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yanoly (草儿青青),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清华,走向绿色大学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7月03日18:03:57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清华,走向绿色大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7月03日第十版)
田发伟
在清华的校园,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每到夏季,两岸垂柳细长的枝条在微风的吹
拂下,如少女的长发在飘荡。但这么富有诗意的地方却很少有恋人驻足,更不会长相依
偎。
因为他们无法忍受河里发出的难闻气味。
清华大学在2001年4月90周年校庆前夕,将淤积在河里多年的污泥、垃圾清除掉,在
部分河岸还栽上了美丽的桃花,今年夏季这里成了恋人们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一座可让河水循环流动的扬水站马上就要修建完成,另外还要修建两口水井,抽取
浅层地下水以使河水变清洁。这些都是为了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而采取的措施。
据世界银行的估算,目前我国大气和水污染对身体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约为
每年540亿美元。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以及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迫切的人才
、科技需求,清华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目标
。
我国著名环境专家、清华大学环境系钱易教授说:“绿色大学”有时会被简单地理
解为绿化很好,很漂亮,但“绿色大学”的真正含义远远超越这一理解,所谓“绿色”
,是指一种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清华大学的“绿色大学”有3个涵义。首先是绿色教育,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
持续发展思想的人才;其次是绿色科技,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优先发展符合
生态学原理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最后才是绿色校园,建立环境优美的生态清华园示范
区,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清华完全可以建成绿色大学,我觉得大家都有这方面的意识”,一名建筑系的女
同学说:“我和同学出去游玩的时候,总是把所有的垃圾都带回来。”
在清华的一些食堂门口,悄然竖起了“少用一次性筷子”、“避免白色污染”的宣
传牌。食堂里也逐渐减少了发泡饭盒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为了减少污染,现在食堂都改烧天然气,食堂高耸的烟囱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开通的校内交通环线客车,为了减少燃油污染,以电为动力,它驶到哪里,就将环
保的意识带到哪里。
在许多宿舍楼门口,墙上都有一个小盒子,上面写着“废电池回收”,这些扔弃的
废电池将集中起来,最后由有关单位取走。
化学实验也实行了“绿色试验”,不再使用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苯,实验废水实施
分类处理,酸碱要中和后排放,重金属和有毒废弃物收集后再外运。学校对于不利于环
保的科研项目也不予立项。
在校园规划建设上,清华将综合运用和展示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建立环境
优美的生态清华园示范区。特别是在主楼区的规划上既显示出新世纪一流大学的气势,
同时又使人感受到清华大学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000年4月,由清华大学绿色协会主办,在清华大学举行了“拯救藏羚羊大型义演活
动”,这次活动所得的赞助和收入共1万多元全部捐给了野牦牛队。野牦牛队是保护藏羚
羊的一个组织,他们作了不少工作。
绿色协会曾和首都在线合作,联合32所大学,号召大学生“伊妹传情救树”,用电
子邮件向亲友问候。在去年的减卡救树活动中,绿色协会通过征集签名活动向清华的学
生赠送了1500张再生纸贺卡。通过这些活动宣传绿色环保意识。
清华大学绿色协会现有会员400多人。今年4月22日,协会因为在环保方面做出的努
力而获得由国家环保总局评审的“地球奖”,这是中国环保方面的最高奖。
目前,清华大学已经在校内开设了一些有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同时与北大合编了一本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课
本。“绿色教育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钱易教授说:“但这一步还是不够的,最理
想的效果就是我们所有教课的老师都有这个观念,并将这个观念融于课堂,使同学们在
潜移默化中接受它。”
“如果首先把清华建成一个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区,那么,她就会成为
一个模版,逐渐地,‘绿色中国’将不是梦想。”钱易教授说。
--
真诚地投入,以使人性复归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