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k (何以解忧?), 信区: graduate
标  题: 2001年,我毕业了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6月24日17:39:34 星期天), 站内信件

http://www.sina.com.cn 2001/06/22 11:38  北京青年报
  我们是01届毕业生
  我们是不同寻常的一代人
  我们期望着小资+白领的生活状态
  我们愿意沉溺在虚拟网络世界寻找非一般的爱情故事
  我们不会在乎旁人的冷漠和白眼
  因为,我们是21世纪的第一代大学毕业生……
  ———01届毕业生语
  “无名”或“个性”,
  因为我们是2001届大学生
  “人们都是这样匆忙地长大,那些疑问从来没有人回答。”
  ———朴树《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在谈到一个时代时,总希望能找到几个代名词。六十年代是知青,上山下乡;
八十年代是崔健,王朔,先锋派;九十年代是高晓松、老狼,校园民谣;今天,是网络
、朴树和《大话西游》。社会学家还特意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来代表当下:无名的时代

  这个“无名”当然不是默默无闻之意,而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含义。
  社会学家认为,这一代从精神本质上拒绝被“命名”,拒绝被统一到一个称号之下
,个体之间,也不像上几代人那样,你我他之间有那么多的共同点和相通之处。当下的
年轻人历史感不强,不那么土气,不那么中国,他们之间不存在统一的旗帜。确实,我
们在采访当代大学生时,总感到所有的话题都滑向一边,但是他们自身的勤奋和眼界开
阔又使我们不得不坚信:未来必定属于他们。
  无名的一代呈现出多元化、但自我表达困难、难以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等特征,联
想一下这一代的偶像——朴树,他总是眼皮低垂,头发遮脸,有一次在首体演出,甚至
戴着面罩捂得严严实实,像个自闭症患者,可是他越是抗拒,把自己包裹起来,他音乐
里的冲动就显得越发地本真,而追星族越为之疯狂。
  《大话西游》是从另一个端口走进这一代。这是一部拍摄于1994年的老港片,主题
在于宣扬无拘无束的生活,没想到经过一番慢热而修成正果,成为九十年代经典电影。
据报道,除了周星驰被捧为喜剧之王,剧中70%的台词也成为时下年轻人的流行用语,大
学里背诵大话台词蔚然成风。
  由于缺乏明确的自我表达方式,随时借用别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来凑合,是“无名
一代”的典型特点,他们已经养成了享受物质的习惯,同样的,他们也习惯了把现成的
东西,包括别人的语言和方式,拿来就用。
  这代读着尼葛罗·庞帝的《数字化生存》长大的大学生们,使用网络就像用傻瓜机
一样容易了,他们在网上学习、交友、联系出国深造,或者在网上求职,网络已经渗透
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一些聪明的学生,毕业前一年就把简历放到各招聘网站上去,为
了保险又往一些大公司的人才库投了若干,剩下的就是等待了。“我有网络我怕谁?”

