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ourieryboo (小凡·每天灌水多一些...), 信区: DC
标  题: 漫水丁坝和丁坝群防护的试验研究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May 24 16:45:38 2000)

摘 要:根据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和工程现场考察,对漫水丁坝附近的水流结构,河床变
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不漫水丁坝为基础,提出了漫水丁坝冲刷深度的计算方
法;从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出发,提出了关于坝型、不同地区、不同河段等条件下修建漫
水丁坝及丁坝群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漫水丁坝;回流;局部冲刷
中图分类号:U442.36   文献标识码:A
Experimental Study on Submerged Spur-dikes and Protecting Scour
ZHANG Yi-qing,TIAN Wei-ping,ZHAO Dian-ying
(College of Highway Engineering, Xi′an Highway Univ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model test and the scene investigation, the flow structur
e around submerged spur-dike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of river bed are
researched .One calculation method on scour-depth of submerged spur-dikes is
 raised.Some rational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for building the submerged s
pur-dike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Key words: submerged spur-dikes; rotatory flow; local scour
  漫水丁坝也叫淹没丁坝。当坝高hD小于水深h(hD<h)时,坝顶被淹没在水面以下,水
面到坝顶的深度Δh,称为淹没深度或坝上水头。淹没程度用Δh/h表示,0<Δh/h<1.0。
从水力学图式来讲,只要坝高小于水深,坝顶溢流的丁坝都属于漫水丁坝的类型。从工
程设计标准来讲,一般是指设计洪水通过时,即设计洪水位出现时,若坝顶被淹没,则
称为漫水丁坝。对于已建成的丁坝,枯水时可能是不漫水丁坝;洪水时可能成为漫水丁
坝。
  在桥梁河道和沿河公路的防护中,若把丁坝设置成不漫水丁坝,坝顶高程等于或大
于设计洪水位,则丁坝十分高大,工程数量过大,在多年常水位下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大洪水出现时,因阻水过多,坝头周围冲刷严重,另一方面,对水流挑流很强,甚
至影响对岸的安全。应当指出,沿河路基防护的目的是保证河岸路基边坡稳定。沿河边
坡稳定要求沿河边坡坡脚不受冲刷,坡脚防护主要是通过改善沿河公路边坡的水流结构
,特别是底流结构来实现。所以应用漫水丁坝及漫水丁坝群防护河岸路基是最常用的方
案,特别对坡陡流急的山区河流,修建漫水丁坝防护河岸路基更为适宜。
  为了认识漫水丁坝及漫水丁坝群防护河岸路基的机理,进而建立设计计算方法,首
先通过模型试验观测和分析漫水丁坝附近的水流结构,河床冲淤变形特点,探求边坡防
护的机理。
1 漫水丁坝的水流结构
  为了研究漫水丁坝附近水流的水流结构,分别在有机玻璃小水槽和2.4 m宽大水槽内
应用竖直板和带边坡的2种漫水丁坝模型,用高锰酸钾示踪剂,观察和拍摄了面流、底流
、坝端水平绕流、坝后竖向绕流的水流结构。根据照片资料,可绘成漫水丁坝的水流结
构如图1(见下页)所示。观察到流经漫水丁坝的水流明显地被坝体分成面流和底流2部分
