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ylast (飘~~),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qhtm1-核研院访问记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Mar 22 09:33:30 2000), 转信
车窗外那一片层峦叠嶂的群山,是惨淡的濯濯童山。山前被三面环拱的原野在深冬
中已幻成一片枯黄。这片位于昌平西北的京畿宝地据说颇具龙脉之象,只因为原有
一个"虎峪"的恶名,明王朝的统治者才把他们的坟墓选在了山背后的十三陵。
路旁高大的白杨树在瑟瑟寒风中颤动着,给整个大地增添了不少萧索之气。由于这
一段路已偏离了八达岭高速公路的主干,路上的车马稀疏了很多,四周便更加显出
一些平凡和寻常的气息:几处低矮的土房横斜在树丫边,三两匹骡马在不慌不忙地
咀嚼草料,鸟鸣穿空,地远天高。偶而能见到几张诚朴的脸庞,满面风霜地匆匆而
过。汽车拐上了一段岔路,直奔山脚。透过白杨树林的空隙,隐隐展现出一组白色
建筑来。我砰然心动,再次凝目侧望时,它已消失在白杨树的枝叉中。
今天是12月4日,星期六。同行的是我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学生。对于我们这
些未来的建筑工作者来说,这一切本应是再平常不过的,但在此时我的心头却笼上
了一层迷雾。当那组白色建筑再次出现时,我才发现我们已到了它们的近旁,正前
方的入口处的一段白墙上题着一行金色的字:"清华大学核技术应用研究院"。
汽车穿行过大门,在里边停靠下来。刚一下车,顿觉寒风扑面。带领我们参观的王
教授年过半百,头发花白,脸上始终映着爽朗的笑容。他在等候我们聚集在他的周
围之后,开场第一句话便是:"这里可真是个避暑的好地方。"说也奇怪,我顿时真
的体会到了一种凉爽的感觉。细心环视四周,只见到高高低低的松柏错落有致,几
幢不同形状的建筑掩映其间。耳旁响起了王教授亲切的嗓音:"这是屏蔽实验堆,
那是低温供热堆,那是高温砌冷堆。下面我们先去参观屏蔽实验堆。
前行在核研院的小道上,再次四处瞻望,两旁高大的松柏相耸而立。试想酷夏难捱
之时,核研院必然是凉风习习,清爽怡人,道路旁百花盛开,清香四溢。憧憬于梦
幻的浪漫并总非我之所欲,而眼前古朴的松柏透出的寒意更显神秘庄严。自1945年
第一颗原子弹将广岛夷为平地之始,凡是和"核"字有些沾亲带故的都有些让人谈之
色变。美国三里岛,苏联切尔诺贝利泄露事件又成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污点,初
次置身于蕴藏着无比威力的反应堆的近旁,如何能无动于衷呢?正在思绪飞扬之际
,我们已被带进了一幢二层的建筑中,延着楼梯爬上二楼,我们就到了屏蔽实验堆
的堆顶。堆顶呈池形,约五六米长,三四米宽,上面竖立着机械传动装置连接着的
原料棒和控制棒。整个堆顶的构件设计精巧,崭新如初。这座反应堆是共和国史上
的第一个核反应堆,它的诞生和成长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部中国核科技工
作者的艰辛创业史。中国成立之初,其一穷二白之窘状所述已极,面临的险恶国际
环境也人皆尽知。而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和劳动人民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挫折弯腰,
其精神更非只言片语可尽诉,这些中国核事业的先驱们硬是白手起家,在这片曾经
的蛮荒之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理想国,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没有制做模形的材
料,就用纸糊成,没有绘图板,就爬在坑上搞设计。"见饭碗就端,见被窝就钻。
"沐天席地,露雨被风。彼此不分你我的阶级情谊,垂系着中华之强盛,民族之崛
起的精神寄托。1964年初,第一座反应堆在这里拨地而起,几个月之后,在罗布泊
的上空就激起了震撼世界的巨响,仿佛在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决不屈从于任
何国际强权的胁迫,自己走独立发展的道路。今天面对我们,核反应堆仿佛在轻轻
叹息,向我们展示那一件件鲜为人知的往事。
离开了屏蔽实验堆,我们又去了低温供热堆。在现场,我们仅能见到一个红色铁皮
封起来的堆的顶部,但在隔壁的控制室里,王教授向我们详细讲述了反应堆的特点
和原理流程。首先是其安全性。由于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使得
意外事故一旦发生就会向减弱其危害的方向发展。二是其经济性。不用说核能的效
率之高让常规能源望其项背,这座反应堆又是集供暖和发电为一体的综合装置,加
之核能不污染环境,其综合效益不可尽述。三是其科学技术的先导性。这座反应堆
是中国完全自行设计制造的唯一的核反应堆,完全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国际上
广泛受到关注,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就是发达国家也纷纷要求引进这项技术,中国
在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历史上树立了自己的里程碑。
50 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瞬,20世纪后半叶,人类又走过了一段不平凡
的道路。这50年是科学技术以指数级的速度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爆发式增长的50
年;这50年又是国际风云变幻,政治形势激荡的50 年。一个超级大国解体,其政
治势力烟消云散。但是另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却蒸蒸日上,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我曾经去过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一座位于荒漠戈壁的的高科技军事基地。这个曾经是风吹石头跑的地方
依然是风吹飞蝗满面。而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却如同卫星发射架一样巍然耸立。
"献完青春献人生,献完人生献子孙。"成为这里世代相传的名言。1970年第一颗人
造卫星在这里发射成功,到不久前第一艘宇宙飞船试验成功。中国科技工作者拳拳
报国之心,系住的始终是华夏儿女百年来企望腾飞的情结。
当我们走出核研院时,已是薄暮西倾,虎峪山峦上映着的飞红不仅未减其悲壮,更
增了几分妩媚。核研院沉笼在暮色里,沉笼在荒原中,沉浸在历史的回忆中,一片
闪亮的光辉,照耀着明日的希望。
1999年12月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