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ilongwang (馒头~理想已随风而去), 信区: DC
标 题: 林华宝院士逝世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Nov 19 15:41:50 2003),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singhuaCent 讨论区 】
发信人: S800 (至尊),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林华宝院士逝世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Nov 19 15:19:25 2003)
唁 电
林华宝院士治丧委员会:
惊悉林华宝院士不幸逝世。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通过你们向林华宝院士的亲属
表示最沉痛的哀悼。
林华宝院士是我国知名的航天技术专家,返回式系列卫星首席专家,我国卫星回收技术领域
和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之一。自1958年以来,他一直工作在我国空间技术的第一线,
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卫星回收系统,使我国成为在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的国家,
为各种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的安全着陆奠定了基础。
他在担任新型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期间,我国连续成功发射和回收了3颗卫星。由于在
航天领域中的突出成就,他先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1997当选为中
国工程院院士。
林华宝院士毕生献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功臣巨
擘。他的去世是我国航天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林华宝院士永垂不朽!
全国政
协副主席
中国工
程院院长 徐匡迪
二○
○三年八月十八日
林华宝院士生平
我国空间返回技术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
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科技委顾问林华宝同
志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于2003年8月17日1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林华宝同志,祖籍福建莆田,1931年5月29日出生于上海。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195
2年转入苏联列宁格勒建工学院,1953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建
筑工程学院,1982年10月入党,1987年5月任研究员。1990年荣获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
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7月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199
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华宝同志1949年9月至1950年8月在重庆大学土木系学习;1950年9月至1952年2月在
清华大学土木系学习;1952年2月至8月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进修,1952年9月至1956年7月
赴苏联列宁格勒建工学院土木系工业和民用建筑结构专业学习,1956年毕业回国。1956年
8月至1958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58年11月至1966年8月任上海机
电设计院工程组长、研究室副主任,技术员;1966年9月至1988年3月任七机部八院(现50
8所)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1988年4月起任五院科技委
常委、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博士生导师;2001年6月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五
院科技委顾问、返回式卫星系列首席专家、返回式卫星工程总师。
1956年8月,林华宝同志从原苏联学成回国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从此步入中国的空间事
业。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他参加了T-7和平号系列探空火箭的研究工作。1963年,林华宝
同志作为中国第一个高空生物试验火箭箭头的技术负责人,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研制工
作。通过攻关,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火箭箭头的设计、制造和环境试验。1964年7月1
9日,中国第一枚载白鼠的高空生物试验火箭发射成功。之后,中国又发射成功了载狗的高
空生物试验火箭,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先期探索做了十分有益的工作。
1965年开始,林华宝同志作为结构分系统技术负责人投入返回式卫星的研究。1970年
,林华宝同志服从组织调动,从结构和力学方面转入返回技术领域。他先后作为返回技术
研究室和研究所的负责人,领导和组织了中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的回收分系统的研制。在
他的组织领导下,制定了卫星着陆段技术方案和工作程序,对回收分系统进行了充分的地
面试验,最后研制了可靠性很高的回收分系统。1975年,中国返回式卫星飞行试验首次获
得成功,回收分系统完成了预定的任务。林华宝同志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
收技术的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1977年10月获“北京市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荣
立航天部一等功。
1988年,林华宝同志担任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在组织指挥原有返回型号卫星研制发
射的同时,负责中国新一代返回式卫星的研制。他在抓好卫星总体设计的同时,与卫星有
关分系统设计师一起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通过技术上不断进取和深入实际,解决了
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难题,使新一代返回式卫星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首航并连
续发射和回收成功了三颗卫星,并且取得重要应用成果,达到了世界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
。1993年他被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航天奖”荣誉称号;1995年荣立航天总公司五院二等
功;1997年荣立航天总公司五院一等功;1998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
在完成第一代、第二代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后,林华宝同志继续在返回式卫星领域进行
探索与研究。积极组织研制队伍,开展后续新型号返回式卫星的研制。为返回式卫星技术
的不断发展和保持研制队伍稳定而奔走、呼吁。他积极培养和大力推荐科技人才尤其是年
轻科技人才到卫星的关键岗位锻炼。作为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他带出了一支工程素质高
和作风过硬的研制队伍,做到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1997年,林华宝同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集中精力进行返回卫星系统工程的研
究和人才的培养。担任返回式卫星工程总师后,他积极组织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
控及地面应用各大系统的总体设计与技术协调,古稀之年仍奔波于各地,来往于工程的各
大系统之间。作为博士生导师,在工程任务繁忙之中培养了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并任北
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兼职教授。在取得工程成就的同时
,为航天事业直接培养了一批年轻人才。
自50年代末以来,林华宝同志一直工作在我国空间技术领域的第一线,是我国卫星回
收技术领域和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之一。60年代开始从事卫星回收系统的研究,参加
了中国全部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和飞行试验。在工作中他潜心尽力,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为解决卫星重大关键技术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发射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作为主要完
成者之一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两项,一等奖一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
二等奖两项。林华宝同志患病期间依然心系五院的科研生产和其他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
倾注了最后的心血,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高昂的革命热情和一名忠诚的航天人甘于奉献的
崇高精神。
林华宝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航天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
高度的责任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典范。他克己奉公、严谨细致、谦虚谨慎、平易近人
,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林华宝同志的病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位杰出的空间技术专
家,是我党和我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损失。林华宝同志的一生,闪耀着一位在中国大地上成
长起来的科技专家的优秀品质。
我们深切悼念林华宝同志,我们要努力学习他献身航天、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学习
他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学习他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江河悲叹、浩宇哀鸣。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腾飞
奋力拼搏!
林华宝同志永垂不朽!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http://smth.org·[FROM: 202.96.52.21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