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yanoly (把握现在),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清华成就进了国家博物馆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Apr 21 08:30:29 2001), 转信
《工人日报》载文《清华成就进了国家博物馆》报道:
对中国人来说,清华大学无疑是国内的一流大学,用“妇孺皆知”来形容它的
知名度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就是这样一所著名大学,在跨入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季里,
把自己建校90周年的成就展办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这在全国高校中可谓首开先河。
据负责展览工作的蒋耘中老师说,清华大学不仅是清华人的大学,90年来它得
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为了向帮助和关心它成长的人们作出汇报,校庆活动一开始
筹办,就决定要在国内文化色彩最为浓厚的历史博物馆里举办成就展。
据悉,为了举办这次展览,校方已经投入近300万元。
300万元的价值恐怕不只在汇报成就。“通过展览,我们想让清华更加贴近社会
公众,使人们对清华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清华史宗恺老师这样说。
谭谨女士是从地铁广告中得到消息的,开展的当天,她就带着上六年级的孩子
来了。“并不一定让孩子立下报考清华的志愿,不过是想让他从清华90年的历史中
领悟到一些内在的东西。”她说展览中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从厚重的历史传统中,随时都能感受到清华之所以成为清华的内涵。几个上高
一的男孩谈论着看展览的感想:他们最喜欢的是一张题为《下午4点半》的照片,
操场上那么多人在打球、跑步,这很对他们喜欢体育运动的口味;最感兴趣的一句
话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以前我们还真不太清楚健康工作与体育运动有这
么大的关系。”这是他们的说法。
为了“网罗”最优秀的中学生,中国几所顶尖级高校一直在较劲儿。把成就展
办到公众生活中是否与此有关呢?
对生源问题,清华一直都不太发愁。蒋耘中老师也说,几年来,清华的招生情
况一直都比较理想,展览与此没有直接的关系。展览计划中有中学生专场,但目的
是让更多的中学生了解大学学科的设置情况,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对待“热门专业”
或“冷门专业”,考大学时能够选择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这也是展览带给参观
者的清华以外的东西。
贴近社会公众的展览还能带给人们哪些东西呢?从事商业工作的卢燕女士是意
外发现有这个展览的,她当即带着孩子来参观,“就是为了启发孩子,鼓励孩子学
习。”她说。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小。蒋耘中老师坦陈,办到社会中的学校成就展其实
就是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它是开放式办学思想的一种体现。独占资源、封闭办学
曾经是国内办学的流行模式,现在,当人们发现资源共享能够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
发展时,以开放式的姿态走向大众成了许多高校的办学方针。
据介绍,一些国外高校的图书馆和公众图书馆都是联在网上的,人们需要借书
时,上网一查,即可在离自己最近的图书馆借到书。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考虑
个人的身份问题。
中国离这样的资源共享差距还很大。但是,大学生跨校选课已不再是新闻。现
在,清华大学又率先在国家级的博物馆里公开展览自己的办学成就,宣传自己,同
时也影响公众。可见,我们正一步一步地迈出了资源共享的步伐。
“把学校的围墙推倒”,并不仅仅意味着学校办企业、从事商业活动,更重要
的是把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魅力传递到校园以外,让无缘坐到课堂里的人也能
受到影响。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成就展里时刻能够感受到这
种思想的冲击,领悟到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果愿意,每个人
都能够同清华人一道自勉。
《工人日报》 4月17日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