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ourieryboo (小凡·每天灌水多一些...), 信区: DC
标  题: 智能运输系统(ITS)的发展与对策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May 24 16:36:40 2000)

摘 要:介绍了智能运输系统(ITS)概念及目前发展状况,并根据中国近年来交通运输发
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中国智能运输系统(ITS)的进一步发展和与国际接
轨提出建议。
关键词:智能运输系统;发展;对策
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12(2000)01-0066-04
Development and Tactics about ITS
HU Da-wei GUO Xiao-fen
(College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Xi′an Highway University, Xi′an 71006
4, 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ITS and its developing tendency was introduced. Com
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orientation of China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the developing tactics of ITS in China was put forword.
 Some executive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ITS; developing; tactics▲
1 智能运输系统(ITS)概念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rotation Systems)简称ITS,它实际上包括了智
能交通和智能运输两方面的内容,虽然目前各国和各方面专家对此理解不同,说法不一
,但比较公认的含义是: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
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
综合运输管理体系,最终使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智能化。
  ITS的目标和功能包括: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保持交通畅通;
提高运输网络通行能力;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并节约能源;提高交通运输生
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与传统提高交通运输水平手段相比,ITS不是单纯依靠建设更多的基
础设施、消耗大量资源来实现以上目标和功能,而是在现有或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上,将
先进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综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系统实
现其目标和功能。
2 ITS发展现状
  ITS的产生起源于汽车和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随着汽车普及率的提高和公路交通需
求的增加,交通拥挤问题日益突出,公路和城市道路运输的效率受到制约。为解决这一
矛盾,各国纷纷加大了道路建设的力度。与此同时,为缓解新建公路和道路在土地占用
、城市改造和建设资金等方面的压力,围绕提高现有道路、公路网络的运输能力和运输
效率,成为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的另一重要途径。公路智能运输系统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得
以开发和应用的,并向其它运输方式加以推广。而当代信息、通讯、自动化和计算机技
术的发展也为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城市
路口交通控制和后来的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就是公路交通运输管理局部智能化的开始。

  1987年,日本政府组织有关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始联合开发诸如“先进的动态
交通信息系统”、“汽车与汽车通讯系统”、“下一代公路交通系统”等项目,并注重
ITS的产品开发,在1990年就已装备了11.7万多辆导航汽车(GPS定位仪+GIS电子地图+微
机),现有100多万部车载导航系统在使用中。
  欧州19个国家的政府和企业界于1988年开始名为“尤里卡”的联合开发计划,旨在
建立跨欧州的智能化道路网,投资50亿美元。诸如“自动道路和驾驶系统”、“汽车自
动导航和通讯系统”、“交通信息预测系统”等。
  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地面运输效率法案”,其目的就在于要发展经济上有
效、环境上完善的国家级综合地面运输系统,以便能够高效率地运送人员和货物。1992
年,由美国运输部、联邦顾问委员会和美国智能运输协会联合制定了“智能运输系统”
发展战略计划。1994年美国智能运输协会出版了《智能运输系统结构发展计划》报告,
它涉及7个服务领域29个用户服务功能(见表1),目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1996年美国亚
特兰大市交通局运用已有的“智能运输系统”的技术成果开发了Olym-Pic交通控制管理
系统,为26届奥运会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表1 智能运输系统基本构成
序号 基本系统 目 标 子系统
1 交通管理系统 通过提供一系列的信息服务,帮助出行者正确选择行驶路线;帮助交通
管理部门对车辆进行有效的实时疏导、控制和处理事故 .在途驾驶员信息子系统
.旅行服务信息子系统
.路线指导子系统
.事故处理子系统
.交通控制子系统
.排放检测与控制子系统
2 出行需求
管理系统 提高人们的出行能力和安全系数,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和路线,从而使路网上的
交通流获得平衡分配 .预先旅行信息子系统
.搭乘匹配管理子系统
.出行需求管理子系统
3 公共交通
营运系统 提高公共交通的可靠性、安全性及其生产效率,使公共交通对潜在的用户更具
吸引力 .在途交通信息子系统
.公共交通管理子系统
.满足个人需求的公共交通子系统
.公共交通安全子系统
4 营运车辆
运行系统 使营运车辆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使公路系统的所有用户都能获益于
更为安全可靠的公路环境 .营运车辆进出关电子管理子系统
.自动化路边安全检查子系统
.营运车辆管理子系统
.车辆安全监视子系统
.营运车队管理子系统
.危险物品事故反应子系统
5 电子收费
