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ourieryboo (小凡·每天灌水多一些...), 信区: DC
标 题: 论可持续发展经济观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May 24 16:52:53 2000)
摘 要:把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观移
植到经济发展领域之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经济观,并就可持续发展经济观的意义及其在
一些方面的运用阐述了看法。强调要以可持续原则来处理经济发展中涉及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经济观念;可持续发展;企业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Economic View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U Qun-qi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Xi′an Highway University, Xi′an 710
064, China)
Abstract: A new strategic development thought which deals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the sustainable deuelopment was applied
to economic developing field.The views of sustaiable economic developing and
its meaning were prroposed.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ust be so
lved by the view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nomic views;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terprise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理论意义,主要在于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其目标是使得人类社会在自然规律的运动中实现持续的发展。
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样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的基本指导理念。经
济行为,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行为,它涉及到人与
自然的关系,但与此同时,它还涉及到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社会
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界一样,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按照经济规律
办事,才能有效地从事经济活动,持续发展经济。也就是说从经济范畴上来谈可持续发
展,其主要意义并不是强调人们应如何来处理经济活动与自然间的关系,而是建立与经
济规律相适应的指导人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种种经济关系的基本观念。
1 经济活动的基本观念及其发展阶段
所谓经济活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规则约束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获取物质
财富的行为统称。它是与政治活动、军事活动等表示人类活动特征的范畴相并列的概念
。从现象上说,经济活动的根本动机在于创造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显然,这种外
在表述是不足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动因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经济活动体现着不同
的社会关系,性质与特征也不同。对此无需作更多的论述。本文仅就经济活动的本身去
阐述其基本观念及其发展。
本文所说的经济基本观念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时所遵循的最总体也是最基本的经
济原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基本经济观念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自给自足。这是最原始的基本经济观念,同时也是最原始的经济活动目的。但在
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自给自足的具体体现不同。在原始社会,自给自足的准则在于“不
至于饿死、冻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足”的内容也随之充实和丰富起来。自给自
足经济观念指导下经济行为的主要特征是满足自己需要为目标,不求获利,也没形成获
利的机制。
(2)保本获利。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初期,从事商品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基本观念。在生
产或经营的商品品种比较少时,经济活动相对较简单,只要是有利可图的经济活动都可
以接受。同时,由于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可供选择的获利机会不多,因而也不需要更
复杂的观念去指导经济活动。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小本生产经营者,因没有能力去从事
更为广泛的经济活动,通常也只以保本获利为原则来取舍经济活动。在这一经济观念指
导下,经济活动过程中在降低成本、提高收入、加快资金周转等方面受到日益的重视,
与此同时,对于发展而言,商品生产及经营者关注重点在于不断提高自身的获利能力。
(3)利润最大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经济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
的商品品种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市场获利的机会及相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有限的
经济能力约束下,不得不作出选择。尽管选择的方式多种多样,且越来越困难,但指导
选择的基本观念却是比较单一的,即实现利润最大化。由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获利
与风险并存,其一般规律是利大风险大。但获利机会与伴随的风险并非1个常数,不同的
决策,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利润最大化的观念并不是片面去强调利润,而是权衡利润与
风险的关系,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来评判的。到目前为止,利润最大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历
史中,主导时间最长,最为普遍的基本经济观念。
(4)企业价值最大化。到本世纪70年代后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地区,公司组织已
成为最普遍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且投资者越来越分散。投资者当然
希望得到最好的投资回报。在这种背景下,利润最大化的观念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其
一,利润只能是有形的利益,而人们对企业的判断越来越注重可能的利益,诸如企业的
形象、声誉、运营能力、财务结构、获利的潜力等,利润无法包含这些内容;其二,利
润只是已实现的利益,而不能反映将来可能获得的利润。如果企业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
