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ouYu (遥想公瑾当年),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徐葆耕: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下)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Apr 29 11:57:08 2001), 转信


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下)
----------------------------------------------------------------------------
----
  清华九十年的历史多灾多难,但“灾难铸就辉煌”。灾难所激发起来的自强不息的
精神,贯穿于整个清华历史。而其中最动人的我以为是两段;一段是在抗日战争中,在
敌机不断轰炸的艰难条件下弦歌不辍,无论于教学学术都创造了史诗般的辉煌;另一段
则是在文革十年动乱之后,在“连洋人的屁股都看不见了”的情况下,瞄准世界先进水
平急起直追,不仅迅速地恢复了十年动乱造成的创伤,而且创造了新的辉煌。这两段,
一段是在帝国主义军事压力下,一段是在经济压力之下,而两种压力都曾把华夏民族推
向毁灭性的边缘。拯救民族的集体尊严意识是清华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源。清华人的个
性主体意识是很强的,以致给人以“高傲”的印象。但这种个人意识总是和民族尊严联
在一起,并且对于那些最优秀的清华人来说:民族尊严感是他们个性中最重要的、最顽
强的部分(闻一多是突出代表)。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产生的过程中很
少与民族利益联接,甚至是以民族主义为其对立面的。同样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
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大多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几乎不存在
西方观念中的纯然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的个性化
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不可移易的。但在中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
个性化趋势将同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精神纠结在一起,形成中国知识分子解放的独特
道路。
  清华校训中除“自强不息”,还有“厚德载物”四个字。它要求清华人具有如大地
般博大与宽厚的胸怀。这一点,就大多数清华人的行止来说,是无愧于祖先遗训的。文
革前,蒋南翔校长说清华是个“不漏气的发动机”、“万人顶风船”,由此得了个“搞
独立王国”的罪名。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窥出清华人“抱团”的特点。一所大学形成“封
闭式结构”很不好,但在开放的前提下,能够万众一心的团结也是一种难得的状态。清
华敢于组织多科性大兵团作战,例如原子能反应堆研制、密云水库设计、小卫星的研制
……大多仰赖这种难得的抱团精神。
  “清华精神”中也有弱点,比较突出的是形而上思维的贫困。回顾清华九十年的历
史,虽然学术巨人和科学巨人林立,但对本世纪发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甚少。学术巨人
与思想巨人还是有区别的。清华在未来的三、五十年内能否为世界提供卓越的思想巨人
,是清华能否成为一流著名大学的关键所在。而思想巨人的产生又有赖于自由和创造的
思想氛围。过于急功近利的办学思路不可避免地抑制形而上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但这里要说明的是,自由的创造性氛围是产生思想巨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
件。目前我国的人文学者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单一化的缺陷,较少有人对我国社会、经
济和高科技领域的变化做深入的研究,而且对这些领域心存畏惧。囿守于中国传统观念
或两方启蒙主义桎梏,这是中国缺少人文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于1996年在《光明日
报》发表一篇短文:《未来的大师产生于文理会通》。这种“会通”包括对于经济、科
技、人文知识的会合变通。这就需要人文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从这个角度
上说,清华有可能促成这种合作,从而成为新的人文或科学思想诞生的摇蓝。
  陈寅格为王国维纪念碑所写的碑文中云:“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真理因得以发扬”。同样,大学精神总是不断地被“俗谛之桎梏”所囿。在清华历史
的各个时期都有一些目光如豆、心胸狭窄、醉心声色名利的“清华人”,他们写下了清
华的负面传统,即蒋南翔校长所指出的卑微的洋奴思想与浅薄的市侩气息。在现今,在
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这种负面传统有扩展趋势。对于一个班、一个班地留学美国这件
事,外人将清华讥为“真正的留美预备学校”。我们不宜如此狭隘地看待这个问题。但
扪心自问仍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即使从“世界主义”的眼光上看,优秀人才过分集
中于个别发达国家,将会导致地球上贫富差距的加大,而贫富不均是世界上产生动乱与
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清华的一名教师,我担忧的是广大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意识
、民族尊严意识的淡化。这种淡化趋势发展下去,不仅是清华优良传统的失落,而且是
一个民族的沉论。
  西方有的学者认为,西方与东方的冲突,第一个回合是以军事战争的形态出现,第
二回合是以经济竞争的形态出现。而未来世纪中的第三回合将表现为文化上的战争。我
们认为,前两个回合并没有结束,它还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甚至空前的激化,文化
上的战争远比军事、经济上的战争复杂,它要求把学习西方、批判西方与创造自己三者
有机地结合起来。诚如本书所述,在前两种类型的战争中,清华均可用“灾难铸造辉煌
”,那么,在文化战争中能否成为勇者和胜者?对于人文根底薄弱的清华来说,这是一
个严峻的挑战,未来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一流大学的模式也将不拘一格。经历了九十年
风雨的清华大学能否在充分吸收传统与西方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大学理念,使
传统的清华精神放射出新的异彩?翘着百年,我们期待着。

--
周瑜将小乔揽于怀,颇为自豪地,“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上能报君侯知遇之厚
恩,下可荣妻荫子。吾平生之愿足矣……”小乔:“妾平素敬爱将军才华,但愿能建立千
古功业,妾与儿女也觉得荣耀万分……”小乔说着,将头贴在丈夫胸上。周瑜紧紧拥抱自
己的爱妻,眼睛遥望夜空明月,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的责任感……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