系统 使所有地面交通收费系统实现自动化,以减少用现金收费所产生的交通延误 .电子
收费子系统
6 应急管理
系统 提高对突发交通事件的报告和反应能力,改善应急反应的资源配置 .应急车辆管理
子系统
.突发事件通报和人员安全子系统
7 先进的车辆
控制和安全
系统 为驾驶员提供各种形式的避撞和安全保障措施,以改善驾驶员对行车环境的感应和
控制能力 .纵向碰撞预防子系统
.横向碰撞预防子系统
.交叉路口碰撞预防子系统
.改善视野防撞子系统
.安全预警子系统
.预先抑制事故子系统
.自动化公路子系统
  1994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了第一届ITS世界大会,这次会议是由美国ITS协会、欧州
ERTICO(European Road Telematics Implementation Coordination Organization)和日
本VERTIS(Vehicle,Road and Traffic Intelligence Society)共同发起组织召开的,
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代表一致认为,先进的技术能够而且也应该应用于陆地和水上运输
,以节约资源、时间和费用。这次代表大会也标志着ITS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可以更加开放
地广泛交流。随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许多国家也相应成立了ITS组织。在VER
TTS的倡导下,包括由中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
国家专家组成了ITS亚太地区指导委员会(Asia-Pacific)。从1994年第一届ITS世界大会
开始,每年由各州轮流负责组织召开一次ITS世界大会(见表2),每次大会规模人数均超
过2 000人,对ITS在各地区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表2 ITS世界大会安排表
序 号 时 间 承办地
第一届 1994年 法国 巴黎
第二届 1995年 日本 横滨
第三届 1996年 美国 奥兰多
第四届 1997年 德国 柏林
第五届 1998年 韩国 汉城
第六届 1999年 加拿大 多伦多
第七届 2000年 意大利 都灵
第八届 2001年 澳大利亚 悉尼
第九届 2002年 美国 芝加哥
 注:2002年以后举办时间地点待定。
  1999年11月8日~11月12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六届ITS世界大会致力于加强各地
区ITS技术交流,寻求广泛的合作机会,并强调国际间发展ITS应遵循的公约,具体大会
议题如表3所示(见下页)。
表3 第六届ITS世界大会议题
序 号 大 会 议 题
1 ITS资金、财政和获取方式(渠道)
2 ITS战略方针计划
3 ITS结构和标准
4 ITS社会公共需求和挑战
5 (ITS)都市交通管理
6 (ITS)城间交通管理
7 (ITS)商品运输
8 智能汽车/自动化公路系统
9 ITS方案评价
10 ITS发展中的国家
11 ITS合作形式
12 ITS教育和培训
13 ITS市场研究和宣传
14 先进的ITS技术、研究及未来
 注:大会通用语言为英语。
  纵观ITS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ITS正从初创期向发展期过渡,离成熟期还较远;
  (2)目前ITS仍以信息技术为主,真正的智能技术含量较少;
  (3)ITS的理论研究仍不完善;
  (4)ITS的产品不成熟,应用面仍较窄;
  (5)ITS的标准化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即使如此,ITS仍不失为21世纪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政府和有关单位
也十分关注世界ITS的发展趋势,交通部在制定《公路、水运“九五”科技发展计划和2
010年远景规划》时就已将ITS的发展列入其中,并从1995年开始派团参加每届的ITS世界
大会。交通部于1998年成立了“ITS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战略研
究”科研课题。同时计划在今后若干年先后进行“GPS路政车辆系统”、“自动诱导系统
算法研究”、“高速道路交通仿真系统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国家科技部正着手组织有
关部门进行“中国交通ITS框架研究”。总之中国正紧跟ITS世界发展潮流,致力于中国
21世纪交通运输的发展。
3 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截止1997年底,中国运输线路总长度达284.6×104 km,比1978年增长了1.3倍。其
中公路里程达122.6×104 km,比1978年增长37.8%。
  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有了较大幅
度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中国交通运输已从“限制型”向“
适应型”过渡,已从满足“量”的需要向满足“质”的需要过渡,已经从“卖方市场”
向“买方市场”过渡。并且公路运输发展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交通运输设施在技
术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还很不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
大;部分地区、部分运输方式和一些运输方向上存在着运力过剩、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现
象等。
  纵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发展经验,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交通运输
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尽管世界各国情况不同,条件也有相当的差异,但这种特征却有
着一定程度的共性。以日本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经济发展共经历了3个阶段,交通
运输的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表4所示)。同中国现阶段比较从中可以发现,中国目前
经济的发展类似于日本70年代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时期,交通运输的特征也完全
类似。而日本开始着手进行ITS的研究始于60年代,因受到现代科技发展的限制,其大规
模的投入研究被延迟到80年代。当然我们不必完全重复别人走过的路程,而要结合中国
的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特点,走中国智能运输发展自己的路,用有限的投入取得最佳的
效果。
表4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特征
  经济发展特征
 交通运输特征
第一阶段
(1953~1964) 战后经济恢复和经济发展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1千美元 运输量迅