。坝顶以上的面流基本上保持原来水流方向不变,在坝体附近及其下游流速,因底流影
响有所减小,流向也稍许向坝头方向偏转。而坝顶以下的底流,从上游绕过坝顶在坝下
游形成1个很强的水平轴回流区,回流长度约(4~6)Δh。同时,底流还因坝头平面绕流
,象不漫水丁坝一样存在1个竖轴旋涡体系,形成1个下游竖轴回流区。坝下游底流存在
2个不同旋转方向(平轴和竖轴)的回流区,平轴回流控制了丁坝背水边坡和沿河岸的区域
,竖轴回流控制了坝头及其下游附近,较不漫水丁坝竖轴回流已大为削弱。
图1 漫水丁坝水流结构
  面流及底流双向绕流和两大回流的存在,大大消耗了水流动能,起到了底流消能的
效果。观测表明,漫水丁坝群范围内近岸水流流速大为减小。
2 漫水丁坝及漫水丁坝群的河床变形
  漫水丁坝及漫水丁坝群的水流结构和河床变形是相辅相成的。水流结构在河床变形
中起着主动作用,反过来,变形后的河床对水流又产生影响和制约。如前所述,漫水丁
坝产生的面流淹没下的底流,同时存在坝头绕流竖轴旋涡和坝顶绕流平轴旋涡,漫水丁
坝以存在2个方向旋涡体系为特点。由试验观察和冲刷地形测量,可得到如下结论:
  (1)漫水丁坝引起河床的冲淤变形较不漫水丁坝有明显的减弱;
  (2)在漫水丁坝背水面和槽壁之间的区域内,河床变形主要是在绕坝顶平轴旋涡作用
下,形成丁坝背水面的淤积;坝头及其下游主要受坝头绕流作用,形成的坝头冲刷坑及
其平行向下游发展的冲沟。
  (3)坝头绕流竖轴旋涡向下游的传播,不象不漫水丁坝那样,逐渐向槽壁扩散,下游
形成曲线形回流边界。而是由于下游坝顶绕流旋涡在离槽壁一定宽度内存在,迫使坝头
绕流竖轴旋涡,大致与流向平行地向下游传播,形成几乎与槽壁平行的冲沟。
  (4)漫水丁坝群试验表明,下游坝的存在对1#坝无明显影响;而2#坝以及下游各坝
的冲刷深度却因上游坝的存在大为消弱。
3 漫水丁坝的坝头冲刷深度
  图2所示漫水丁坝的过水断面,H是设计洪水位,hD是坝体高度,Δh是漫水高度(淹
没深度、坝顶水头),hsm是漫水丁坝坝头冲刷深度,LD是漫水丁坝长度,若坝头有边坡
则应取坝高hD一半处的长度表示。
图2 漫水丁坝的过水断面
  本课题完成在一定的水力和河床条件下,坝长和坝的形状也不变时,不同的坝高hD
和漫水高度Δh的冲刷试验29场,得到不同漫水程度Δh/h对应的漫水丁坝冲刷深度,进
而得到不同漫水程度Δh/h对应的漫水丁坝冲刷深度和相同条件下不漫水丁坝冲刷深度的
关系。
  在具体计算漫水丁坝的冲刷深度hsm时,首先计算在设计水力条件下不漫水丁坝的平
衡冲刷深度hs,然后乘以漫水丁坝减冲系数Ksm,得到相应漫水程度Δh/h条件下的冲刷
深度hsm
hsm=hsKsm    (1)
3.1 不漫水丁坝的平衡冲刷深度的确定
  文献[1]在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长历时丁坝清水平衡冲刷试验
,从观察分析丁坝绕流的水流结构出发,对丁坝的局部冲刷过程和丁坝的局部冲深计算
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分析了丁坝与水流夹角对丁坝局部冲深的折减系数。提出了如下
不漫水丁坝的平衡冲刷及冲刷计算公式:
hs/h=3.36(Fr)0.488(V/V0)0.788.(LD/h)0.538(B/h)-0.142Ke   (2)
式中:hs为丁坝局部平衡冲深(cm);Fr为弗汝德数,Fr=V/(gh)0.5;LD为丁坝(或路堤)
阻水长度(cm);h为丁坝上游处的平均水深(cm);V为水槽平均流速(cm/s);V0为起动流
速(cm/s),按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公式计算;B为槽宽(cm);Ke为丁坝和水流的夹角对冲刷
深度的影响系数,即挑角系数,可根据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高冬光教授推荐的公式Ke=(θ
/90)0.15研究;θ为90°。(正挑),Ke为1.0;θ小于90°(下挑),Ke小于1.0;θ大于
90°(上挑),Ke大于1.0。
3.2 漫水丁坝减冲系数Ksm的确定
  对于水流稳定的顺直河段,漫水丁坝较不漫水丁坝的冲刷深度有明显的减小;减小
的数值随漫水程度Δh/h的平方变化(如图3)。例如,Δh/h=0.5,则Ksm=0.75;而Δh/h
=0.75,则Ksm=0.44,表明坝高低于水深的一半时,减冲才有较大的效果。
图3 Ksm和Δh/h相关图
