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胖胖熊~~TryToRemember), 信区: graduate
标  题: 那时花开(17)——一些小事(B)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Jul  5 19:36:55 2000), 转信

    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一天下午,金材教研组的张文征老师碰巧到我们实验室
来。张老师是电镜专家,于是大家纷纷拿出照片向张老师请教。
    我对张文征老师不太熟悉,只是记得当时上材料科学基础课的第二学期,张
老师刚从加拿大回来,我们上课的时候,她总是跟大家一起听讲。当时授课的仝
健民老师年纪大了,讲课不那么清楚,于是下课的时候大家就去到张老师那里答
疑。而张老师总是能把问题分析的清晰透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张老
师给我的感觉是基础非常扎实,思路非常清晰。
    跟张老师讨论电镜照片的时候,大家果然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一幅织构的照
片,怎么也无法解释。于是大家说,算了吧,也许照片有问题。
    可是张老师却不肯放过,她很严肃的说,照片的事实就是这样,怎么能轻易
就扔掉呢?她很痛惜的说,她发现来到清华以后,发现很多人对待电镜照片的态
度就是,照的好的就拿去发SCI,照的不满意的就扔进抽屉。没有人愿意坐冷板
凳,愿意仔细的想想。

    这么简单的几句话,让我非常汗颜。想想这5年来,难道不是这样么?我们常
常大胆的在自己一无所知的领域里迅速取得“成果”;我们常常为流行的理论所
诱惑,混藉于时髦的言语错乱中;我们又常常陷于方法论的雷阵,拿出被炸的面目
全非的碎布条声称是新型方法论的最高成就;在缺乏必要的知识时,我们不得不用
“思想性”作为自己的挡箭牌;我们不习惯甚至排斥艰辛的努力,总想是否可以避
开过程而直奔结果……知识本来是学术的本源和目的,然而在这样的风尚之中,却
变成了一种手段和工具,一种功利性的表皮。
    我明白了,知识应当是一种生命创造的过程,学术的成果是以知识为躯体。思
想为血脉的生命体,它具备自己固有的生命特质。它的本源和它的目的决不是现实
短期的利益,而是知识,是思考,是问题,是基于真理的延伸和拓展。
    也许张老师的一句话对我触动是最大的。她说,坐冷板凳就一定不好么?冷,
也许才可以静,才能够理性的思考。
    我知道,张老师曾经在加拿大,默默无闻的做过8年电镜。


--
          你的眼中盈满的是谁淡淡的水,波澜的七月
          我的岸边停伫的是谁凝滞的步,白色的七月
          你的兰舟载着的是谁沉淀的情,凝注的七月
          我的目光铺成的是谁离去的路,收获的七月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83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