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胖胖熊~~TryToRemember), 信区: graduate
标  题: 那时花开(26)——边走边唱(B)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Jul 14 21:31:39 2000), 转信

                           陕北漫记

                                              (于1997年11月)

    天上飘着雨。我们一行十七人,匆匆登上西行的列车。一条条铁轨,
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着寒光,伸向远方。北京,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闷热的车厢里,暗淡的灯光,一张张疲惫的脸,我的思维却活跃起来。
铁轨的那一端,那个等待着我的,曾是多少人向往的圣地,经历了风风
雨雨,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


                        我们来了,延安

    小小的旋梯,狭窄,阴暗,上面透出一丝光亮。站在这举世闻名的
宝塔之巅,整个古城就一览无余。一片灰蒙蒙的高低楼房,挤在河谷中,
周围,灰蒙蒙的凤凰山,宝塔山,清凉山将这座小城挤的密不透风。延
河那浅濑的河水已不复存在,一股浊流在缓缓流淌。这,就是延安,那
颗塞上明珠?延河啊,你的清流,哺育了多少英雄儿女,鲁班,范仲淹,
花木兰——而你,还在唱着过去的歌谣!
    这是中国的圣地。六十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反法西斯的大后方,是
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样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沟里,有中华民族最优
秀的儿女。是一种精神,是延安精神,鼓舞着他们,为民主,为新中国
而战。
    宝塔脚下,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朱德总司令的一首诗: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
               耕者有田风俗厚,仁人施政法刑宽。
               施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
               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大家久久伫立在这块碑前。同行的沈老对我们说:“你们知道,朱
老总这首诗,主旨是什么?我看,是这句‘只见公仆不见官’,说得多
好啊!”
    我望着这位扶贫干部,好象明白了些什么。


                         一座墓碑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
    一座墓碑,高大的墓碑,密密麻麻的,刻着许多人的名字。这些,
只是长眠在这里的6000多位子长儿女的一小部分,他们中的大多数,甚
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我迷茫过,有时也很自负,在一片TOEFL、GRE声中昏昏然的过日子,
在以自己为圆心的小圈子里生活。然而,此时,此刻,在这静寂的墓碑
前,我感到自己是那样的渺小。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全人类的解放事
业的时侯,他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这样的一生是无可悔恨的。


                         黄土高坡

    强劲的西北风年复一年的吹过,塞外大漠的沙尘在这里沉积,千万
年过后,就形成了这座黄土高坡。
    千万年流水的侵蚀,整个高原被割得纵横斑驳,出现一座座深涧,
险峪,乱岔。这样的地方,山崖高峻不落飞鸟,山坡陡峭难行耕牛。
    我们到达的这个地方,名字就叫涧峪岔。
    汽车在狭窄的山路上颠簸,车轮后扬起一路烟尘,硕大的公共汽车
就好象风浪中的一叶小舟,一会儿艰难的爬上山头,一会儿倏的滑向深
谷,陡峭的山坡从身边擦过,另一边就是万丈深渊!
    我们的到来,无疑给这个小村镇增添了一丝生气,几乎全村的男女
老少都跑来看我们,把我们围在中间,好象看一天外来客。
    今年,陕北遭到了百年不遇的旱灾。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老沈一回
来,自然就是马不停蹄的查看灾情。象陕北这种地方,山沟里人们的收
成,全靠一年里几次有限的降雨。到我们去的时侯,已经连续两个多月
没有下一滴雨,灼热的阳光烤炙着大地,山坡上的田地里,几乎找不
到绿色了。
    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我们来到一座土窑洞前。主人不在家,
大大小小的一群孩子,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挤在一起,惊恐的望着我们。
我们数了一下,竟有十一个!墙角,四五个布袋,盛着他们的口粮,他
们要靠这一点点粮食挨到来年的丰收时节!“要是再不采取有效措施,
明年春节一过就会有人出去讨饭!”老沈缓缓说道,语气很沉重。
    来到山顶,我们看到一座关帝庙。庙不大,里面装修却很好。我们
正议论纷纷,老沈却神情虔诚的在塑像前抽出一根签,念道:“老天爷
行行好,给陕北人民下点雨吧!”
    我心中一震,这分明是一位老人心中的呐喊啊!
    签是“中平”签,上面刻着:心事重重。