  对弯曲型河段,河弯水流呈螺旋流流动,凹岸自弯顶到弯道出口(终点)附近逐渐加
深,在出口附近形成凹岸最大冲刷深度。设置在弯道水流凹岸的丁坝的挑流效果和冲刷
深度,随其在弯道不同位置而变。试验表明,对于中心角为θ的弯道,大约在(2/5)θ断
面凹岸的丁坝冲深大约与直段丁坝冲刷相当,在(1/2)θ至(5/6)θ断面凹岸的丁坝冲深
较直段增大20%上下;在接近弯道出口(终点)冲刷明显增大,大约达直段丁坝冲深的1.5
至1.6倍。由于河弯螺旋流的存在,丁坝漫水后减冲效果较直河段有明显削弱。
  由试验资料分析可得Ksm关系式
顺直河段
Ksm=1-(Δh/h)2    (3)
弯道河段
Ksm=1-0.5(Δh/h)2    (4)
式中:Ksm为减冲系数;Δh为漫水高度(cm);h为丁坝上游处的平均水深(cm)。
4 漫水(淹没)丁坝和丁坝群的布设
  防护河岸路基的漫水丁坝及丁坝群的布设基本与不漫水丁坝相同,不漫水丁坝可参
考文献[2]有关内容。根据漫水丁坝群试验研究结果,丁坝群中各坝的距离可适当增大
,一般可较文献[2]建议值加大20%。护岸丁坝长度不宜过长,一般不应超过河槽宽度
的15%,山区河流中长度小于10 m较为多见,个别可达15 m。据1994年P=2%特大洪水之后
调查发现,在秦岭乾佑河中坝长在10 m之内者,多能安全度汛;坝长15 m,坝宽1 m,细
而长的3个丁坝全部水毁。细而长的丁坝是应该避免的。
  护岸丁坝的方向在直河段一般可做成正挑(θ=90°),1#坝长度可做成下游各坝长度
的一半,1#坝也可做为下挑。弯道河段凹岸丁坝,应将1#坝设在弯顶上游断面,做成正
挑或下挑,坝长较短为宜。
5 漫水丁坝的形式
  避免使坝身过于细长,对于长度小于10 m,较低的坝,坝顶宽度多为1.5 m至2.0 m
,边坡取1∶1至1∶1.5。坝顶面宜做成自坝腰到坝头有1个向下的纵坡。这样,可使水流
在低水位阻水较大,而随水位升高,阻水减小;同时,对不同水位时河弯水流不同弯曲
程度的自我调整是有利的。坝头和坝顶的形式,一般推荐采用筒单的带边坡的直坝,坝
头不加大。坝顶和坝头应做成圆滑曲面或斜面,易绕流,减少阻水,避免局部冲刷过深

  山区河流坝体多用石砌,如坝心堆石灌浆及坝面水泥浆砌、坝心堆石及坝面水泥浆
砌。在北方黄土地区,应用铅丝笼块石坝体,做成柔性坝,允许坝头随床面冲刷而下沉
变形。在洛河路基防护中,1994年建成的一工程经受了130年一遇的洪水考验。陕北干旱
地区也有应用铅丝笼防护近20年仍然基本完好的工程实例。
6 结 语
  漫水丁坝及丁坝群在路基及河岸防护中是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适用于各种地区河
流条件,是一种安全、可靠、适有性较好的路基及河岸防护形式。石砌刚性漫水丁坝及
丁坝群,在秦巴山区应用较多,多年工程实践表明,坝长不宜过大,坝型不应过于细长
,以较短、宽、坝顶坝头流线型为好。直河段做成正挑θ=90°,弯道河段可做成下挑θ
<90°。丁坝群在弯道河段的坝距应较直河段更短些。
作者简介:张义青(1960-),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工程师文章编号:100
7-4112(1999)04-0045-03
作者单位: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公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参考文献:
[1] 张义青,杜小婷.丁坝的平衡冲刷及冲刷计算[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
97,(4).
[2] 山区公路路基排水和水毁防治技术课题组.沿河路基丁坝群防护的试验研究报告
[R].西安: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 孙守增]
收稿日期:1998-12-13

--
梧桐身旁的浮云里 飘出一弯朦胧的月亮    *        *
清清淡淡的月光 静静地飘落在我身旁         ●
   ahuang
在寂寞的晚上 我就是一只音乐虫子      ^^   *
飞呀飞呀找不到爱发源的地方... ...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5.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