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_expres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hn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信区: MSE_express
标  题: 新当选中科院院士简介(化学)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2月11日19:18:12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任詠华 女,无机化学家。1963年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鹤山。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
化学系,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系主任。系统地设计和合
成了新的无机发光分子材料和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利用各种桥连配体,设计及合成了多
种多核金属簇体系的发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结构上呈刚性及线性排列的优点,设计了新
型有机金属铼、铜和银的发光刚性棒材料;并以弱金-金成键相互作用作为开关的新概
念,设计出可用作分子磷光信号传感器及光电开关的双核金冠硫配合物;这些工作成绩
受到国际同行关注,被邀在Chem. Comm., Angew. Chem.(国际版),Chem. Soc. Rev.
等杂志撰写重点文章或综述文章。此外,她还担任Inorganic Chem.,New Journal of
Chem., Inorg. Chim. Acta等国际杂志编委。曾荣获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称号。

江 龙 物理化学家。1933年出生于上海,原籍福建建瓯。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
系。1960年获莫斯科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
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科学的研究。五十年代开始
,他研究硅酸凝胶和浓分散体系的结构与流变性质,结合多项国民经济重大任务,在研
制航空航天遥感胶片、制备高浓度水煤浆,以及强化采油等项目中都作出重要贡献。八十
年代以来,在国内倡导并开展有序分子薄膜及生物分子电子器件的研究。在仿生酶膜、
仿视觉光电薄膜、变色泡囊仿生传感器,以及纳米颗粒制备、组装和生物效应等研究中
做了大量创造性工作。
陈洪渊 分析化学家。1937年出生于浙江三门。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南京大
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
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生物催化、超分子组装和纳米电化学研究中,构建成多种高效的仿
生催化界面,降低了NADH氧化过电位600mV,研制成一系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件;组成
高活性含酶三维有序膜,为发展新型高效生物传感器创造了条件。首次观察到表面活性
剂对血红蛋白电子转移的促进作用,使其测定灵敏度提高二个数量级;发展了微电极新
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在痕量生物物质的毛细管电泳分离与电化学分析中,使三种酶
的检测限低达到amol级高灵敏度。
陈新滋 有机化学家。1950年出生于广东台山。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
化学系。197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Monsanto公司高级研究专家。香
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
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在均相氢化不对称合成反应历程研究中发现了新的机理,得到
国际广泛引用;研究开发了手性药物萘普森的不对称合成并达到工业化,被认为是1991
年国际化学方面的重大事件;在手性催化配体和催化剂的研究中发现了螺  氧膦配体、
胺膦配体、联   ぱ蹯⑴涮宓雀咝阅艿呐涮搴痛呋粒〉枚嘞钪泄兔拦ɡ;乖
诓欢猿仆榛确矫孀隽顺錾墓ぷ鳌T诖俳愀塾肽诘氐难踅涣鞴ぷ髦凶隽舜罅抗
ぷ鳌
B笏赏〗峁够Ъ摇1936年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鹤山。1960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
伦比亚大学。196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现
任化学讲座教授。在超分子化学领域,首例确定主客分子间可以氢键相连,阐明三类β
-氢醌包合物的结构异同,并开辟了新型尿素/阴离子包合物的发展方向。无机化学方面
,系统研究了甜菜碱类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键合模式。在晶体工程领域,提出阴离子最高
配位数的概念,结合银-银亲和作用,对类卤银盐和乙炔银的复盐、三盐及四盐作深入研
究,丰富了阴离子的配位化学。他和周公度的合著:《Crystallography in Modern Ch
emistry: A Resource Book of Crystal Structures》,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在推动
香港和内地学术交流和为国家培养科技青年人才方面做出很多贡献。
林国强 有机化学家。1943年出生于上海,原籍福建福清。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
大学化学系。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生毕业,现为该所研究员。建立
了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的方法,合成了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
虫界也存在着手性识别的现象。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研
究了手性环氧醇的原位氮、硫开环,以此合成手性多羟基胺、氮杂环和α-取代  氨酸和
丙氨酸。进行了多个轴手性连芳烃物的首次合成和结构测定。改良了Ni(O)催化的Ullma
n反应,用于芳基、烯基卤代物、尤其是邻位双取代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最高产率达
97%;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α,γ-取代-γ
丁内酯的新法。参与发现新氧化酶G.38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为羟基。发现了(
R)-羟氰化新酶源,以及  氰化粗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微水相体系,催化合成手性羟氰化
物。
郑兰荪 无机化学家。1954年出生于福建厦门,原籍江苏吴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
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Rice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原子团
簇科学研究。运用激光溅射、交叉离子-分子束、离子选择囚禁等技术,设计了独特的激
光溅射团簇离子源,研制了多台激光产生原子团簇合成装置,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团簇,
研究了它们的特性和规律。建立了液相电弧、激光溅射、辉光放电、微波等离子体等多
种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特殊构型的团簇及相关纳米结构材料。通过合成与表征一系
列富勒烯形成的中间产物,研究了C60等碳原子团簇的生长过程,发现和总结了原子团簇
的统计分布规律,建立了团簇形成的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理论
   ★蕖「叻肿踊Ъ摇194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6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
学系。1987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
件研究所所长。国内最早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与他人合作用稀土催化剂
合成了有新的结构和形貌特色的聚乙炔。率先合成苯胺及噻吩的齐聚物,并对其进行掺
杂和研究其结构与性能关系。他在用有机质子酸掺杂聚苯胺制备可溶性的聚合物的基础
上,提出“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的概念,解决了导电高分子的高导电性与加工性不能
同时并存的难题,其研究结果已得到实际应用。此外,成功地研制出可弯曲的塑料片基
发光二极管;使铝阴极LED的电荧光量子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阴极器件等。
黄春辉,女,无机化学家。1933年出生于河北邢台,原籍江西吉安。1955年毕业于北京
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
料。稀土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方面,在稀土配合物的光学微腔中同时观察到荧光增强和寿
命缩短这两个介观物理现象;以铽配合物组装成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绿光亮度达到目前
同类工作已知的最高值——920坎德拉/平方米。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
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在具有二阶非线性的半菁
染料体系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在对
二氧化钛纳米晶体进行表面修饰后,提高了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一些重要指标

程津培 有机化学家。1948年出生于天津,原籍江苏灌云。197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
化学系,1987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科技部副部长。
长期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的研究,在化学键键能研究方法学和未知键能的测定、自由基取
代基效应的规律、一氧化氮亲合势和转移机理、NADH辅酶反应机理、叶立德热力学稳定
性统一标度的建立等方面作出系统的、原创性的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
篇,其中30多篇在Science和本学科最高刊物 J. Am. Chem. Soc., J. Org. Chem.上发
表并被广泛引用,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
  
                                       ^   ^
   春去花落飘无痕  怎么纠缠一生       (o - o)
   世间几世几多人  始终为情所困          ~     <>
   原来不再有疑问  我这不灭的魂        {   }   /
   爱上你本是无心  无心却认真         {     }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