校友会能一直持
续到现在,与广大校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也与直接参与校友会具体工作的校友们的辛
勤奉献分不开。几年来的校友会活动,又一次让我深深感觉到“清华”二字的凝聚力。
对毕业离校的校友来讲,它包含了校友对母校给予的培育的感激、引以母校的自豪、为
珍惜母校名誉所作的努力、以及同为“清华人”而感到的亲切与相互信任。
日本校友会经过5年多稳定的发展,今后将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今年是母校90周年校
庆,目前日本校友会(现任会长为孔令杰学长(无线电78级))正在筹备一个大型的纪念研
讨会,在校友相聚同庆之余,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进一步扩大母校清华大学在日本的
影响,并能促进中日双方大学和企业间的技术交流。筹备工作十分繁重,校友们花费了
极大的精力在争取国内和日本相关各界的支持。我自己目前大部分时间在国内工作,很
惭愧不能再参与过多的具体工作,但衷心希望这次活动能取得圆满成功。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到异国学习和工作,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所处环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非常
不同。如何在观念上和行动上把握自己,清华的校训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为人处世的准绳
。在逆境时,更鼓励我奋发向上。外界对清华人的评价,也首先是对其人格的一种评价
。清华的教育不光传授给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教育了我如何做人。专业知识需要不
断的更新,但做人的道理可以享用终身。这其中也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在异国,更能体
会到“国家”二字的切身含义和份量,更希望祖国能够繁荣强大。我的专业为土木工程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土木工程有着很好
的发展前景。能够投身国家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建设做些贡献一直是自己的
愿望,为此,我也在一直寻找合适的机会。这次能供职于桥梁工程水平很高的同济大学
,自己非常珍惜这一机会,今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八个字的校训将继续指导
我在事业和人生的路上不断进取。(孙利民)
--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8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