润最大化而忽略了将来的发展,投资者显然不会满意的。在股票市场中,并不是当期获
利水平最高的企业的股票价值最高。实际上,当期利润的大小对于确定企业价值来说并
不是1个关键的因素。不论是以何种动机成为企业的投资者,都要求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
,也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自本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公司经营的基本观念逐步向
企业价值最大化转移,其主要表现在于更注重企业无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注重企业
的素质投资,使之处于让投资者信任的运营状况及发展能力,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不
断改善公司的资产结构、财务结构、控制风险。总之,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念指导下
,公司经营策略产生了一系列对应的调整。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企业价值最
大化的观念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经济活动之中,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基本观
念。
2 价值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
价值最大化观念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与现代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有着深刻
的联系。笔者并不怀疑其科学性。但对于经济决策者——无论是投资决策还是经营决策
,价值最大化的指导意义似乎过于间接。因为企业价值通常是经济活动结果的反映,而
不是经济过程的可直接运用的指导观念。在现实运用到的各种决策基准中,仍以综合成
本、风险、收入等因素的利润作为基本指标。推而言之,作为基本观念,价值最大化已
经形成并被接受,但在实践上仍难于体现出其过程特征,利润最大化观念体现更为普遍
。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至今仍缺乏能体现出价值最大化观念并便于实现运用的基
本经济准则。可持续发展观念正是针对于此而推出的。
可持续发展,既是基本经济观念,也是直接运用的基本经济准则。从观念意义上说
,它是指企业(实际上不局限于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企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为
根本指导思想。通俗地解释“我们赚的不只是今天的钱,而是包括将来的钱,只要有无
限的将来,则有无限的钱可赚”。中国有句俗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体现的
正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常情况下,股票内在价值、企业价值常用现值法来测定。对
于一确定的时点而言,计算的期限应足够大(在数理上要求期限趋于无穷大),即企业能
够无限期持续下去。从一般的经济规则中可知,企业持续下去的基本条件是企业具有持
续的生命力,而决不是通过外在的供给来维持。
综上所述可知,价值最大化,是1个企业总体的、高度综合的结果,而企业价值最大
化1个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条件是企业具备持续的能力。作为获利的专门组织,企业持
续发展的能力,显然包含其获利的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企业
价值最大化观念的本质体现。
可持续发展,还是企业经济最基本的准则。它要求企业在处理任何事项,特别是决
策事项时,都必须以企业能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这与目前普遍运用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相比,揭示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1个企业总是没有利润或利润率总是低于社会平均水
平,很难想象该企业能持续发展下去,但与此同时,企业当期或近几期有很高水平的利
润同样未必能保证企业具有了很强的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有许许多多看起来似乎矛盾的
经济现象,如企业利润水平很高,股票价格却下跌,当期企业的利润为负值,可股票价
格依然高居不下,有的企业利润数额可观,却无能力支付股息与红利等等,运用可持续
发展原则,往往可得到更合理的解释。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经济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符合经济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决不能以不经济的方式去追求持续发展的形式。这是理解及运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关健
。可持续发展有2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持续性,也就是可存在下去,这是基本含义;其
二是发展性,这里所强调的发展性,其意义并不在于发展上,而在于发展的可持续性上
,它要求任何发展措施都必须要考虑其持续的能力。
在现有的经济理论中,也强调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但缺乏处理
这种关系的具体准则。而可持续发展,则可弥补这一空白。
要实现符合经济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不能机械地理解及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念。企业
作为以获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支点必然在于获利的根本上,而不在于获
利的形式上。一项业务的市场前景不好,应及时转移到有市场前景的业务上,维持企业
获利能力的持续性。当1个经济实体己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时,应采取果断的处置措施,
防止损失扩大。这都是本文阐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具体体现。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
讨论的可持续发展,只是决策观念和决策基本原则,而不是具体的决策分析方法。针对
决策分析主体不同,应进一步研究具体的决策分析方法。
3 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
1个企业,是1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各个组成部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时,整个
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在此,笔者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或实际考察过,或报刊资料中介绍
的)情况,结合国内外企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重点阐述中国大中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至关重要的几个方面。
(1)经营机制可持续性。1个企业要进入良性经营状态,必须要建立1个好的经营机制
。可持续性,是判断经营机制优劣的基本准则。所谓经营机制,就是经营权限、责任、
利益的分配及其实现的杠杆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机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其一是要有持续稳定的动力源;其二是流畅的运作系统;其三是敏感的纠错能力。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机制。但如果只追求现代企业制度的形
