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yt (钝剑~~幸福的所在),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新清华人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1月05日09:15:44 星期六), 站内信件
新清华人
● 传播系教授 尹 鸿
------------------------------------------------------------------------
--------
本是一个不太好动的人,总习惯在自己熟悉的轨道上溜达。所以,在四川大学
一呆9年,在北师大13年没有动窝。直到后来听别人“人挪活”的劝说才终于起
了改变环境的念头。于是,1999年底调入清华大学传播系,成了时间意义上的
一个“新清华人”。
刚刚进入清华这个自己过去不熟悉的学校时,还有些不适应角色的突然转换,
老把自己当外人。所以,每当向清华人问清华事的时候,总会问“你们”清华如何
如何;而向别人讲到清华,也习惯说“他们”清华如何如何。不过,经过了一段并
不太长的时间以后,我这种“见外”的感觉却不知不觉消失了,有时候,我自己也
惊讶为何会如此迅速、如此自然地与清华人身份认同。
回想当初,我第一次闪过到清华工作的念头,是因为喜欢清华校园。清华校园
有古朴之风也有现代之韵,闹中有静、静中有动,中西交融、开阔大气,让人心动
。调入清华以后,慢慢感受到,清华是所名校,名校就有名校的优越性,清华人在
北京、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备受尊重,清华学生在当今中国人才市场上
也最受欢迎,清华有许多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和学者......显然,这些都是清
华的魅力。但是,对我来说,这些东西似乎还过于外在。在我的感觉中,清华最有
魅力的地方还在于它有一种很特殊的气质、很强烈的精神,如果让我来概括这种精
神气质的话,就是自傲但并不自满、自信但并不自大。
与清华人接触,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里的老师、学生心气都高。一位也刚调入
清华不久的教授曾经说,自己到清华后有一个明显的印象,就是清华人眼里看着的
、嘴里念叨的往往都是牛津、剑桥、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大家言行间便为自
己提供了一个不低的参照,做起事来便自己给了自己压力,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
许多清华人都特别能吃苦耐劳。
也许,清华人生活得太苦太累,不太会享受生活。清华园内和学校周边上档次
的饭店几乎没有。我不知道清华餐饮业为什么如此不发达,猜想也许是因为清华人
对吃的要求不高,惦记着干事,生活就不免应付。说实在的,这种生活方式开始让
我很不习惯。
但是,人说“入乡随俗”,到清华久了,慢慢也开始适应清华的节奏。在办公
室的时间越来越长,揽下的工作也越来越多。有朋友开玩小钡,到清华多拿了几千
块钱的津贴,就该多干点活。但如果真从效益角度看,这种时间和报酬“比”其实
很可能得不偿失。即便这样,看周围的人,似乎对自己的辛苦并不多么介意。也许
是因为大家把自己干的事看作是种事业。也许,正是因为许多人这样默默地劳动,
清华的事业才能一天天发展壮大,清华的品牌才越来越得到社会尊重,反过来,清
华人也从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充实,这种充实,在很大程度上也许会超过物质获得
带给人的满足。
在清华,也能听到人抱怨,但都只是对具体的人和事。对清华,大家总是带着
一份关怀、一种信任。在大家心目中,清华是自己的家。这真正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种难以估价的精神凝聚力,它让清华成为了清华人心中的一面旗帜。我想,可
能也正是从周围所感受到的这种凝聚力,推着我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一个非清华
人向清华人的角色转换,也是这种凝聚力保证了清华东门外铭刻着的校训——“自
强不息,厚德载物”被一代代清华人延续并铭刻在清华的历程中。
--
________ |我叫syyt|
|请常联系|---_
|______/ ^ ^ \
\/| . . |\
\( (oo) )
<\ |||| \> _(__||||__)_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