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yt (柳絮飞扬), 信区: oversea
标  题:  来自中国留俄学生的忠告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May  4 19:08:14 2000), 转信

发信人: flag (hill), 信区: News
标  题: 来自中国留俄学生的忠告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May  4 00:17:24 2000)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05月03日22:08 解放日报
  在俄罗斯所辖的89个联邦主体中,共有高等院校520多所,在校大学生近260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8千余名中国留学生分布在50多个城市的106所各类高校中。
  老师向钱看
  我是由表哥“担保”进入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就读的,入校时,过基础语言关
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实不相瞒,在这一年中,我仅被老师以“补课”为名就勒索了600多
美元!这种遭遇绝不是我一人。来自济南的新生梅丽,她的老师要她每周“补课”3小时
(每小时收费100卢布),并且要求持续两个月。据我所知,这位年轻教师的月工资只有6
80个卢布,这就是说,她将在梅丽那里得到2400卢布!
  80年代中期,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列世界第三,那时,包
括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地位和待遇相当不错。
  进入90年代,随着政体剧变,独立后的俄罗斯一下子跌进了经济箫条的深渊,人均
收入下降80%,全国至少有4000万人生活在官方标定的贫困线下,“知识分子”的好日子
也没了。
  1989年底,1美元还兑换不到1卢布(按新卢布计算),可现在,1美元可兑换25个卢布
。今天的俄罗斯,一个高级教授月收入也就是5000卢布(约合200美元)左右,若按现行物
价折算,这5000卢布只能买到20公斤火腿肠,或是20箱“波罗的海”黑啤酒,或是12瓶
精装伏特加酒,或是够一家人在中档餐厅吃上一顿好饭。你想想,一个没有喝足“牛奶
”吃饱“面包”的人,还有心思去“精心育人”?在国家财政补贴日趋减少的情况下,
各高校纷纷采取扩招自费生和留学生的办法,以改善入不敷出的窘况。不堪忍受过苦日
子的教师便挖空心思死盯着“自留地”里的“摇钱树”---留学生。
  我的导师是一位名望颇高的老教授,他曾被政府授予“教书育人楷模”
  的荣誉称号,可现在,无伦我从哪个角度观察,他都堪称铜臭味十足的“吸血鬼”
。他曾多次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我最喜欢和你们中国留学生打交道,如果你乐意,我
可以帮助你和你的朋友轻松地完成学业,当然,我的服务是有条件的,我想你懂我的意
思……”的确,许多教授在同留学生,尤其是同中国留学生的交道中尝到了足够的甜头
,可以这么说,凡是能利用手中权力“调控”留学生的人,其每月至少能索取到好几百
美元。
  出手阔绰的中国学生
  俄罗斯有媒体曾这样评述:“可以肯定,几乎所有中国留学生的家庭条件都不错,
他们一到这里就显露出富态,穿着讲究,出手阔绰,从不斤斤计较,也从不外出打工…
…”由于没有欧美阔少们的“竞争”,兜里有些钱的中国留学生在这里显得格外抢眼。

  距莫斯科不足200公里的坦波夫,是青岛籍学生最为集中的地方,在这个州所辖的5
所大学里共有80多名,其中坦波夫国立技术大学就有近40名。这些家境都不错的少男少
女,在当地人和他国留学生的眼里简直就是一群“贵族”。
  我的朋友小媛曾告诉我这样一件事:那天她带几个新生去农贸市场采购,恰好碰上
几名阿拉伯留学生,其中一名叫默罕默德的拦住她们说:“对不起,请你们稍等一会儿
,让我们买完了你们再进去。”小媛问:“这未免太霸道了吧!”可对方口气更硬:“
你们买东西从不讲价,把市场的物价都抬高了,要是和你们一起购物会花掉更多的钱。