式,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实质,经营机制的改造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特别要强调的是
经营机制的可持续性并不是指经营机制的本身,而是经营机制对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保障
功能。
(2)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是企业的灵魂。战略失误,往往难以挽救。发
展战略的科学性根本判断标准是它的可持续性。显然,可持续的意义不是简单地“长远
打算”,而是怎样从当前的具体条件出发,结合可能发生的变化,一步一步地向长远延
伸,也就是要解决好“今天与将来”的衔接,要把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战略步骤与现
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前在发展战略可持续性方面,应认真加以审视的是多元化经营问题。
一般认为,多元化经营可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韩国多元化经
营的企业所受到的冲击远远大于专一化经营的企业,由此促使韩国经济界人士深刻反思
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科学性。
在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如小而全、大而全观念的影响,解
决过剩就业,追求企业扩张,分散经营风险等等,有被动的,也有主动的,不论是在理
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都颇受推崇。无实质主业,靠“打游击”为主
的企业,以及依赖于“副业”来维持发展的企业决非个别而且还在逐步增加。笔者对某
省近10家国有大中型汽车运输企业调研时,与企业高层经营决策人员讨论过多元化经营
问题。这些企业的共同点都是以“副业”为主。在企业资产、营业收入、职工人数、营
业利润等方面,汽车运输业所占的比例均体现不出“主业”的特征。经营领域涉及到旅
游、餐饮、房地产、旅店、宾馆、商场、娱乐等,可谓“全面开花”。近10年来,中国
汽车运输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从全国普遍情况来看,大中型专业运输企业已毫无优势可
言。在资产配置、经营方式等方面,大中型运输企业不再名副其实。是也,非也,笔者
不敢贸然判断。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在技术配置及相应的经营管理上没有适应于市
场需要的特色,企业将无存在的价值。而在人力、财力、物力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只
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作为1个大中型企业,“全面开花”却不知路在何方,过一时算一
时,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中国企业的技术配置水平普遍还比较低,即便
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未必有明显的优势可言,充分利用十分有限的资源,提高主营业
务的竞争能力,意义重大。
(3)获利能力的可持续性。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基本职能,但这必须从持续的观念来
理解。具有悠久历史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大企业,在其发展历史中大都有亏损的经历。亏
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企业状态调整期,往往会出现亏损。企业状态调整期主要
是由市场的波动性引起的。波动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它体现为经济上升期、经
济稳定期和经济衰退期的交替变化。经济上升期,是企业获利的最好时机;经济稳定期
,是企业经营获利的常规市场环境;而经济衰退期,市场疲软,价格相对下滑,是企业
休养生息、调整状态的时期。如果企业仍强调获利目标,不仅获利的难度大,还会因此
而错过调整状态的时机,当衰退期向恢复上升期交替时(也就是较好的获利机会出现时)
,企业将力不从心,错失获利良机。一般而言,企业维持获利能力持续性要把握以下几
个要点:第一,要明确认识市场的波动规律;第二,在经济上升期和稳定期,企业应抓
住一切获利的机会,把重心放在追求利润上;第三,在经济衰退期,企业应把重心放在
状态调整上,如设备更新改造、工艺改革、人员培训、技术引进与消化等。在利润分配
政策上,必须要考虑“以丰补歉”的问题,否则将会迫使企业在经济衰退期“找米下锅
”,酿成得不偿失的后果。显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看,获利能力的持续性决不能
简单理解为持续不停的获利。可以这样说,承包制企业经营方式的致命弱点正在于未能
从机制上为企业实现这种节奏调整提供必要的条件。
(4)技术上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用的是广义上的技术概念。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技术
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手段。技术先进与落后,是相对于企业所处的市场而言的。在市场环
境中,技术落后者必将被淘汰。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是企业预算的
硬约束。例如日本东芝公司,1995、1996、1997年的净收益分别为904亿、671亿和74亿
日元,而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分别为3148亿、3326亿、3229亿日元[1]。1999年笔者
考察的一日本大型物流公司,在近年来利润大幅度下滑,1998年出现巨额亏损的情况下
,为了维持本企业在物流服务业中的技术优势,仍斥资10亿日元研究开发新的物流管理
计算机系统。一种新产品投放市场时,往往要有若干代更新产品作储备,以维持本公司
产品的领先地位。至于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方面技术投入的意义,
己无需论述。1个企业,若没有与企业规模相配套的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特色或者技术优
势,很难想象这样的企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在实现技术可持续发展方面,投入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选择发展路径更为关健。
大企业就应该选择小企业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事。前者是技术特色,后者是技术优势。
缺乏这一点,大企业就没有生存的价值,也没有持续发展的条件。对于实力、层次大致
相当的企业而言,最理想的是各自找到自己技术特点或技术优势的发展空间,即所谓的
“八仙过海”。在不得不进行面对面的市场竞争时,胜与败往往决定在竞争者的技术水
平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除上述几个方面外,企业在财务上,特别是把握负债量度,在人才配置上,特别是
在岗人员等方面,对现实状况而言,用可持续观念加以审视也是十分必要的。限于篇幅
,本文难以一一阐述。
4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切入状态决策中的应用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建设性投资必须作好切入状态的决策。这里所说的建设性投资
,不是1个规范的学科概念,而是指以发展为目的的固定资产投资。所谓切入状态,就是
指建设性项目的投资规模及技术配备水平。切入状态,可分为完整状态及渐进状态两类
。完整状态是指以一定的规模、一定的技术水平进行完整的配备。完整状态的发展表现
是状态的根本转换,规模扩大、技术配备水平提高。渐进状态是指确定一定的规模及技
术装备水平后,以其局部为建设的初始目标,随着发展再逐步完成其整体的配置。在现
实社会中,任何1个产业的组成单元(企业)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存在着
巨大的差别,各自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发展。正因如此,在切入状
