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enjuro (不断咳嗽中*彷徨感*拔剑四顾心茫然), 信区: DC
标 题: 记首届百名中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袁驷教授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Sep 12 11:20:44 2003), 转信
甘为人师 慎为人师
——记首届百名中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袁驷教授
●新闻中心记者 顾淑霞
一谈起教书育人,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袁驷教授便神采奕奕,似乎有说不
完的话。他的那份睿智、对教书育人工作的挚情与挚爱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听他
谈话,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袁驷教授是一个“多产高产”的人。他在教学、科研
、管理工作和社会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以其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角色。而其中最爱的角色是作为一名教授,并且身体力行“切切
实实地把教书育人工作做实、做好。”
教育教学的改革者、创新者与实践者
1984年,作为清华培养的首批硕士和土木系第一个博士毕业生,袁驷教授留校工
作,开始了他的教书育人生涯。22年来,他像一位“夸父”,孜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教
学领域里永远发光的“太阳”,在双语教学、结构力学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中做出了
开创性的工作。 “在平凡中创新,在泥土中淘金”。这是袁驷教授十分欣赏的一句
话。对于在结构力学学科中具有开创意义的多项教学成果,这其中所包含的汗水和努
力,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袁教授自己知道。
1989年,在美国Oklahoma大学和英国伦敦中央理工学院做了四年博士后后,袁教
授带着前沿的科研课题回到了母校清华,并把自己新的研究课题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工
作中来。从此他一发不可收,在教学领域中取得一个又一个推动结构力学学科发展的
创新性成果。
1989年,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有限元线法”,这是一种全新的半解析数值分
析法。在随后几年中他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开拓与发展,在理论上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
工作。1993年,他出版了国际上第一部关于有限元线法的英文专著,并作为研究生教
材供研究生教学使用。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成果教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思索的习惯和超出常人的努力与勤奋使他在
结构力学的教学上成为引领“教学潮流的人”。用袁教授的话说:教学上要“先立后
破”。
回国后献身教育事业的袁教授便开始了在结构力学课程教双语教学上的新探索,
并与同事一起对结构力学教学体系做了系统的研究、归纳和创新。双语授课对教师对
学生都是一个考验。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袁教授在英语授课上想了很多奇招妙
术。用最简洁的语言给学生讲授最深奥的道理——对教师而言,这是教学活动一种很
高的境界,也是袁教授追求并付诸实践的教学方法上的理念。例如,在讲完一个章节
之后,他会结合讲过的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的英语提问,在课堂上读给学生,让学生
判断对或错。这样做的效果是一石多鸟,既提高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
听力,又借此总结了课程要点,检验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检验了自
己的教学效果。
21世纪的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在袁教授看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要与时俱
进,不断更新。这就需要不断“立”新的东西,“破”传统的东西。1995年,他与同
事一起开始了力学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按照能力培养将课程分为培养经典手算
方法分析能力的《经典结构力学》课程,培养计算机能力的《程序结构力学》和培养
定性脑力分析判断能力的《定性结构力学》课程,袁教授将其形象地概括为“一个基
础,两座大厦”。这个结构力学新课堂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于2001年分别获北京市教学
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而将这一个基础、两座大厦连接起来的则
是袁教授倾注诸多心血为之“立”的程序结构力学课程“结构力学求解器”软件。龙
驭球院士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袁驷教授的程序结构力学课程以及他研制的结构力
学求解器软件是全国结构力学改革的标致性成果。
结构力学求解器软件是凝聚了袁教授多年教学和科研的精华成果,其研究成果论
文被SCI检索。1996年,在上海召开的CAI教学研讨会上,袁教授率先提出了研制力学
求解器软件的想法并演示了刍形,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于是他又提议
在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和结构力学三大领域中都做求解器软件。要做就做最精、最好!
