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_expres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uckyboy (做一只勤奋的蜜蜂猪!不错), 信区: MSE_express
标  题: 材料邱冬访谈录
发信站: 听涛站 (2003年04月10日01:24:01 星期四), 站内信件



(邱冬,沈阳人,80年出生,89年小学毕业,96年9月进入清华至今,目前在材料系为
在读博士生。在清华本科期间入党,担任过很多社会工作。做了两年分团委书记(属辅
导员系列),在此岗位上,工作成绩突出,成为“寻访辅导员足迹”活动的主要受访人
。)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好,邱导,我的来意您应该已经清楚了,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邱冬(以下简称邱):好的。
记:您是96年9月进入了清华学习,至今有6年半了。这期间,您都负责过哪些社会工作
,除了分团委书记?
邱:(略一思索)小的、零散的像班级文艺委员啦,科协宣传干事啊。主要就是大一下
学期开始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大二下学期进了学生会做宣传副主席。2000年6月做了团
委副书记。嗯,主要就这些。
记:这么看来,您真的做了不少的基层工作,又很熟悉各个学生组织的运作。这对您日
后担任分团委书记总揽全局,一定很有帮助吧。
邱:是这样,原则上讲,团委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学生会、科协都是它的外围阵地。这
就有点像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系。大部分学生活动都是由团委计划、分配。相比之下,
学生会、科协的工作更具体,更贴近同学。在那儿的工作给我提供了最初的舞台。
记:那么,在担任分团委书记之前,您是怎样看待辅导员这一岗位的,或者说您觉得这
一制度,它设立的初衷是什么?
邱:嗯,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辅导员,双肩挑”这一机制是在53年提出来的。它有
它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当时国家急需人才。部队中的干部“红的多,专的少”,而
高校中“专的多,红的少”辅导员制度正好可以为国家输送一批“又红又专”的人才。
胡锦涛在清华时就曾当过辅导员。这个制度,总的来讲,十分好。它的初衷至今也没怎
么变过,我想。
记:不错,就我们之前做过的调查来看,很多辅导员也是抱着相同的想法。能不能谈一
下您的入党经过?您高中没有入党,进了清华后才有这个机会的,是吗?
邱:(笑)当然了,高中的时候年龄不够哇。大学入党嘛,怎么说,主要看学习和平时
社会工作的表现。进大学以后,我们年级的辅导员一直想找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在
同学中威望较高的人第一批入党来起个模范作用。我由于在社会工作方面很努力,有幸
成了第一批发展对象。
记:这么说,您在同学当中,当时一定是十分优秀的了,所以后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
辅导员了。
邱:其实,我开始并不想当分团委书记这种辅导员。我觉得自己缺乏一种领导气质。当
时我很想做带班辅导员,最后党委副书记亲自出面跟我谈,说邱冬,这事不能没人干,
你再考虑考虑吧。我就服从组织安排了。
记:您担任分团委书记期间,我们系团委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邱:(不好意思地)其实,我只是做了点事,说不上什么大贡献。因为我是从下面上来
的,问题看得比较清楚。团委当时管理太软,精神面貌不佳。尤其任人制度透明度不高
。我前一次开会和后一次开会,与会者换了一拨人,怎么换的,我都不知道。因此,一
开始,我就是想加强规范化操作,推行民主化作风,所以我引入了基层干部的竞争机制
。其实也不特别残酷,主要是希望更多有志于为同学服务,锻炼自己能力的同学都能有
机会加入我们的队伍。
记:看来您还是太谦虚了。那么就谈谈您在任期间,最有成就感的事吧。
邱:(又笑)我们团委主要是负责各项学生工作的组织分工,以及大型活动的经费筹措
等。01年的学生节我们也搞得不错,舞会、晚会、厨艺大赛,加上各种宣传,几乎调动
了系里所有的同学,还吸引了一些老师。大家玩得很开心。确确实实地增强了整个系的
凝聚力和影响力。还有就是一些主题教育。比如01年秋天借9.18这个主题搞了一次比较
大的宣传活动,当时的设想有在网上发宣传爱国的文章。我自己还写了一张传单,准备
在主干道上散发。可是当时校团委未通过,当时正是敏感期,我的文章被认为是类似于
战斗檄文。于是活动就改成了缓和一点的形式,去八宝山扫墓啊,课前默哀3分钟啊。还
有这是用23#楼的闭路电视播一些早年的录像。搞下来,大家感觉还是不错的,毕竟有了
那么一种思索历史的氛围嘛。
记:对,对。可是咱们材料系的活动现在整个就有点搞不起来,您觉得主要问题是什么

