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vil_expres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eng (心静如水), 信区: civil_express
标  题: Re: 对结构大赛题目的一些看法(转载)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12月08日23:16:24 星期天),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ivilengineering 讨论区 】
【 原文由 Cheng 所发表 】

首先十分感谢同学对结构大赛本身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从一个组
织工作参与者的身份解释一下大家关于第九届结构大赛的一些问题。

正如大家已经有的共识,对于类似结构大赛这样的科技赛事命题工作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次比赛的命题工作是从上个学期初就开始进行
的,是在土研一班讨论并设计题目。在上个学期末有了几个成型的作
品,经过后期的比选和归并基本确定了一个题目。但是在本学期初最
后几次与老师的交流中这个题目被暂时搁置了,这中间有去年比赛情
况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是因为对题目本身没有把握。为了慎重起见决
定使用已经做过的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结构大赛的创始老师过教授
命的,而且经过了一次比赛的考验。对于题目的可操作性,合理性我
们都有比较大的把握。因此将已经命好的新题目作为研究对象,先做
一些实验论证的工作。而今年的题目定为过老师的题目。

就命题工作本身而言,是十分严肃的,个人感觉最大的难度不在精力
上,所以我不知道“精力不足”之说是从何而来。命题工作中需要的
知识背景,经验和对结构的把握,加载仪器的设计和规则的制定已经
超出了普通同学的知识层面和认知水平。而且一旦题目做了根本性的
改动带来的一些必要的工作根本上是同学没有办法完成的,必须经过
相关的教师进行。因此主要的工作应该是老师牵头,同学辅助。现在
看来今年命题过程的组织方式就决定了未经验证和教师充分参与的命
题是没有保证的。所以今年的题目这样选取根本上是以对同学负责为
原则的。而这中间的一些组织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但是因为
牵涉一些不由我们控制的因素,所以收效甚微。

本届因为题目不是新的,而且鉴于最近几年同学作品制作中理论分析
计算的成分降低,我们在奖项设置上加大了最佳答辩奖的奖励力度。
同时对答辩和计算书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本来今年要进行两次讲座,
一次是结构整体设计分析的,一次是结构软件计算的。主要目的也是
为了让大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切实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很不幸最
后因为两个报告人的时间上和我们选手的时间协调不到一起,就没有
进行。

对于结构大赛专业组的定位我们一向是十分明确的,就是为清华大学
力学背景专业院系,主要是土木系的同学提供一个动脑动手,团队协
作的第二课堂实践的机会。可能以后的发展会逐渐向第一课题渗透,
但是面向的对象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至于影响问题我们已经有了结构
设计邀请赛,所以近几年的比赛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主要是宣传性
质的,而非推广性质的。

至于组织形式,我们一直以来都想把结构大赛的组织从团委工作中剥
离出来。想把它作为科协的日常工作,团委做必要的辅助。因为组织
的工作严重影响了日常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是从现在各个组织的
具体情况看,为了保证结构大赛的顺利进行,现有的组织模式可能在
近期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不过近几年我们都是在积极推动组织形式
的变化,科协的同学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付出了很多心血。
本届可能这方面做的有些不足,这里向科协和系里的同学说抱歉了。

大家多提意见,咱们的第十届争取上一个台阶,呵呵。

【 在 knife (小刀) 的大作中提到: 】
: 昨天,和几个参加电视结构大赛的兄弟一起戳了一顿,探讨了一些问题,
: 有一些想法,再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下。
: 首先,命题的面向对象是什么?
: 1。如果是面向系内,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不妨做的高深一点。
:    现在老是做桥,像今年居然是老题目,让人很不爽。可以考虑
:    一些别的结构形式。就是坚持要做桥,也要有些创新。我曾想过
:    在小车上加一转动的偏心轮(以电机带动),这样,加载在小桥上
:    的就是一移动中的振动荷载,考虑的因素就要多的多,难度也就更大了。
:    当然,这种比较难的题目推广性不强,大一大二甚至大三都很有难度。
: 2。如果是面向全校,目的是扩大知名度,那当然是怎么热闹怎么来。
: .................(以下省略)
--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 转载:·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4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