袁教授追求完美的做事风格使他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软件在力学三大力学领域中最早拥
有刍形却最晚面世。为此,袁教授又花费了三年时间做了多项课题研究,使这个被他
界定的学生版的结构力学求解器的含金量大大提高,包括求解器软件安装方面的质量
都考虑到了。
“把繁琐留给求解器,我们留下创造力!”这是当时袁教授开发求解器的一个
口号。正如他的口号一样,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定性研
究上,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而求解器的面世对教师教学也是一个挑战。先前课
堂上教师着重讲解的计算被求解器代替,作业也可以轻易地用求解器完成,课还怎么
教?这无疑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冲击。“这就要求教师更注重如何去开发学生的
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下功夫。我们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这是我们的一贯追求
的理念。”袁教授说。
以前课堂上教师着重讲解的计算也被求解器代替——学生们在课前已经利用求
解器“这就要求教师更注重如何去开发学生的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下功夫。
我们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这是我们的一贯追求的理念。”袁教授说。
创新是永远无止境的。在袁教授的脑子里,教育教学改革就像一盘高水平的棋,
每走一步都是通盘考虑的。如今,以学生版结构力学求解器为基础,远程版、网页版
、教学版求解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掌上版和工程版结构力学求解器也即将
面世。“等到掌上电脑一普及,我就要让人们用上我的求解器软件!到那时我们的课
堂讨论,工程设计者随时运用求解器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勇于追求创新的袁教授
时刻走在前面。
教学上成功也源于他对科研的执著追求。他的许多研究的课题都来自于在教学过
程中的积累和思考,而他在科研上的突出成果又带动他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他对自
己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在教学和科研上的齐举并进,共同进步。1989年,袁教授首创有
限元线法,这是一种全新的半解析数值解法,随后几年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开拓与发展
,在理论上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在国际上达到了领先水平。在实用方面,他于
1992年研制出FEMOL92通用程序软件,应用于多项大型实际工程设计中。同时他承担
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教育部等多
个涉及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和工程研究领域的课题项目。由于他出色的科研成果,他
于1991年获“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5年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1996
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
学基金,1997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等奖励, 2000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1年分别获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分别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
材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
“我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和清华的名声相配的教授,用我的一生把教授经历在清
华写完。看到自己写的书有几万人在用,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如今,袁教授参与编
著的《结构力学教程》、专著的《程序结构力学》等教材随同求解器软件成为全国百
所高校里数万名学生必备的教材,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但他并没有停止在这一点上。
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袁教授现在仍承担着四门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两门本
科生课程和两门研究生课程。无数开创性的教学成果是他热爱教学工作的最好的证明
。对他来说,教学是最重要的,学生是最重要的——在全国人大开会其间,作为人大
常委的袁教授仍然坚持请假回来给学生上课。他心甘情愿做一名默默奉献的优秀教师
。
教师和学生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
袁教授的经历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传奇色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最宝贵的青
春时光不是像现在学生的一样在美丽的校园中渡过的。小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
在家呆了三年后,袁教授上了半年的中学,便作为知识青年又放下学业到黑龙江支边
去了。1974年,他一波三折地来到清华做了工农兵学员,开始了他不正规的大学生涯
。在他青年时的人生规划中,也许从没有想到自己能成为清华大学的第一批硕士,土
木系的第一个博士,能在清华当教授,当系主任和院长。也正是他这一特殊的人生经
历,他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更明白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培养学生。
袁教授的备课最多只准备80%,从来都“不充分”。他认为,教师讲课不是简单
地重复讲稿,课堂应该是动态的,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为课堂留出讨论
和产生火花的余地。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特点,在课
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学生去思考,发挥自己的特点,这样的课堂才是成
功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才是最扎实的,因此,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的走向不是完全固定的,而且教师更要刻意追求一些意想不到的内容出现在课堂上。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雄厚的实力,敏锐的思维,和机敏的应变能力,特别善于捕捉学生
中一些朦胧思维中的闪光点。
在课堂上,他会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调动学生自己回答这些
问题,然后再加以提炼、总结、升华,最后再反馈给学生。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又有教又有学,大家都在教,大家都在学,教中有学,学中有
教,教师每教一轮都从学生那里学到新的东西,学生学完之后也对教学有所贡献。教
师与学生决不是“上智与下愚不移”。教师在输出知识的时候,同时也从学生那里得
到了知识。“如果教一轮课下来,没有从学生那里得到什么新东西,就说明学生的思
维没有超出教师思维的范围,应该反思检讨一下我们是否对学生的个性思维及独立见
解启发得不够,教师的功夫没有下到。”袁教授说。要建立这样的课堂,就需要教师
具备更高的素质。袁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是“讲员+演员+主持人”多种角色的综合。
讲员的职责是清楚地讲解教学基本内容,演员的角色则要求教师要有激情,有感染力
,能营造一种活跃的研讨氛围。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学生
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新的东西,就像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同时,他还提倡并运用考试
采用试题题库、小论文、学习报告、程序课题、现场考核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
方法。经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的
能力、提问题的能力、解答自己问题的能力、应付挑战性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使袁教授面向新世纪在课堂教学上做了无数的探