速增加,货物以单一品种的原材料、矿冶产品为主,运输以铁路为主,公路运输不发达

第二阶段
(1965~1973) 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货物以制品、成品为主,铁路运输比重下降,公路运
输逐渐占居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
(1973~至今) 经济集约化发展时期 运输数量增加不多,对运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铁路运输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公路运输已成为绝对主力军
  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
我们的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或者今后必将会深刻地感受
到,为使交通运输业适应21世纪的要求,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根据国情发展中国的
智能运输系统。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
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
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
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
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
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
”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 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
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
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
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
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
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
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
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ITS个别项目入手选择恰
当的切入点,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ITS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ITS中的
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营运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先进的物流管理
系统等。
  从全国范围内看,由于中国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交
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某些地区的发展(如东部、东南部),特别是大都市
及其附近的交通运输已存在发展智能运输的潜在市场需要。
  总之,智能运输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改造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产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还将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所以ITS的发展前景十分诱人。
虽然在今后的10年中国仍需要努力提高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数量和水平,但是在条件适当
的局部区域可以先期进行ITS试验,因为ITS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共同
趋势。我们在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今后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和
安全性,减少资源浪费,减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具体方案措施,无疑发展ITS将是唯一的
选择。
责任编辑:郭庆健■
作者简介:(1963-),男,北京市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
作者单位:胡大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汽车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郭晓汾(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汽车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参考文献:
[1]陈唐民.汽车运输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2]贺国光.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若干重要问题[A].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智能运输
系统技术与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交通运输协会,1998.
[3]史其信,等.中国ITS发展战略构想[J].公路交通科技,1999,(3).
[4]ITS America and ITS Canada. ITS: Smarter, Smoo-ther, Safer, Sooner[R]
. TORONTO99, 1999.
[5]交通部科技信息研究所.世界主要国家交通统计资料(1990—1996)[Z].北京:交
通部科技信息研究所,1998.
收稿日期:1999-01-15
a
--
梧桐身旁的浮云里 飘出一弯朦胧的月亮    *        *
清清淡淡的月光 静静地飘落在我身旁         ●
   ahuang
在寂寞的晚上 我就是一只音乐虫子      ^^   *
飞呀飞呀找不到爱发源的地方... ...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5.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2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