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yanoly (你要保重你自己:)),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一次累死人的出国考察――我感受到的“清华精神”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5月17日17:48:10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清华大学的李伯重在《光明日报》“我与清华”栏目上撰文《一次累死人的
出国考察――我感受到的“清华精神”》,文章如下:

  在国内许多单位,出国考察常常是当权者耗用公款去旅游、采购和休闲的代名
词,或者成为酬答下属工作辛劳的一种方式。但是在清华大学,出国考察却完全是
另一回事。

  为了把清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去年冬天清华派出了4个小组,各由一位校领导
带队,到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以期对有关情况获得第一手的了
解,作为制定清华发展规划的参考。在这4个考察小组(三个到国外、一个到国内)
中,有一个是由校党委副书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显章教授带队的文科考察
小组(成员为李强、万俊人教授和我),到美国考察一流大学里文科发展的状况与
方向。

  这次考察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出国考察一事确定后,我们即着手
进行考察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考察学校、确定考察重点、拟定考察提纲、构思考
察细节,等等。基本就绪之后,写出考察提纲(英文稿)并发送给拟考察学校中的
友人,请他们帮助预先作出有关安排,准备好必要的资料,以便到后能够立即进入
实质考察,与有关人士就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讨论。一切安排妥当
之后,我们开始了这次为期十天的专题考察,先后考察了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
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洛杉矶校区和尔湾校
区及加州一个本科教育较好的私立大学。在美总共十天,而在西海岸与东海岸之间
的路程往返各需要一天,因此在剩下8天中,每天要考察一个学校。那么,我们是怎
样进行考察的呢?这里以2000年11月6日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活动为例来说明有关情况。

  在完成了对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考察后,我们于11月5日从波士湾校区,
把大体类似的日程重复一遍。在美十天,除去东西海岸往返路途上用去的两天外,
其他8天,天天如是,忙得不亦乐乎。

  不少中国人初到美国后,往往感到美国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快。我曾在美国一些
著名学府和研究中心工作过一些年头,早已没有了这种感觉。但是这次出国考察,
却真的感到了工作节奏之快。这种感觉并非我个人独有,就连我们的美国东道主也
认为这次考察的安排太过紧张,建议或者减少一些考察内容,要不然就增加一些考
察时间。不过我们依然按照既定日程行事。虽然此次所去的旧金山、波士顿、洛杉
矶三城都是旅游胜地和购物天堂,但是我们却连半天的时间也抽不出来上街买点纪
念品,以便回国馈赠亲友,更不用说到好莱坞、迪斯尼等游乐场所了。十天下来,
4个人都已疲惫不堪,可以说确实是一次累死人的出国考察。不过虽然如此,大家心
里却感到非常振奋。这不仅是因为出国考察的预定目标已经全部达到,而且也因为
这种考察使我们对于世界一流大学里文科发展的状况和方向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回国时,我们都没有带回什么纪念品,带回的只是一大手提袋沉甸甸的材料。既然
带回了这批材料,到家后自然也就别指望休息了。不过,在清华,这些努力决不白
白付出。从学校领导近期向全校教师公布的教学改革方案中,我们就欣喜地看到了
这次考察的影响。

  这次出国考察,对于我这个“新清华人”来说,是头一次体会什么叫做累死人
的出国考察。但是对于像胡显章教授那样的“老清华人”来说,这种累死人的出差
则是家常便饭。与我们小组同时派出的其他3个考察小组,考察活动的紧张程度也
相差不多,由此可见办事认真和努力已经是清华的传统,或者说是“清华精神”的
体现。季羡林先生曾对我说:“清华要办的事,就一定办得成。”这一语道破清华
九十年来成功的奥秘:有了这样一股不怕累死、认真做事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办
不成呢?我盼望“清华精神”能够扩散到全国。

《光明日报》 5月13日 A2版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