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uperbike (motor),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李菁谈工作之十三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2月06日16:36:0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十七、费孝通
从《费孝通传》里面摘录的东西,一些自己看了很感动的文字。
在这样长的一段时间里(1957-1980年),我在时代的急流里抬不
起头来。更可怕的是失去了精神支柱,对自己矢志要在这生中追求
的目标从模糊到幻灭。“士不可夺志”,而我的志被夺走了。……
20多年的阴影我是把他埋在心底里了。……我决定下决心,要用最
后的10年追悔失去的20年。身子是过得有点紧张,但我不能再辜负
生命的最后一段了。人称晚节,人叫它最后的机会,是表白自己究
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的最后机会,是会偿一生得之于信任,得之于社
会的最后机会。(427页)
总的来说,我这第二次生命得之偶然,过得愉快,自己也觉得满意
。有时也能略略尝到一点蔼理士在他的《我的生平》序言所说的话
的滋味。他说:“我的一生有时像是用流血的走向基督受难的圣地
。凡是我的双脚踏过的地方都盛开了芬芳的玫瑰。我已在任何一个
方面都尝到了天堂里的愉快。胜于理解的宁静牢在我心。青年时所
打算的一生事业在半个世纪里能得到完成和它所给我的安慰,不能
不说是已超出了我的梦寐所求。”当然。我不是基督徒,不信上帝
和天堂,但是在我的第二次生命……我有时也得到了超过梦寐所求
的安慰。(631页)
我必须说我这医生是幸运的,能赶上有这样多的良师益友的时代。
我写下这些感受并不是想叫后代望而生畏,而是盼望这样的时代,
不会一去不返。应当相信更好的时代是在今后。让我再强盗一句,
我的大学时代,甚至其后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抗战时代,确确实实是
靠了那么一批无私奉献于学术和教育的老师们才使兢兢业业的学风
没有中断。我希望……多少能传达一些当时那种使人神往的气氛。
……一代学人已经纷纷萎逝,我作为紧接这一代的后辈,深自疚愧
,不仅没有能发扬光大前辈的为学精神,甚至难以为继,甘自菲薄
。国运其昌,命在维新。缅怀前贤,敢不自勉。(579页)
吴泽霖在同人们庆贺他九十寿辰时谈到的有关“天平”的一段话,
被费孝通引在了他纪念吴泽霖的文章里。——
我常想,我们一个人的一生好像躺在一架天平上,天平的一头是我
们的父母、老师、社会为培养我们放进去的砝码,天平的那一头是
我们应当给社会所做的事情,所做的贡献。我们一个人要对得起人
们、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父母,最低限度应当使天平的两头取得平
衡。现在我估计一下自己。……国家和社会为了我,在天平上确实
压下了很重的砝码,而我做出的贡献,作为砝码并没有把天平压平
。……我仍然签了人们一笔债。欠了债,必须还。还债是好事,做
好事不怕晚。……只要一息尚存……还能……争取天平的两端基本
上取得平衡。
费孝通对这个天平作发挥说:“他是以个人得之于社会和对社会做
出的贡献做天平上两端的砝码。很显然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人都是取
用得多而产出的少,结果必然使社会走向倒退,表现在贫穷落后上
;反之则欣欣向荣,日趋进步。个人亦然,有的得之于社会党恶少
,就不应要求他产出的多,两端平衡才算及格。得多于出,不论出
多少,还是不能给高分。”费孝通用这样的标准衡量自己,认为自
己“属于得多出少的人”。比起在怀念文章中写到的许多前辈,比
起社会为自己的一生所做的投入,费孝通感到自己给社会的回报只
能说“单薄和轻微”
费孝通看到了自己和前辈的差距,似乎也察觉到两代人之间的差距
。不仅有“为学精神”方面的差距,恐怕也有做人方面的差距。在
费孝通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中,听话听音,可以听出他对当年良
师益友的交往所怀有的温情眷恋,也可以听出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
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世的隐忧。
在怀念费达生和郑辟疆的篇章里,费孝通说:“我一想到他们,心
中总有一种自疚之情。我们应当一代比一代强,而事实似乎正是相
反。想要在当前的知识分子中找到一个像上一代的郑先生这样的人
,有那样的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求人知的精神的人
,我举目四顾,觉得不那么容易。”
(592~593页)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