邱:(强烈点头)其实我也遇到很多问题,总之,大环境决定小环境。一个系的发展,
需要有战略性的定位。我们系的定位着重在科研方面,学生活动常得不到系领导的有力
支持,尤其是经费方面。主要学生干部的热情,当然大受影响,于是活动就搞得很困难
了。
记:谈谈您做辅导员对您的个人经历有哪些影响,您的收获与心得好吗?
邱:收获很大,比自己预想的要大。我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责任感都不同程度地发
展和加强了。就像我原来说的,自己的领导素质并不十分突出。我是想着“扬短避长”
的去做这个工作的。
记:“扬短避长”?
邱:是,“扬短避长”。在大学里,“扬短避长”是很重要的。你不要怕犯错,当然,
刑事犯罪除外啊(笑)。在大学里,犯错,哪怕是大错都不要紧,吸取教训是很宝贵的
经验。如果到了社会上再犯错,产生了社会影响,就不好了。这对你的职业生涯也是一
种挫折。所以,要抓住大学的时机,不要怕犯错,条件许可时尽可能多锻炼。这样,走
向社会才能成熟。做事要周到,给国家带来损害的机率才会更小。
记:耳目一新。这是一个很好的提法,也许可以成为口号哦。
邱:(摆手)不不不。这只是个人体会,个人体会罢了。
记:话说回来,您刚刚提到曾想做带班辅导员。
邱:对。我原本觉得自己长于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带一个班,就我的性格和能力来说,
我觉得已经做到头了。
记:那么,如果请您想象一下您现在就是一个带班辅导员,我代表同学问您几个问题吧

邱:好,你说。
记:是这样的,我们大一新生刚进材料系,对材料究竟是干什么的不十分清楚,能给点
您的个人体会吗?毕竟您在这待了6年半了嘛。
邱: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你可以看看我们系主页。实际上,你本科四年也未必知道它是
什么。你做的越久,越有兴趣。材料就是这样一门学科。加油吧,耐着性子好好学。
记:谢谢。还有一个就是出国的问题。
邱:出国的问题确实很难讲,因人而异。首先,你为了什么目的出国,你是为技术,为
好的研究环境,为好工作,好的生活环境,还是什么原因出国。我们那个时候很流行一
种想法:我们清华的学生是最拔尖的,觉悟也最高,我们要出去学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回
来报效祖国,我们不出去谁出去。可是,不管是为了什么,你得有一个目的,向那个目
标靠近,哪怕不成功,也会有收获。像孙中山,他并没有看到中国的新生,但人民仍给
他很高的评价,因为他坚持不懈地去做了。大学生,最怕不知目的随大流就出去了。那
样结果未必好。
记:您自己是怎么想的呢?没有想过出国吗?
邱:当然想过了。我大二暑假的时候,正是掀起一场GRE热,因为说要改机考了,笔试经
验就没用了。当时大家都很热情,全体动员去读G。我当时也很激动,不过报名那天,我
有一个会要开,开完会之后,我的头脑就冷却了一些。我分析了一下当时的情况:我社
会工作很多,成绩并不好。全班31个人,我排21位。这在当时推研都是没有希望的。况
且我们班就有18个人去考GRE,出国也没这么容易。我英语底子又薄,还是一门心思搞学
习吧。之后,我并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成绩就上去了。你知道,GRE是很苦的。当时
上课,只有前3排有人。我学得不错,那时获得了我现在的导师的欣赏,才有了我的今天
。而当年那18个同学有6个确实非常优秀,去了国外深造。余下的去向未免有些不尽如人
意。出国这个事,要因人而异啊。
记:我们的访谈就要结束了,最后请用一句话形容一下您的辅导员生涯好吗?
邱:(思索)嗯,不太好说。这样,我犹豫过,选择过,尽力了,收获了,也就无悔了

记:太好了。谢谢您。再见。
邱:再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