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_bulleti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eacherZhang (春去春来), 信区: CE_bulletin
标 题: 关于加强研究生科研集体建设的意见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Mar 26 00:47:10 2000), 转信
关于加强研究生科研集体建设的意见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1998年10月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集体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社会主
义教育的基础,抓研究生集体建设和集体主义教育是研究生德育工作长期的重要任务。
过去,我校一直把按年级、博硕士类型划分的研究生行政班作为研究生的基本集体单元
,全校上下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与此同时,抓这种横向集体
建设和管理没有脱离本科教育模式,没有反映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暴露出许多难以克服
的问题。
从去年以来,学校在研究生集体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特别是对研究生各
类集体的现状作了深入的剖析,对研究生集体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从中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研究生集体建设不但要抓基层班集体,而且要下大功夫抓好科研群
体的集体建设。
一、对研究生集体建设重心的基本估计
在研究生集体建设上,各校都是教研组与行政班两个集体并重,但集体建设的重点
普遍主要放在一年级,二年级以上却相对比较薄弱。从实际情况来看,二年级及其以上
年级的研究生基本完全进入科研论文工作阶段,年级行政班作用迅速减少,因此把过去
按年级横向设置的研究生集体改为按科研群体纵向设置的模式及其配套措施,转移研究
生集体建设的重心,既符合我校研究生实际、又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学校建设的要求,
是切实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我们认为,这样做有下列许多有利因素。
1.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根据目前的现状,在校研究生主要属于两类集体,一类是按年级和博、硕类型划分
的行政班,另一类是以学科点(或教研组、研究所)为单位的科研群体。
这里首先对行政班集体和科研群体作一比较。尽管研究生从一入学便被编入行政班
,但实际上除了每学期几次集中的活动之外,同班的研究生在一起的时间却十分有限,
这是由住宿分散、专业和导师不同,以及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特点决定的,甚至有的同
学反映"过了一个学期还叫不出有些同学的名字"。而在课程结束(或基本结束)后研究
生就开始进入学科点、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和论文工作,同一学科点(或教研组、
研究所)的研究生虽然年级不同、博硕类型不同,但由于科研课题相同或接近、科研环
境相同、工作制度和要求相同,部分研究生甚至同时接受同一位导师(或同一个导指导
小组)的指导,因此研究生之间工作和非工作的联系(比起同班但不同学科点的研究生
)要紧密得多。而且从在校时间看,研究生除初期课程学习时间外,其余的在校时间均
在科研群体中渡过。
由上可见,在科研群体中,研究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象横向集体中那样被动
的、理论上的联系。因此,将集体建设重心转移到科研群体建设,才是抓住了研究生集
体建设的主要矛盾,才能真正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2.有利于推动和落实导师的教书育人
导师负有指导研究生业务工作和全面成长的主要责任,也是与研究生联系最为密切
、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因此,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力量,导师的教书育人是
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从我校过去的实践看,如何充分调动导师在德育工作中
的积极性始终是一个没有解决好的事情,推动导师教书育人成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系统一
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在影响导师教书育人作用发挥的诸多因素中,现行的行政班制度无疑是原因之一。
由于班集体及党团组织的设置完全脱离了科研论文工作,纯粹为了研究生的管理方便,
班集体的大多数工作或活动存在脱离培养工作实际的倾向,因此对于导师及他们关心的
科研业务来说,自己学生所在的班集体及其开展的各项工作是他们不了解(甚至没有渠
道了解)和不感兴趣的。而且客观上班集体的活动在时间等安排上难免有时会和学科点
及导师的安排发生冲突,更加之部分学生借故班里有活动而拒绝导师的安排,因此部分
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等活动产生了抵触情绪,必然影响他们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
积极性。
与之比较,学科点科研群体建设在争取导师的了解、关心和支持方面有许多优势。
一是科研群体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导师们熟悉和认识的,师生之间有自然的关系,学科
点老师容易把关心学生群体的成长作为自己的责任;二是科研群体中研究生开展活动的
内容比较容易和科研业务工作联系起来,利于邀请导师参加或取得导师的指导和支持;
三是科研群体建设活动的时间能够和科研业务工作较好地协调,增加了师生的相互接触
和理解。因此,科研群体建设不但能够有效地争取到学科点的支持,而且有利于吸引导
师主动参与和支持,从而充分调动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3.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业务培养质量
学科点(或教研组、课题组)科研群体内部,研究生之间主动的学术交流和互帮互