态的决策上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但最优的切入状态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唯一的。滞后
的切入状态不仅会失去获利机会,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某些建设项目尚未建成,产
品己被市场淘汰,而有的刚刚投入使用的项目己处于超负荷运作的状态。这样的事例不
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屡见不鲜。而过于超前的切入状态,则会因过重的维持费用负担而致
使尚未利用到其保本能力就不得不终止。中国许多配备极好的大型或超大型商场、宾馆
难以为继,正是这类典型的事例。
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发展进程都有其规律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因
如此,人们不会去想象这样的问题:1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为什么不能跨越连父母都辨认不
出的婴儿时期呢?自然规律,具有客观的唯一性,一旦被认识则容易被人们接受。而社会
发展的规律影响因素众多,且因环境和条件而异,不仅认识的难度大,而且由于认识的
角度、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差异、认识能力的差异,往往会形成各自自圆其说的见解。有
的见解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人们对于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律
的认识,也同样如此。在处理同一问题时,不同的人采取的思路、方式及方法不尽相同
,有时都可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有时却大相径庭。任何人都经历过目不识丁的儿时阶
段,但并非所有农业生产者都必须再从刀耕火种做起,而在科学技术已相当发达,机械
化、自动化已普遍运用的今天,刀耕火种方式也并非没有存在的空间。即使结合现实条
件的约束,切入状态决策往往也有很多的选择方案。
切入状态决策,是建设性投资决策的主要内容。目前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有:净现
值法、内含报酬率法、投资回收期法等,根据条件不同,有的按确定型决策模式进行分
析,而有的按风险型分析,各种方法用到的决策基本准则是获利或保本原则。笔者认为
,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核心进行切入状态决策分析更为科学。
其一,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包括了获利目标,而且还分析目标实现的前提。一项投
资,如果没有获利的可能,在经济上显然不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充
分考虑市场成长规律的情况下,结合决策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确保所选择的决策状态在
经济上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利用净现值法决策时,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是可行的,问题
在于决策者有无经济能力坚持到净现值大于零的期限;内含报酬率是以项目寿命周期为
基础来测算的;投资回收期分析法以项目能够延续下去为假设前提,包括其他各种决策
分析方法在内,共同特点都是把项目持续下去作为前提条件。问题恰恰就出现在前提条
件成立与否。而可持续发展决策原则要求首先分析项目的可持续性,只有在具备持续的
前提条件下,才去进一步分析获利性。
其二,寻找获利目标实现的进程。可持续发展观念始终以可持续性作为分析的轴心
,具体的分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寻求持续途径的过程。它必须解决这样的问题,在项
目运营尚未达到保本期时,重视持续,项目盈利后,又怎样发展。分析的是项目的整个
进程,体现出动态分析的思想。
其三,可持续发展,把分析主体与相关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分析项
目本身。1个项目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项目前期与相关方面(资金供给、技术供
给等)衔接,项目建设营运过程中与所处环境的衔接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与途径,体现
出整体分析的思想。而获利或保本原则考虑的仅是与获利或保本相关的因素,在研究决
策方案的实施时还可能改变项目的经济性。在思维方式上,2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在
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来分析其获利,而后者则是先确定其获利性,再进一步去考虑其实施
方案。显然,可持续发展观具有优化决策程序的效果。
其四、实践上的要求。追求现代先进水平,是人们最普遍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切入
状态决策上,就是要作到“一步到位”。笔者决非一概否定“一步到位”的做法,恰恰
相反,如果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能够一步到位是最理想的。问题在于经济发展
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一种新产品、一项服务有其市场成长期,而且在成长过程中还要受
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业主在进入1个新的生产或服务领域时,树立信誉有1个过程
,而且还会受到消费行为习惯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与其承受巨大风险去追求一步到
位,不如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当然,循序渐进会造成一定的更替损失,也可能丧失较
好的获利机会,但只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仍不失其可取之处。
“一步到位”体现出强烈的发展欲望,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条
件下去发展,笔者认为,它更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和基本经济原则。但从中国的实际情
况来看,片面追求一步到位最终因难于持续而无法到位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因此,强调
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吴群琪(1956-),男,广东大埔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文章编号
:1007-4112(1999)04-0076-05
作者单位: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参考文献:
[1] 孙小礼.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3).
[2] 黄麟雏,孟宪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3] 荆 新,王化成.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 孙立明.多元化经营战略应慎行[N]. 经济参考报,
1998-8-25(4).
[责任编辑 郭庆健]
收稿日期:1999-07-11
a
--
梧桐身旁的浮云里 飘出一弯朦胧的月亮 * *
清清淡淡的月光 静静地飘落在我身旁 ●
ahuang
在寂寞的晚上 我就是一只音乐虫子 ^^ *
飞呀飞呀找不到爱发源的地方... ...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5.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4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