讨。结构力学网络课堂的开发与运用,就是成功的一例。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袁
教授主持开发了结构力学网络课程体系。这套网络课程体系的创造性在于,它是开放
性和智能化的。网络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内容、习题及其答案等。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系
统可随时做习题,随时提交解答,随时获得判改。对于不会解答的习题,学生可以求
助人工智能功能,计算机就会形象地给学生演示解题方法,就像教师在身边一样即时
答疑和解惑。“电脑程序对习题解法的完备性所给出的个别奇特解法,有时候是我们
这些教师都想不到的。”对这套智能型网络课程体系的开发袁教授倾注了很多心血。
而其中的酸辛袁教授用一笑带过。
通过网络课程系统可随时做习题,随时提交答案,随时检查错误。对于不会解
答的习题,学生可以点击人工智系统,计算机就会形象地给学生演示解题方法,就像
教师在身边一样。“电脑程序对习题的多种解法有时候是我们这些教师都想不到的。
”对这套智能性网络课程体系的开发袁教授倾注了很多心血。而其中的酸辛袁教授用
一笑带过。
他的特殊的学习经历让他对现在的学生有点羡慕。“我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人,完
全是靠自己的勤奋和不停地思考才取得今天的成绩。而现在的学生很有灵气,功底要
比当年的我好得多。他们将来应该比我更强。”正是这个想法,才不断促使袁教授在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切切实实把教书育人工作放在了第一位。
为人,为学,为师
袁教授把自己的成长比作“窜天杨”,用他的话说“一般人的知识结构好比金字
塔,基础厚实庞大,才有顶尖的高度、力度与强度。而我‘底气不足’,在基础上没
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我就像北方的‘窜天杨’,欲与金字塔同高,必须在拔高的同时
也拓展根基。”而在他“长高”的过程中,在人生的关键阶段,正是他的老师识得他
这匹“驷马”。
1974年袁教授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进入清华,从此人生车轮似乎转动得越来越快
。完成学业后,他考上了清华第一批硕士,毕业后又幸运地做龙驭球院士的第一个博
士生。博士毕业后幸得当时系主任陈肇元院士支持到国外充电学习。回国后即进升为
副教授后,两年后升为教授,又过两年后晋升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在这段时间里,
袁教授似乎把过去停顿的岁月全部抢了回来。他把这一切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自己
的勤奋进取,二是各个阶段中土木系以及清华的老师们的倾心培养、鼓励与支持。而
老师在对学生们的精心培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没有任何保留、不图任何回报的
忘我与无私,在他踏出国门之后,便越来越深地体会到:这是令人难忘、它处难寻的
中国特色。而如今,袁教授自己也成这样一名导师。
学生时代老师的教诲与鼓励让他记忆犹新。当年没上过几天中学,只有工农兵学
员经历的袁教授能考取清华首批硕士研究生,得益于土木系李少甫教授和数学系的康
静安教授无私的鼓励与指导。在考前的三个月里,康静安教授每个星期为他单独辅导
答疑数学近一个小时,经常举一反三地启发他的思维。如今袁教授用自己的行动延续
着老师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次,一个大四学生找到他,对自己大学四年沉迷于玩乐
而没有认真学习感到后悔,希望能在袁教授的指导下做毕业设计。后来,在袁教授的
鼓励和悉心指导下,这位学生所做的课题在系里答辩匿名评审时成为唯一得90分以上
的学生。
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袁教授在《愿以勤奋报师恩》的文章中曾这样深情地
写到:“我从我的导师龙驭球先生的身上学了不少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以及如何
带学生和如何创新等一些列的人生课题。”如今,作为博士生导师的袁教授比当年更
勤奋,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如何为师?我个人的体会,就是:‘慎为人师’。作
教师要慎重、要谨慎,作清华的教师,要慎上加慎。我要求自己,‘为学’严谨,‘
为人’诚笃,‘为师’行胜于言。”他说。为人,为学,高水平的科研,强烈的责任
心和奉献精神,他认为这是做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他常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作为教师,是在为学校培养人才,更是为国家培养
人才,我深感教育人责任的重大。而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得他不断“问责”,不断
督促自己前进。他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作为一个教师要特别谨慎、特别慎重,
“慎为人师”。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作为老师,心里有很多的怕字。怕学生不努
力、不勤奋;而面对勤奋努力的好学生,又怕自己水平不行,怕他学不到东西,误人
子弟。怕学生没责任心、不懂事;反过来又怕自己对学生没尽到责任。怕学生没灵气
、没创造性;反过来又怕自己没办法、没水平,好学生不能调教得很好。有时抱得多
了,怕心太软;有时学生需要严加管理,又怕心太狠。怕学生对老师耍心眼;但反过
来,又怕自己对学生体贴不够,怕自己与学生之间有代沟、有隔阂。还怕社会上不良
习气影响学生;又怕把自己身上的毛病、弱点、不良作风传给学生。怕学生不投入,
也怕自己不投入。“我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脑子里一直有四个字:慎为人师。我的感
觉是:当导师愈当愈谨慎、愈当愈慎重,愈当愈感到责任大。”对学生要做到爱而不
溺,严而不酷,在学术上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升级,保持技高一筹,在道德情操上要
不断完善提高自己,时时处处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导师风范。甘为人师,慎为人师,是
他对自己责任看得更重,对自己的要求更高
——在名师的行列里,袁教授称得上是一座丰碑。
袁驷教授简介
袁驷,男,土木水利学院教授、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953年9月出生,教龄22年。
1999年以来为本科生讲授“结构力学”(英文授课)、“程序结构力学”(英文
)等课程,总授课学时达376小时。1989年创立了有限元线法,并对其作了系统的开
发与发展。1993年出版了独著的国内外首部有关该法的英文专著《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Lines》。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近年出版了《结
构力学教程》(第四作者)、《程序结构力学》(唯一作者)、《Fortran 90 编程
指南》(第一译者)、《结构力学求解器》(第一作者)等面向21世纪的教材、著作
和软件。现兼《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学报》、《力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
、《Construction Innovation》等杂志副主编、编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
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指导
委员会委员、以及非力学专业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先后获国家教委科
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第二完成人)各一项,1991年获“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
”,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年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1996年
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1997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等
奖励,1998年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名。2000年被聘为国家
教育部特聘教授。2001年分别获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分别获全国
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
(http://news.cic.tsinghua.edu.cn)
--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19.224.147.6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