助是可以非常普遍的,这对提高广大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此以外,调
查表明:在各系试点建设、做得比较好的20多个科研群体研究生集体中,三分之二以上
具有这样一个明显的特点:在学科点组织或指导下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内部学术活
动。有的学科点一周一次,有的两周一次;有的是导师牵头展开科研工作交流,有的是
研究生来主持进行讨论。无论何种方式,这些经常性开展内部学术活动的学科点一般都
是学术水平、研究生业务培养质量较高的。例如,力学系固体力学学科点从1978年开始
组织研究生每周进行一次学术活动,至今已坚持20年,这无疑为该学科点能够始终保持
学术上的领先地位、保证学术梯队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业务指导方式上,一些学科点改变"一师一徒"制的做法,采用联合指导小组,也
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如自动化系信息学科点等等。此外,学科点对研究生的管理比较
规范也是多数搞得较好的科研群体研究生的共同体会。例如,精仪系光学仪器教研组对
研究生管得比较严,师生都实行坐班制,各种考核都比较规范。
总之,研究生科研群体比起横向班集体,更有利于研究生学术交流的深入和广泛开
展,更有利于形成导师联合指导小组、克服导师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不利影响,更有利
于导师对研究生加强管理、促进教育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这对解决困扰我校研究生培养
的质量问题、提高广大研究生的科研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有利于科学地评估研究生质量
培养创造性人才,特别是提高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创造性,是我校当前人才
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是关键之一。
对研究生的综合评价,在德育、体育等方面达到合格标准的前提下,主要应看研究
生在科研论文工作方面的表现。对研究生基本素质、科研水平和能力及各种表现,了解
最多的是导师,排斥导师或不尊重导师意见的做法必须改变。可以群体建设也能有效地
避免过去很难解决的科研论文工作中学生表现优劣的不可比性。
研究生集体建设的重心从过去行政班转向科研群体集体之后,从客观上增加了学科
点和导师在学生评估方面的权重,有利于改变过去面面俱到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科研
论文工作中表现的比例,真正抓住了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对于体现学生综合评价的合理
性、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激励机制都是十
分关键的。
5.有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导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成长都起着校内其他人员和部门难以替代的作用,导师对
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有时是终身的,朱容基学长《为学与为人》一文的体会是很有代表性
的。我校绝大多数导师具有优良的全面素质,只要把他们全面育人的热情焕发出来,不
难带动广大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难迎来研究生教育朝气蓬勃的新局面。
抓科研群体的研究生集体建设,强化了学科点和导师对研究生全面成长的责任,有
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导师与学生长期朝夕相处,他们的的严格要求加上言
传身教对研究生都是受用不尽的珍宝:科学精神的传承,敬业精神的传递,渊博知识的
掌握,优良作风的熏陶,团队精神的养成,创新思维的启迪,处世方法的引导,勤俭节
约的要求,进取精神的感染,良好心理的塑造,在这一切有形、无形的教导中,科学世
界观、革命人生观、集体主义价值观都容易在研究生年轻的心灵深处扎根,其教育影响
的效果远远胜过许许多多的报告、大大小小的活动。
二、今后研究生集体建设的具体设想
1.研究生科研群体的组织建设
以学科点(或教研组、研究所)为单位建立研究生班集体,相应成立独立的研究生
的党、团支部(仍由研究生担任党、团支部书记和班长)。以研究生党支部为核心,班
委会和团支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所在集体的全体研究生服务。研究生党支
部在组织上接受所在系(院所)党委(总支)的领导,团支部在组织上接受研究生党支
部的领导、并同时受所在系(院所)研究生团团总支的领导。由于相对独立,便于开展
一些符合同学特点、受同学欢迎的活动,同时又在学术活动中部分接受学科点的指导。
学科点(或教研组、研究所)的在读研究生人数不满20人的,可以由学科相近的两
个以上学科点的研究生组成一个班。研究生班正式党员数不足3人的可与其他行政班成立
联合党支部,正式团员数不足3人的可成立联合团支部。
以后,学校各类集体评优均以这种新的基层研究生集体为单位。
2.实行学科点负责制
各学科点(或教研组、研究所)负责研究生工作德文副主任有责任指导对应研究生
科研群体的学术活动,系(院所)的各学科点全体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仍
由研究生工作组负责。
3.学科点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共建
学科点教工党支部是学科点的政治核心,对本单位全体研究生的全面成长、特别是
思想上的进步负有重大责任。教工党支部应通过和研究生党支部共建的方式发挥作用,
主要措施有:⑴每学年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应召开一次支委会联席会议,交流和
指导研究生支部的工作;⑵研究生党支部对于每一位写入党申请的研究生积极分子,应
指定一名研究生党员并邀请一名教工党员共同担任其联系人;⑶教工党支部要经常听取
研究生意见,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⑷教工党支部要积极做好本单位教工、
特别是导师的思想工作,努力推动教书育人。
4.科研群体建设的实施步骤
研究生科研群体建设目前宜进行试点工作,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研究生科研群体
建设宜与学校院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