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lifax (抗震王子), 信区: DC
标  题: 预应力先生林同炎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Aug 17 21:05:28 2001)

发信人: halifax (抗震王子), 信区: Civil
标  题: 预应力先生林同炎
发信站: 启 明 星 站 (Fri Aug 17 20:34:56 2001), 转信

                               预应力先生林同炎
    林同炎(T.Y.LIN)于1911年出生在中国福州。
    1927年,林同时报考了清华大学和唐山交通大学,最后的成绩是唐山交大总分第一
,清华总分第五。他选择了去唐山交大。1931年毕业,取得了理学学士学位。这时,他的
哥哥林同济已经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求学。(林同济是复旦大学教授,国内外知
名的莎士比亚学者,1981年赴美讲学期间病逝)家人资助他也到加州大学求学,两年后取
得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所写的第一篇论文《直接力矩分配法》(1934)直到现在,仍具
有相当的地位,被称为“林氏法”。
    1933年,年轻的林同炎回到了中国。先是被分配到了津浦铁路车务处工作。(正所
谓专业不对口啊)
1936年,在日本正准备全面入侵中国之际,成渝铁路打算开工。林同炎自告奋勇到四川
去工作。被派作第二分段的段长。这个分段有五个隧道,几十座大桥。林在那里干了一年
多。真正在最基层的施工第一线锻炼了自己的工程师基本功。
    有一次,林到总局去,正巧总局的总工程师陈祖诒和副总工程师兼桥梁课长孙宝犀
在讨论成渝铁路最大的沱江大桥方案。林同炎看了他们的设计图,对两位总工程师说:“
你们的设计太理论化了,完全不切合实际。”林同炎反对他们的上承式方案,建议改为下
承式桥,同时各跨度应该相同,而不是他们所设计的那样多变。
这两位总工程师都是美国桥梁公司学成归国的,很有经验,起初根本就不把年轻的林同
炎放在眼里,说:“你这个小孩子,懂什么东西。”便把林同炎赶了出去。可是后来他们
又关起门来讨论了两个小时,才意识到后生可畏。就又把林叫了回来,对他说:“你这个
小孩子,说的话居然完全是对的,我们蔑视你倒是错了。从明天起你就到桥梁课来。”那
位孙副总工就是林同炎在唐山交大时的物理教授,从此他就把桥梁课长的职位让给了这个
二十四岁的毛头小伙子。这件事,使林同炎终身难忘。他说,他从这件事中学到了前辈科
学家提携后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1945年,抗战胜利了,林参加接收了在台湾的日本人经营的铁路。此时,他收到了
在美国的Jameyson教授的来信,邀请他到美国任教。1946年,林同炎又回到了他的母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代理副教授,合同期为一年。
    1952年之前,他所发表的重要论文有十七篇,大多数是关于介绍各国的桥梁、研究
力矩分配法的。1952年他发表了两篇有关预应力混凝土的论文,开始了他事业上的重大转
折。林同炎自己认为,他一生中的最重要的转折点是在1953年。这一年,他因得到美国政
府的奖金而去比利时,在国际知名的预应力权威马涅耳(Magnel)教授的指导之下,从事预
应力混凝土的研究。1953年到1954年间的整整一年,他摆脱了教学与其他活动,专心致志
的在马涅耳的实验室里座了许多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的试验。这一年他写成了他的成名之作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物设计》(1955年第一版,1963年第二版)。
    在进行预应力理论研究的同时,林同炎十分注重预应力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1953年他在洛杉矶创办了林同炎事务所。这个事务所成立的目的就是及时的把林同炎的研
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去。一方面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使研究成果
及早的发挥经济效益。
    1960~1963年,他出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结构工程和结构力学部门主席、结构工
程实验室主任,1969~1970年,被选为U.C.伯克利全校的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
    他在这所大学任教三十年,教学生涯证明了他不愧为一个出色的教授。然而林同炎
真正的才能却远不止于此,在工程实践中实践自己的理论,这才是他的宿愿。
    1972年,林同炎在自己创办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务所的基础上,又创立了林同炎
国际顾问咨询公司,大规模地开展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业务活动。1976年,他从U.C.伯克利
退休以后,更全力以赴地从事这个事业。其著名设计有:
(1)横跨加州美国河的Ruck-A-Chuky桥,这是他设计的第一座平面为弧形的斜张桥,全
