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_expres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rokenPen (小棋子), 信区: MSE_express
标 题: [合集] 重阳节(7)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Thu Oct 28 21:08:52 2004), 站内
☆─────────────────────────────────────☆
chengzj (新的道路属于新的你——从AFM做起!) 于 (Fri Oct 22 19:06:08 2004) 提到:
重阳溯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
“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
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
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
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
,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
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
,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
(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
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
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
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
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
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
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节令琐谈》马大勇编著 金城出版社)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
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
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
意味着漫漫长东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
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
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
,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
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
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
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
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
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
时季感受展开。(《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萧放 著 中华书局)
☆─────────────────────────────────────☆
chengzj (新的道路属于新的你——从AFM做起!) 于 (Fri Oct 22 19:06:36 2004) 提到:
重阳节的传说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29日 10:06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
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蜗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
,见鶪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
囊,盖始于此。
民间故事继承了《续齐谐记》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间艺人想像创造的情节,又
产生了很多重阳节传说的异文。这里选择了三则异文展示给大家。
第一则: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
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
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
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炙看见面前站着
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
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
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瞇瞇
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
,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
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
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
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
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
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
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
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
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
俗,一代代的传到现在。
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
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
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
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
九,全家高处走。
"庄 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
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
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
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
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
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
今。
第三则: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
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
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
,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
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
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
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
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
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
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
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
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
chengzj (新的道路属于新的你——从AFM做起!) 于 (Fri Oct 22 19:07:12 2004) 提到:
佩茱萸·簪菊花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29日 14:23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
,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
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
,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
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
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
》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
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
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
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
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
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
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
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
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
chengzj (新的道路属于新的你——从AFM做起!) 于 (Fri Oct 22 19:07:38 2004) 提到:
饮菊酒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29日 15:35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
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
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
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
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
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
灾祈福的“吉祥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
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
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
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
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
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
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
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
、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
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
,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
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
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
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
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
》)。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
的关系极深。
☆─────────────────────────────────────☆
chengzj (新的道路属于新的你——从AFM做起!) 于 (Fri Oct 22 19:08:16 2004) 提到:
登高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29日 12:12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
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
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
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
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
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
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
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
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
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
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
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
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
《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
。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
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
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
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
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
、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
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
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
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
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
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
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
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
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
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
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
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
,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
·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
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
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
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
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
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
,适宜于登高望远。
☆─────────────────────────────────────☆
chengzj (新的道路属于新的你——从AFM做起!) 于 (Fri Oct 22 19:08:48 2004) 提到:
吃重阳糕的传说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29日 16:22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
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
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
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
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
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
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姶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
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
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
这样传开来了。
☆─────────────────────────────────────☆
chengzj (新的道路属于新的你——从AFM做起!) 于 (Fri Oct 22 19:09:19 2004) 提到:
陕西黄帝陵将举行“九·九重阳民祭轩辕黄帝”活动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0日 11:17
新华社西安10月19日专电(记者冯国、许祖华)10月22日是中国传统的
重阳节,也是传说中轩辕黄帝乘龙升天的日子,为了祭奠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
帝,有关方面将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举行“九·九重阳民祭轩辕黄帝”活动。
记者从此次民祭活动组委会获悉,这次活动将是历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
响最大的民间黄帝陵祭祀活动。作家陈忠实、世界华人协会副主席胡荣强等将担任这
次民祭活动的民间主祭人。今年重阳节的民祭活动仍将在象征九五之尊的九时五十分
开始,在民间主祭人的主持下将举行击鼓鸣钟、敬奏祭乐、上香奠酒、敬献花篮、敬
献祭品、乐舞祭祀、驭龙升空的祭典仪式。与公祭仪式不同的是,民祭活动仪式更具
有传统文化色彩。
祭祀轩辕黄帝分为公祭和民祭两种,历史上的大型祭祀活动基本上都是公祭。每
年的清明、重阳,海内外炎黄子孙都会在黄帝陵举行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
强民族凝聚力的盛大祭祀活动。重阳节的祭祖活动是黄帝陵的一项传统的祭祀活动,
也是除了清明之外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动。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2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