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ouYu (遥想公瑾当年),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徐葆耕: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上)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Apr 29 11:56:20 2001), 转信
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上)
----------------------------------------------------------------------------
----
清华新闻中心 作者:[ 徐葆耕 ]
在林林总总的大学中,几乎每一所大学都能非常明确地告诉你:它具有什么样的办
学理念、特色和成绩,但只有一部分的大学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这种大学精神是难
以言说的,但又是具体可触的。它能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
在一个目标下,在大学遭遇艰难曲折时升华为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在这样的大
学受过教育的人,会长久地怀念它。在这类学校中,清华可以说是较为突出的一所。海
内外凡是清华人足迹所到之处,都建有“清华同学(校友)会”。这是没有一个大学可
同清华相比的。中国大陆和台湾在政治上两相对峙,但在海外所有的同学会都是两岸清
华共居一个组织。在同学会中尽管大学的政治、思想、观念有所不同,但仍然可以和睦
相处。什么原因?就是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把他们联在一起,这就是‘精华精神”。
大学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也不是哪位校长或大师头脑中的理念产物。它是介乎于
理性与情感之间的一个范畴,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汇的结果。一般来
说,一所大学的“精神”同这所大学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有密切关联,是国家
意向同社会(国内外)流行趋势相互冲突与融合的结果,校长与大师对大学精神的影响
重大,但学生(特别是那些学生中的精英)也对大学精神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学精神需要一个较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养成,它属于传统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政治制度的更替或者毁灭性灾难的降临(如“文革”)都只能改变它的形态和部分内
涵,而不能把它从根本上摧毁。大学精神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抗打击和求发
展的生命力的底蕴所在,对于稳定大学的风格和水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
聪明的校长都懂得;对于这种已经形成的精神应该珍视、哺育并且使它变得更加适应时
代的新的需要。
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清华精神”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耻不如人。清华是个“赔款学校”,是美国用中国庚子赔款余额建立的,美国
政府的本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培养一批“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学校偏又建在
了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学生整天面对着被焚毁的断壁残垣,民族耻辱
时时袭上心头。当时在学的吴宓曾有“热肠频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之叹。“五
四”时北大已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而清华可称道的是闻一多贴出的岳飞《满江红》,
主题还是雪耻。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受着美国式的教育,而在出洋后却非常敏感
于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歧视(可参阅吴宓、朱自清、闻一多的日记与书信),他们远较其
他大学的学生蕴积着更深重的对于民族耻辱的痛感;改成大学后,如何摆脱美国的控制
实现学术独立便成为清华建设的主题,而其深处的情感动因仍是雪耻。到了三十年代,
民族矛盾激化,梅贻琦任校长第一次讲话没讲学术自由却讲了莫忘国难,到了1935年“
一二九”清华终于成为抗日救亡的中心堡垒。这种为民族雪耻的激情,在解放后转化为
建设祖国的献身意志。在文革中,眼看中国在科技上日益落后居然还在批“崇洋媚外”
,一位原来的领导人痛心地说:“什么崇洋媚外?!连洋人屁股都看不见了!”文革后
,这种耻辱感重新化为办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明耻”是清华精神的重要表征
:耻中国科技与文明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耻清华不如西方的一流大学;耻清华某些方面
不如国内兄弟院校;耻本学科水准不如校内先进学科;耻个人学习或科研不如其他同班
同学或教研室出国人。“知耻而后勇”。清华人的耻辱感是民族耻辱感与个人耻辱感的
综合,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纯个人罪感。它显得更加博大,也更加充实。
第二是讲究科学。清华改大是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后,科学优势上扬。清华国
学院一建立,主任吴宓就宣称本院与其它大学不同处在于重视“科学方法”(参见吴宓
在国学院开学日的讲话),四大导师梁、王、陈、赵及吴宓、李济的研究成果证明此言
不虚。梅贻琦到任后,办校重自由,更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强调理性和纪律,
主张一切以事实为出发点。这一点,构成清华与北大办学的风格不同,其原因除上面提
到的社会因素外,还同梅贻崎在美受的理工科教育背景有关。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贯彻于
理工科建设而且旁及人文学科。冯友兰说清华文科的共同风格是追求“所以然”、“比
较有科学精神”。解放后,清华校长明确提出继承发扬严谨、科学的传统,并且在广度
和深度上大大超越从前。蒋南翔在58年大跃进、文革中多次坚持实事求是,表现出非凡
的勇气,对整个清华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深刻影响,对发展清华的科学传统起了不可估
量的作用。
第三是重视实干。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直到现
在,在校园的中心位置还坚立着一块碑,上书“行胜于言”,如果再加上韩愈的话:“
行成于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华“实干”的特点。西方近代大学精神与此相反,强
调大学精神在“思”,不在“行”,但进入二十世纪,西方的大学也在变,变得更加重
视“实用”。全国解放后,清华被改造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实干”传统进一
步充实了工科的操作型特点。每一重大决定作出,必有细密的操作程序和系统,保证决
定能够获得实现。从培养计划、科研战略到校园管理都是如此。清华有多人进入中央、
省部担任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实干作风。清华每年招生高居龙首,无可匹敌
,也是因为它给学生家长与学生本人一个扎实可靠、稳定有序的信任感。从根本上说,
“实干”同“后现代”时期相契合,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大学教育从“思”向“行”
转变的趋势。解放后清华改工科后,工科的研究需要集体操作,与文科不同。罗素说:
“技术给予人的能力是社会性能力,不是个人的能力。科学技术需要有在单一的指导下
组织起来的大量个人进行协作,所以它的趋向是反无政府主义、甚至是反个人主义的。
”(《西方哲学史》第6页,商务,82年版)工程训练养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对个人作
用不像文理科那样看重。长期受清华精神熏陶的人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一
班人的团结。这也是清华人同中国的现行社会制度比较契合之处。
在清华学校时期,梁启超先生曾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生。后来
,这八个字就做为清华的校训,对师生都有深刻影响。也可以说,这八个字在一定程度
上概括了清华师生的精神风貌。
--
周瑜将小乔揽于怀,颇为自豪地,“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上能报君侯知遇之厚
恩,下可荣妻荫子。吾平生之愿足矣……”小乔:“妾平素敬爱将军才华,但愿能建立千
古功业,妾与儿女也觉得荣耀万分……”小乔说着,将头贴在丈夫胸上。周瑜紧紧拥抱自
己的爱妻,眼睛遥望夜空明月,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的责任感……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