                       老    沈

                白于山高,涧峪岔深,
                山沟沟里住下个北京人。
                不要问他的姓,不要问他的名,
                乡亲们管他叫老沈。
                高高山上一棵松,
                弹起个三弦就唱老沈。
                老沈的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
                他和咱受苦人心贴心。
                                --陕北民歌《十唱老沈》

    老沈,叫沈为备,今年68岁。
    这位儒雅的老先生,是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的一名处长。1975年,在
插队知青家长代表会上,当老沈得知延安老区人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周总理为之落泪时,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开始申请去延安工作。第
一次,上级没有批准,于是就第二次,第三次......他竟然在以后的八
年里申请了二十多次!
    1983年9月,他来到了延安地区最贫困的子长县,在子长最贫困的一
个乡--涧峪岔落了脚,成了一名扶贫干部。他这一呆,就是十四年。
    我不知道老沈这么多年是怎样走过来的。十四年来,涧峪岔人民的
人均年收入从十四年前的138元增长到现在的781元,涧峪岔成了陕西扶
贫的典型。这里面,有老沈付出的多少艰辛!
    老沈是大家的贴心人,大家有什么事,也都去找老沈。他的住处,
门前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老沈的办公室”,老沈说,这就足够
了。
    老沈永远忘不了那一天。老沈费尽心血为乡亲们修建的综合服务楼
工程即将竣工,却被人诬告。老沈被人带到省城去了。乡亲们说,坏了,
老沈恐怕要挨整了,于是天天打听老沈的消息。老沈从省城回来那天,
几乎全乡的男女老少都到路边等候着。那天,下着大雨。在省城受了气
的老沈一下车,霎时间鞭炮炸响,鼓乐齐鸣,乡亲们将一朵大红花给老
沈戴在胸前。看着雨中可爱的的乡亲们,老沈再也忍不住了,象个孩子
似的放声大哭。
    涧峪岔有一位老红军,叫黄炳荣。老人家脾气很倔强,老伴长年卧
病在床,他一个人翻过两座山挑水种地,国家发放的救济粮款,他一分
钱也不要,平时别人帮助也不要。老沈来了以后,很快就成了老人最好
的朋友,每次回北京,都忘不了给老人捎些礼物。这次来,他给老人带
来了一副助听器。
    不巧的是,老人在五天前过世了。
    在山上老人的墓前,老沈泪如雨下,在旁边坐了很久,很久。
    几个月前,中央电视台《平凡的共产党员》摄制组采访过老沈远在
北京的家,后来给老沈寄来了录像带。屏幕上,是老沈的老伴:“每一
次都说干一两年就回来。都十四年了啊,一辈子有几个十四年,抗日战
争才八年啊......”而这边,老沈,我清楚的看见,他流泪了......


                        延安精神

            1、一心为公、造福人民的共产主义精神;
            2、前仆后继、坚贞不屈的英勇献身精神;
            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事求是精神;
            4、高瞻远嘱、无私无畏的开拓革新精神;
            5、尊重科学、广举人才的任人唯贤精神;
            6、民主团结、互助互学的革命友爱精神;
            7、健康乐观、奋发向上的高尚道德精神;
            8、精兵简政、清正廉洁的人民公仆精神。
    这是我们党制胜的法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必定在新
的历史时期,在陕北,在全中国发扬光大。
    十天,短短的十天。十天前,我们背起行囊,来到这片黄土地,而今,
我们就要告别这片热土了。
    那天,下起了大雨。老沈说,夏粮保不住了,秋收可得努力,他已经
与中国农科院联系好了一批日本荞麦良种,趁这场雨播下,争取把损失减
少到最低限度。那坚毅的神情,似乎在说,我们现在播种下希望,明天,
一定会收获富裕的果实。
    我心中也在默默的祈祷,为老沈,为这片黄土地,为那些可爱的父老
乡亲。


--
          你的眼中盈满的是谁淡淡的水,波澜的七月
          我的岸边停伫的是谁凝滞的步,白色的七月
          你的兰舟载着的是谁沉淀的情,凝注的七月
          我的目光铺成的是谁离去的路,收获的七月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