  在留俄的亚非学生中,无论是阿拉伯人的斤斤计较,还是非洲人的精打细算;无论
是朝鲜人的甘守清贫,还是印度人的克勤克俭,都是有口皆碑的。
  相反,我们当中的不少人仍满不在乎地扮演着“贵族”的角色:有的学生怕考试过
不了关,便主动塞给老师“红包”,以求高抬贵手;有的学生写不出毕业论文,便“高
薪”聘请行家里手为之代笔;有的学生惹是生非出了麻烦,掏几个钱就能摆平;有的学
生放着学校提供的集体宿舍不住,偏要在外租房图个逍遥自在。
  在“挡不住的诱惑”面前
  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好友娜莎来约我,说请我去见识一下圣彼得堡最有名气的“
纯正俱乐部”。轻柔的古典音乐在昏暗的灯光中缠梁绕柱,四周的人个个怀抱尤物,旁
若无人地体味着“神仙过的日子”。
  我毫不客气地问娜莎:“这里除了音乐外,还有什么是纯正的?”娜莎苦笑着说:
“这是最高品味的俱乐部了,你要寻找传统意义上的‘纯正’,只有到克里姆林宫,或
者到你们北京找了。”这时,女招待过来了,开口便问:“你们需要什么样的对话伙伴
(性伙伴)?这里有意大利的、法国的、俄罗斯的,对了,还有你们中国的。”一听有中
国的,我忙问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小姐答道:“和您一样,都是留学生,当然,还有年
轻的中国商人,他们都是我们的正式会员。”
  听罢,我扔下20卢布,拉起娜莎就走。娜莎不解地问:“你这是怎么啦?
  你不是想多了解我们的社会吗?”没错,我是想更多的了解俄罗斯,可我决不能让
那些“中国的留学生”和“年轻的中国商人”误认为我也是“纯正俱乐部”的成员。
  在单调而枯燥、纷繁而复杂的环境里,中国留学生正面临着严峻考验,若不能把握
自己,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今年春节,一位来自温州的家长到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看
望儿子,结果被惊得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家循规蹈矩的儿子,不到一年时间
里竟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嬉皮士”,成天泡酒吧、下舞厅、搂洋妞、进赌场,老师在其
“小意思”下,一路绿灯,放任自流。面对儿子的堕落,做父亲的痛心疾首,欲哭无泪
。他只是喃喃自语:“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对热衷留学者的忠告
  1996年秋,青岛一院校曾为俄罗斯某大学组织过近30名留学生,并委派专人护送。
就在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上,一帮东北籍“车匪”故意生事,将一名姓高的青岛学生
打得死去活来,好在一名女生挺身而出,在跪地求饶、受尽凌辱之后,才救下了被打的
男生,而护送学生的“带队干部”(实为中介人)却躲在车厢里一声不吭。结果使被打得
奄奄一息的小高来到俄罗斯的头一件事就是住院疗伤,且一住就是两个月,而此间“带
队干部”从没露过一次脸。
  去年12月,在坦波夫国立技术大学就读的两名新生因小事发生打斗,结果被校方责
令“停课反省”。此时“担保人”利用新生的“无知”和语言障碍,与该校个别人串通
,故意扩大事态,并通知两新生的家长,谎称其子要被校方“开除”并“遣送”回国,
若想摆平此事就得花钱。结果,不知内情的两方家长在“担保人”的要求下各自汇去2万
多元。事后才知道,除了校方个别人得了个小小的“红包”外,大多数都落入了“担保
人”的腰包。
  就家长而言,若真的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留学生”,务必要注意几
个方面:首先要正确评价本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多渠道了解留学国的基本情
况,并将其与国内同等教育进行客观比较,以确定让孩子在该国留学有无必要。其次是
摸清“中介机构”和“担保人”的真正动机,最好是设法与正在留学中的诚实学生取得
联系,详细了解学校情况,以免盲目受骗上当。再次是寻找有良知有责任心的“监护人
”,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业和品格上获得真正的“担保”。此外,对行将“留洋”的孩子
”,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业和品格上获得真正的“担保”。此外,对行将“留洋”的孩子
做好心理上的调整尤为重要,如果没有最基本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最好放弃或暂缓
“留洋”。最后要提醒的是,千万别让未成年的孩子在没有亲友监护的情况下过早“留
洋”,因为现实生活中许多沉痛教训告诉我们,低龄留学带来的不良后果最为可怕。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187.121]

--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一跃而上
         一片烈火的青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歌唱着飞翔
            飞翔着歌唱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