长400米,平面弯曲45度,跨过深150米的河谷,一百多根预应力钢索从悬崖上挂下来,中
间没有一个桥墩。这个设计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被美国政府内务部选中的,1979年荣获美国
全国建筑设计比赛第一名,并荣获美国建筑学会芝加哥分会颁发的荣誉奖。
(2)美洲银行大厦。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尼加拉瓜的首都马拉瓜大地震,全城许
多建筑变成一片废墟,然而位于地震震中的18层的美洲银行大厦却巍然独存。就在它前面
的街道上,地面上下错动了1/2英寸。但这个18层的大厦的损坏却仅限于电梯井壁联系梁开
裂。
(3)旧金山莫斯康(Moscone)会议中心的地下展览厅。这个展览厅跨度为90米,长240
米,上面将覆盖1米厚的土壤以建成地面花园,要求厅内无柱支撑。在这种条件下,要达
到经济、美观、安全的要求是颇不容易的。在各种候选方案中,连钢结构方案都不理想,
最后选定了预应力混凝土拱架。展览大厅由16个拱组成主体结构。每个拱架
的间距为27米,每平方米荷载为3418公斤。由于其载重比一般桥梁大三倍,所以在拱脚
处加了一根由预应力钢索组成的拉条,对拉条施加12,000吨的预应力,使拱的中部向上
凸起10厘米。
    林同炎的这些贡献,使他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并在一些国际组织中担任了
重要职务:
    1967年,选为美国工程学会会员;
    1968~1969年,任命为校际艺术和科学教授;
    1965年,接受了ASCE古德尔(Leouascl)奖金和ASCE威灵顿奖状;
    1970年,ASCE把他们设立的预应力奖改称为T.Y.Lin(林同炎)奖;
    1974年,国际预应力联盟(FIP)把弗莱西奈奖授予给林同炎。这个最高级的技术奖
20年来只颁发过两次;
    1976年,在林同炎退休之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向他颁发了最高奖项:伯克利
奖,并专门为他举行了庆祝活动,出版了纪念专集;
    1977年,美国科学院及工程研究院合办的房屋研究委员会,特颁发给林同炎以“二
十五年贡献成就”奖励;
    197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系专门建立了林同炎纪念室;
    1982年,林同炎受聘为他的母校---西南交通大学(前身为唐山铁道学院)的名誉教
授;
    1983年,林同炎受聘为在中国以土木工程著名的同济大学的名誉教授。
    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预应力混凝土学会(PCI)的主席和技术工作委员
会成员以及PCI建筑法规委员会主席。
    1980年,林同炎就在美华裔科技人员和其他科技人员相比,在发展上的长处和短处
作了如下的分析:
    华裔科技人员的四条长处:
    第一,赴美工作学习的留学生本身已经过一番竞争才得以出国,本来已具有也许可
以称为“天分”的那种基础;
    第二,中国人有突出的苦干精神;
    第三,美国科技虽然日新月异,但对人文科学重视不够,中国人受到东方文化的熏
陶,在人生哲学上修养较多;
    第四,中国人数学能力较强。
    四条短处:
    第一,两国文化的隔阂很难突破,世界观差距很大;
    第二,社交方式不同,中国人往往不能适应美国社交;
    第三,语言障碍;
    第四,中国人在全世界范围来说是多数民族,在美国却是一个少数民族,心理上往
往不适应这种地位。
    林同炎十分赞赏罗斯福的一句名言,“There is nothing to fear,but fear itse
lf.”。自信心是成功的最基本保证。所以林同炎无论干什么事,第一不害怕,第二不后
悔,这是成大事者所必需的性格。

其主要已出版的中文著作有: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3
《结构概念和体系》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1st edition) 1999(2nd edition)
《结构混凝土手册》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1
~~~~~~~~~~~~~~~~~~~~~~~~~~~~~~~~~~~~~~~~~~~~~
参考文献:《预应力先生林同炎》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蔡上国主编

--
  “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
山美好如画。登高踏步,指天笑骂,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

※ 修改:.halifax 於 Aug 17 20:47:52 修改本文.[FROM: 202.113.189.230]

--
wake from your sleep,
the drying of your tears,
today,we escape
we escape...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02.113.189.23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