  网络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技术在这一代终于真正普及,普及到差不多北京每一间大
学生宿舍。
  1997—2001
  这些词汇陪伴并影响了我们的大学生活
  “四年匆匆而过,总有一些人或事或词留在我们心中,比如‘大话’、比如‘OICQ
’,因为它们见证了我们的生活。”
  ———某大四生《毕业纪念册》
  “网恋”
  很荣幸(或不幸),01届毕业生是在“网络时代”寻找爱情的一代人!
  如果是论文,我会说网络时代的爱情分为传统爱情和网络爱情,并从多方面阐述网
络爱情对现实爱情的种种冲击,无论是认识方法还是见面方式。可是不能逃避的是,现
今的网络爱情最终要到现实中来求个解脱。没有人也没有爱可以虚幻一辈子。大多数带
着并不是纯洁的目的来到网络,从这里得到一个比现实更广阔的交往空间。
  爱情还是爱情,总要走到现实。经历牵手、接吻和许多,网络的距离让爱情更容易
发生,距离却让爱情更脆弱。逃课、抽空、蹭火车半票、千里迢迢、所有的一切都是为
了让两个人更近,可是面临现实的两个人却越来越看不见未来,也就越来越远。97级新
闻系的十个男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八人开始了网络现实交错的爱情,最后只有三个还
拼杀在战场,为中国的铁路和电信事业做着不懈的贡献。
  “大话西游”
  周星星应该感谢水木清华,还有中国的盗版VCD。在1997年这两个条件的具备,让那
段“一万年”经典对白得以如同语录般在中国的当代大学生中流传。尽管专家们会围绕
着这个现象作出种种的传播学意义、社会学意义甚至语言学意义的分析。
  但是游戏就是游戏,HAPPY之后谁会介意是“走先”还是“先走”呢?大话西游影响
的决不仅仅只是01届,甚至01届的学生对大话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势,只是不过四年的
熏陶,说话多少都有点大话精神吧!
  “把××进行到底”
  本届大学毕业生“从头到尾”生活在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电脑时代,一切资讯都似乎唾手可得,信息的传播只需来回于copy与pa
ste之间,于是,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甚至于我们的流行文化,都不可避免沾上C&P大
法的味道来,一切都是那么机械和重复。
  于是,在过去我们的四年里,流行在网络上下的语言,根本就是一种造句,一种填
字游戏,说话者无需动脑,只要模仿和篡改经典语言就可以大行其道,难怪作家刘恒说
,电脑时代的写作,都带有相同软件的味道,诚然也。不过,在这些造句填词间,却也
有意无意泄露出国人的心态。
  像:与××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者无畏、将××进行到底、我××故我在、×
×,想说爱你不容易、今天你××了吗等等等等,让本身学新闻或中文的我们一头雾水
,却又屡试不爽!
  “OICQ”
  从一个中国最大的城市考到了这个很小的城市。
  这真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如果某一天,想见一个人,在街上晃荡一天,十有八九就
能见到这个人,这是我爱上这个城市的原因,让人满足。可是也会有这么一天,只是随
便想见到个人,只是想随便找人聊聊却毫无头绪。
  这时候,大多数的我们选择爬到QQ上,掩饰自己,夸张自己,背叛自己,顺从自己
,嘲笑平时的自己,构建在物理基础上的硬件可以让你塑造另一个自己。有的时候并不
太清楚自己到底要在这里干什么,到底要在这里找到什么,这里会发生爱情,会流下眼
泪,会有欺骗,也会有空洞的安慰,总之世界上有的,这里有。就像着魔似的,每天习
惯性的爬上来,插科打诨,嬉皮笑脸,焦急期盼……上演人生的悲喜,却很少有人难逃
真实的面对。
  “生于70年代”
  从什么时候,有一帮人叫嚣自己是“生于70年代”———反叛60,蔑视80,与众不
同。70年代,从70年到79年。
  生于79,一睁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开完了,乱世已经太平,就等着全国人民
统一认识发展经济了。不像前辈那样还经历了点风雨。21世纪来的时候,年纪不过21岁
,头发还可以染成黄色,裤子还可以穿得很肥,头发也可以削碎得跟笤帚苗儿似的——
—这样想似乎更像是80年代的人。
  可回头看了一眼80年代的人,总莫名的觉得他们比我们年轻那么多。头发是五颜六
色的,裤子拆开了能拼床单,头发剪得像龙虾———说起话来更是吧啦吧啦的。
  无论哪个年代,总会有这样一群年代边缘的人,很难区分他们是什么,甚至迷茫得
有些不伦不类。
  “小资”
  偶有室友三人,平生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小资”。还在上学,可是穿衣看牌子,吃
饭点料理,出门坐“摩的”,学习泡茶吧……他们不是有钱,不然不会为了打折品而跑
断腿,不会饿三顿而吃一顿,不会不坐出租车,不会在茶吧点菊花茶。为此他们曾检讨
过,到底什么是“小资”,并严肃地讨论自己与“小资”的距离。A说,总的来说,“小
资”是一种生活情趣,比如音乐听原声大碟,电影看《红》《白》《蓝》。B说,也是生
活状态,比如总得有能闲着听音乐,做面膜的星期天。C说,地位不上不下,难上难下,
一辈子渐渐地渐渐地变成小人物。
  其实,“小资”是堕落的,是消极的。还有梦想成为“小资”的我们是做不了“小
资”的。托福不能不考,职位不能不跳,人生不能不努力。“小资”只是我们人生路上
的一道过路风景,是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而那些真正成为“小资”的人,是没有力气从
消极的人生中爬上来的那种人。
  “CEO”
  曾听某位前辈说我们“不是幼稚而是务实”。当比尔·盖茨成为一个神话一样的人
物,中国的多少大学生也开始兴奋。
  远的不说(实际上几位90年代中期上大学的先辈在当时已经有了当老板的向往,可谁
没有呢?),1997年开始的网络热潮一时间造就多少学子的CEO向往。这种期待其实同当
官、发财没有太大关系,更多是一种对自我的认同甚至挑战。像一句经典台词说的那样
———我不是想证明自己有多强,只是想告诉别人我要做好一件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应届大学毕业生王立华)

--
--金钱如粪土
--为什么?
--因为二者都是不可或缺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