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vil_expres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ieQiYiHome (我永远深爱的结71这个家), 信区: civil_express
标  题: 结71班刊精选5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May 16 15:08:07 2000), 转信

也说余秋雨


前言:
大概是去年,在某个班刊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历史沉思录》之类的题目,是余秋雨的《
苏东坡突围》一文的读后感,看得出文章的作者还是十分崇拜余秋雨的。看了这篇文章
,我心情十分复杂,一直想写一点什么东西。
我的这篇文章写得十分乱,几乎有不知所云的感觉。文章的大概是说我以前是如何如何
的崇拜余秋雨、后来又是如何的讨厌这个人。本来不想写成"余秋雨批判"之类的东西,
只想写一下自己的感觉,可一下笔,就由不得自己了。由于宣委逼得紧,尽管我对这篇
文章很不满意,还是交出来吧!
我并不是要嘲笑《XX沉思录》的作者如何如何的浅薄,我们毕竟都在成长中嘛。只是谈
一下自己的成长中的一些事情而已。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叫做《警惕余秋雨》,是从BBS上来的,并不知道原出处。文章的
大意是说余的散文越写越不象话。我对此深有同感。在这里我并不想也对余口诛笔伐一
番,只是谈一下我对余的一点感觉,毕竟我以前也是余的崇拜者之一。
中学时对散文之类的东西并无好感,对余秋雨这个人也没有什么印象。大一放寒假时从
校图书馆借到一本《文化苦旅》,至于为什么借这本书,我已经记不大清了,只记得当
时班上某同学说他们中学时一次寒假的语文作业就是读这本书,还有一个同学说他一直
想从图书馆借这本书,但是一直有人预约,还说我运气好。
看完《文化苦旅》,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散文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文化苦旅中的
文章写得可谓洋洋洒洒,穿插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和感慨,余秋雨是很会给文章造势的
,尽管这种势造得有些矫揉造作。我们中学是读到的散文都是些什么《荔枝蜜》、《雨
中登泰山》之类的东西,写得当然不能算坏,但确实并不吸引人。
那个时候我还是很崇拜余秋雨的,专门跑到图书馆查过他还有些什么作品。令人失望的
是余秋雨的书居然很少,大约有两三本关于戏剧的专著,还有就是一两本《一个王朝的
背影》之类的散文放在新书及常用书阅览室。"图书馆居然不买我所崇拜的这么伟大的作
家的帐",我自然是十分的失望。
当时在媒体上我还是很注意关于余的各种消息和关于他的评论的。
当时有一本厚书,大约是什么青年必读手册之类的东西,还是季羡林作顾问,上面对《
文化苦旅》有非常高的评价,称余是当今可以和梁实秋、周作人媲美的散文大家,不知
为什么,当时看了这类东西,心里美滋滋的。
……
不提当年的事了,总之当时是十分崇拜余秋雨的。
从《文化苦旅》后我开始留意散文,既然人家说余的散文可以和梁周二人媲美,那么梁
周的散文写得肯定是非常好的了,于是找了来读,当然还有其他人的。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文化苦旅》在我这里还是有它积极的意义的,毕竟是个开端。但是当我回过头来
再看"秋雨"散文的时候,就觉得有些不是味道了。
余的散文有很多是讲历史的,用他的话来说讲的是文化,但是这两个词形容余的散文是
不是奢侈了一些呢?准确一些来说,余讲得是历史故事,也就是把他看到的历史故事用
他自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用余特有的煽情的笔调再讲一遍。散文这样写其实是未可厚
非的,这样的文章也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问题在于余秋雨并不把他写的这些东西当作
是闲散的散文,而是把它们当成了所谓的解读"文化"的学术著作,尤其不能忍受的是余
动辄以中国文学界、乃至文化研究领域的泰斗来自居,乱出书不说,还到处游历、讲学
,给电视台当嘉宾,今年还跟着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到处乱跑,可作为学者的他所说
的话却并不比那些小主持人高明多少。
后来见到一套钱理群任主编的中学生文学读本,里面收了余的《这里真安静》,有意思
的是编者对它的点评并不象其他的篇目那样充满褒扬之辞,而是冷嘲热讽一番,大意是
说余的文章很会造声势,没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中学生还可以看一看,对考试写作文
还是有好处的。
余后来的作品《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我已经没兴趣再看了,只是在别的地方看过
两篇《可怜的正本》和《长者》,感觉很不是滋味,究竟怎么个不是滋味法我就不说了
,再说好象又变成吵架了。
其实我的这篇小文章在打底稿时还有一些内容的,历数余本人和他的散文的种种不是,
现在看来也没什么意思,就删掉了一些。我想现在象我当年那样崇拜余秋雨的人肯定不
在少数,我写这些东西,并不是要任何批判余秋雨,而是觉得自己在思想成长的过程中
走了一些弯路,在这里回忆一下而已。
在这里我想说几点关于余秋雨的坏话,算作文章的结尾:
余秋雨这个人才子气太重,作为学者却只能去蒙一些没有学问的人,现在的身份的比较
贴切的说法是"大众文化明星",他恐怕是不太愿意接受这样一个身份的,这一点在他动
笔写《文化苦旅》的时候也肯定是始料未及的,这不能不说是余秋雨的悲哀。作为戏剧
理论家,余还是颇有建树的,后来却被一些什么东西给吞蚀了。有意思的是余的夫人居
然是马兰,这种结合方式是不是有些象徐志摩和陆小曼呢?
据说余的人品有问题。去年他曾到北大讲演,清华有人问人文学院能不能出面请他也来
清华一次,得到的回答是"清华决不会请余秋雨这种人来演讲"。原因是余在文革时曾经
为什么当权派当过秘书,"余秋雨这种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很红的"。那次余来北京,读书
报的人曾去采访过,余住的地方居然是"天伦王朝"饭店,一个文人住在这种地方,总叫
人不太舒服。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