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wh (addoil), 信区: DC
标 题: 土木系历届系主任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Sep 17 18:21:53 2002), 站内信件
转自清华主页
清华土木系七十年的历程中,历届系主任为土木系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历史记
下他们的名字吧!
姓 名 任 期 姓 名 任 期
施嘉炀 1930-1938 王国周 1980-1984
蔡方荫 1938-1940 陈肇元 1984-1988
陶保楷 1940-1948,1956-1966 江见鲸 1988-1992
夏震寰 1950-1951 刘西拉 1992-1998
张 维 1952-1956 袁 驷 1998-现在
施嘉炀 (任期:1930-1938)
施嘉炀(1902.9- ),男,汉族,福建福州人,水利水电教育家。1923年毕业于
清华学校,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大学,先获机械工程学士和电机工程学士。1927年
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位。
192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西
南联合大学土木工程系教工学院院长。讲授过力学、水力学、应用天文学、大地测
量、电机工程学等课, 1933年首先用中文编写<<水力学实验>>教材, 讲课深入浅
出,条理清晰。30年代设计并主持修建清华大学水利实验馆及户外80米长实验槽。
抗战期间负责指导云南省水力发电勘测队,勘测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的26条支
流在云南境内的水力资源,负责设计与监修腾冲叠水河、大理下关、喜洲万花溪三
座小型水电站。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水利系水文水电站教研组主任。50年代
为水文专修科讲授<<陆地水文学>>、 <<水文预报学>>、<<治河工程>>课程并编写
教材,并为本科生讲授<<水能学>>。 60年代把<<水能学>>课程改造为<<水利资源
综合利用>>,并到湖北、浙江、广西考察水电站的防洪堤防、航运工程,收集大量
第一手资料, 主持编写出我国第一部<<水利资源综合利用>>教材, 并于1996年整
理出版。还曾就长江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问题进行多年研究,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
。1985年发表<<以改革促水电开发,力争2000年装机达到1亿千瓦>>的论文。
同时,他也是北京市第二至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一届人大代表。曾担任中
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撰有<<梯级
水电站设计问题>>、<<论抽水蓄能电站>>等论文。
回到索引
蔡方荫
回到索引
陶保楷 (任期:1940-1948,1956-1966)
陶葆楷(1906.10-1992.2),男,汉族,江苏无锡人,著名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专
家。1920年考入清华学校,1926年毕业。同年赴美,1929年获麻省理工大学土木工
程学士学位。1930年获哈佛大学卫生工程硕士学位。1930年至1931年在德国柏林理
工大学进修。1931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1935年编写了我国给水工
程最早的一本中文教科书<<给水工程>>。1940年8月,任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主任。
除继续讲授<<给水工程>>以外,还开设<<下水工程卫生工程实验>>、<<水力学>>、
<<工程测量>>、<<军事卫生工程>>等课。用中文编写<<下水工程>>和<<军事卫生
工程>>2门教材。
抗战胜利,清华大学复员回到北平后,陶葆楷除继续担任土木工程系主任外,
并兼任工学院代院长(1946年8月-1948年7月)。他协助梅贻琦校长,克服种种困难,
尽力扩充工学院,增设了营建学系和化学工程系。
1948年9月-12月,陶利用教授休假一年的机会,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1949年
后,曾任台湾大学、岭南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陶葆楷调回
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历任土木工程系上下水道教研组主任、副系主任,1956年任系
主任。1960年土木、建筑二系合并为土木建筑系,陶葆楷和梁思成同为系主任。
为了适应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需要,经陶葆楷建议,于1977年在清华大学建
立了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1981年,陶葆楷以75岁高龄,不辞辛苦,四处奔走
呼吁,在国家环保局支持下,成立了由清华大学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的环境
工程研究所,陶葆楷任所长。
陶葆楷长期从事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的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现代给水排水工程
教研的创始人之一。为表彰他对环境教研事业的贡献,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于1986
年特设陶葆楷奖学金。
陶葆楷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
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民政府给水排水顾问组组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委。
回到索引
夏震寰 (任期:1950-1951)
夏震寰(1913.3- ), 男, 汉族,浙江余姚县人。教授、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
员。 1936年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留校任助教。 1938-194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
究院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0-1943年在美国依阿华大学研究院研究水力学及泥沙
运动力学,获博士学位。1944年在美国康尼狄克州联合飞机公司任工程师。1947年
回国,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授。 1950-1951年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1951-19
52年借调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建筑系主任,1952年任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力学教研
组主任。1955年任水利工程系副系主任。 1955-1957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进
修。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泥沙运动力学的授课和研究工作。他
为人师表,讲课深入浅出、重点明确、推理严谨、逻辑性强,深受师生欢迎。他是
博士生导师,先后已指导了10多名博士研究生。主持编写了教材<<工程水力学>>、
<<水力学>>, 并著有四卷170万字的<<现代水力学>>, 还主编<<水库泥沙>>,参
加编写了<<高含沙水流运动>>专著, 撰有<<水流输运细颗粒泥沙的研究>>、<<离
散颗粒和絮凝体相组合的沉降特性>>、 <<无粘性均质颗粒悬浮液中的沉降>>等论
文。
回到索引
张维
回到索引
王国周 (任期:1980-1984)
王国周(1919.2- ),男,汉族,河北玉田县人,无党派,教授。1938.9-1939.6
在燕京大学学习。1939-1942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土木系学习。1942-1944年在西南联
大土木系任助教。1944-1945年在昆明滇缅公路油管工程处任公务员。1945-1946年
在美国伊利诺铁路实习。1946-1948年1月在北平平津铁路局工作。 1948-1960年在
清华大学土木系任讲师、副教授。1952-1954年任公路教研组主任,1961年2月任教
授,1980-1984年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主任,1988年离休。 现任中国钢结构协会副
会长,钢结构协会稳定与疲劳协会理事长,<<钢结构>>杂志编委会副主任。 曾任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理事长,<<建筑结构>>学报副主编,建设部<<工程结构>>
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
王国周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1952年后在学习苏联先进的教学经验过程中他先
后组织并主持编译出版了<<钢结构>>教材和编写出版了<<钢结构讲义>>, 参加了
翻译出版斯特列律斯基主编的<<金属结构>>并负责全书总校对, 对全面介绍钢结
构按极限状态设计计算原理和先进的技术引入教学内容起了重要的作用。1980年主
编出版了<<轻型钢屋盖结构>>一书, 对普及轻型钢屋盖结构的基本知识,减少设
计、制造应用中的不科学性起到了指导作用。 他主编了<<焊接残余应力译文集>>
并较早在我国开展了残余应力对钢结构承载能力影响的研究和“钢结构焊缝连接、
铆钉连接的强度及匀质系数”的研究, 为我国编制<<钢结构设计规范>>提供了依
据。 1983年11月在教研组积累了多年教学、科研、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又主编出版
了<<钢结构--原理与设计>>专著。
回到索引
--
※ 修改:·ywh 于 Sep 17 18:22:59 修改本文·[FROM: 166.111.44.233]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edu.cn·[FROM: 166.111.44.23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3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