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iwang00 (15天), 信区: DC
标  题: 对今天北京结构设计比赛的一点感受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Nov 30 20:47:23 2003), 转信

作为加载的负责人,我亲历了专业组决赛的全部过程,谈点自己的感受。当最后一座桥通过
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比赛的结果只能用奇迹发生来形容,我胸有成竹认为不可能通过
的桥通过大半。
    外校选手及其作品给我以下印象:
1.造型新颖。这一点给我的感受最大,它完全体现了外校选手不拘一格的思路。记得

我们最初的几届比赛,比赛作品的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鱼腹,桁架,拱桥,斜拉,可
以说都是学长们的智慧创造。而随着比赛一届一届的举行和分析制作技术的不断完善,校内
比赛的结构形式逐渐向鱼腹和桁架靠拢,作品看上去都是“兄弟”,我们的创新少了,大家
的思维被禁锢了,追求高成功率和追求更轻的质量占了设计的主流,而在结构形式的创新上
这几届可以说是没有进步,实际上一些结构形式在试验之前就被我们否定了,因为我们的经
验告诉我们那个不成。我们更愿意效仿学长的的经验和走过的路,追求更轻的质量。我们几
乎放弃了结构形式的创新和试验。经验大多时候是对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有所突破。这次比
赛外校有一组作了一个现场装配式的桥,虽然最后失败,但让我耳目一新,这种设计至少我
是想也没有想过的。第一名的桁架结构,充分利用了杆件的抗拉性能,可见事前经过仔细的
分析。
2.设计大胆。正应了那个规律,越老的工程师越趋于保守,用出生牛犊不怕虎形容他们不知
合不合适,经验少的什么都敢做。我们对结构的构成和破坏形式的研究已经很透彻了,做一
个桥可以说很容易,但在考虑各种因素的的同时增加了抵抗各方面破坏的材料使用,增大了
我们作品的重量,反观外校选手,有些因素考虑的不是很周到,比如说获得第二名的半跨低
拱那座桥,抗扭构件非常弱,我原先以为加载必定失败,但有惊无险的加载成功,这种意外
的成功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迪,我们是否应该仔细研究一下外校选手的危险设计?
3.心理重视。从一些学校设带队教师和外校同学对他们制作过程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外校同
学对这次比赛的重视是比我们强的,我们见得多了,多见不怪。外校选手有做3,4座桥做静
载试验的,我暗自佩服。当初外校选手不停问组委会索要材料的时候我还以为他们的桥会及
其笨重,我轻视外校的水平了。
4.团队协作。外校同学也是分组组队,但从设置带队教师和这些同学对组委会提出的

各项要求和问题来看,他们更多的是一个学校这个大团队向外对话,内部的交流和协

调也好一些,带队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获奖选手们感谢指导他们的对象都是“学院

”“系”一级的,我们选手可以说是在和对方的系和学院竞赛。纵然我们强大,可是面对一
个个的团队还是有困难的。
    我们学校的优势在于传统优秀,相关设计制作技术成熟,虽然外校也有过类似比赛,但
是水平和成熟程度是没法和我们比的,这从外校一些同学的答辩情况可以感觉到,或者说我
们对桥结构的认识更加系统和完善。记得上次校内结构设计比赛,代诚师兄完善的设计过程
体现出一个设计师的严谨,代诚对其作品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来自完善的试验和缜密的计算
,这是我们的传统和优势。我想即使不在结构上创新,以我们的经验和认识,完全可以取得
优胜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些重视和交流。这次比赛,很有收获,值得总结。
    一家之言,和大伙交流。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19.224.147.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