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11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uxia (剑胆琴心), 信区: MSE11       
标  题: 文革期间科技情况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Wed Dec  8 22:55:04 2004), 转信

1966年:
5月9日,北京时间16时整,中国西部成功进行热核材料核爆炸。
10月6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个自动化纯氧顶吹转炉车间在上海建成,并已炼成第一
炉优质钢水。纯氧顶吹转炉是60年代的先进炼钢技术,这座车间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制
造安装。
10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哈尔滨电机厂制造成功中国第一批1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标志着中国发电设备的制造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0月25日,新华社报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又一次成功地运用小血管缝合方法,给一
个工人接活了完全断离的拇指,使中国断肢再植手术在国际上保持着领先的地位。
10月27日,中国在本国国土上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1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西安电力电容器厂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用国产材料制
成中国第一台100万伏高压标准电容器,为中国独立发展超高压电容器产品和设备提供了
极为有利的条件。
12月23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工作者经过6年零9个月的艰苦努力,在世界上第一次
用人工合成方法制成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胰岛素。
1967年:
1月20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台载重150吨的重型平板挂车,在上海市汽车运输公司
修理厂制成。
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月21日,新华社报道,北京第二机床厂自行设计和制造成功一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
精度万能外圆磨床,为国防工业和精密机器制造工业提供了新的优良装备。
10月6日,新华社报道,一台最新型的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
所试制成功。这台计算机是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用自己的技术力量,通过有关工厂和科
研部门大力协作研制成功的。
10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在上海制成。它可以逼真
地表现出实体的立体形象,在工业、医学、新闻、文教等方面都有广泛用途。
1968年:
1月8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艘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排水量为1.8万多吨,载货
量1.17万多吨的远洋货轮"东风"号制造成功。该货轮能在海上连行40个昼夜,中途不停

靠任何港口,可直达欧洲、非洲或美洲。
1月17日,新华社报道,1966年和1967年,全国由近30个学科的100多名科学工作者组成
的综合科学考察队,对珠穆朗玛海拔7000多米的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

3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卫生科成功地为河北省满城县农民张秋菊(女)
切除了一个90斤重的大肿瘤。
5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上海吴泾化工厂建成国内第一套甲醇工程,并试车成功,

生产出合格的高纯度的甲醇。
7月21日,新华社报道,第一机械工业部有关单位在全国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援和协助下,
自力更生,试制成功人造金刚石,并投入生产。
7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上海机床厂试制成功一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平面磨
床,填补了国内大型平面磨床的一个空白。
8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杭州机床厂试制成功一种十字工作台型精密平面磨床,经
过鉴定,磨削精度和光洁度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9月3日,新华社报道,常州内燃机厂、大连工矿车辆厂、石家庄动力机械厂等单位,在
有关的协助下,自行研究设计并试制成功国内第一批静压传动内燃机车,使中国工矿内
燃机车的生产技术跨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9月10日,新华社报道,国内第一座黑色金属重介质选矿厂在河北省龙烟铁矿建成。
9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由中国科学院等10多个单位共100多名科学工作者组成的
科学队伍,在新疆西部、南部及乌鲁木齐等地日全食、偏食地带进行了地面和高空观察
,取得了大量资料和数据,中国日蚀研究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11月5日,新华社报道,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功抢救了心跳骤停29分钟的徐保全。
 
12月1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深井石油钻机在油田试钻成功

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
1969年:
1月31日,新华社报道,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印刷厂、造纸厂、塑料厂及相关研究单位
联合研制成功塑料版印刷技术。
2月8日,新华社报道,上海工具厂制成高精度新型铲磨机。用它加工出来的精密齿轮滚

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制造成本只有进口机器的二十分之一。
4月2日,红旗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1.5万吨巨型油轮"大庆27号"下水。这艘油轮全部
采用国产钢材,只用25天就完成了船体建造任务,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的记录。
4月24日,新华社报道,湖南株洲田心机车车辆工厂在兄弟单位大力协作下,试制成功国
内第一台具有先进水平的韶山型大功率半导体干线电力机车。
5月5日,新华社报道,一种新型抗菌素"庆大霉素"由中国科学院华东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等30个单位联合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生产,填补了中国抗菌素工业的空白。
6月11日,新华社报道,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医务工作人员成功抢救了烧伤面积达98%,
其中三度以上烧伤面积达88%的北京礼花厂青年女工王世芬,创造了奇迹。
6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自行设计试制成功两台巨型农用水泵,叶轮直径达3
米,重100吨左右。
7月6日,新华社报道,河南省林县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
9月18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台矿用32吨自卸载重汽车在上海诞生。
9月23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
9月29日,新华社报道,国内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第一台具有世界水平的12.5万千瓦
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在上海诞生,并正式投入发电。这台机组不仅在汽轮发电机上采
用了中国首创的"双水内冷"这一世界最新冷却技术,而且在锅炉和汽轮上采用了高温高
压、中间再热等一系列世界先进技术。它标志着中国电机制造工业进入新的阶段。
10月3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制造的万吨级耙吸式挖泥船"劲松"号在江南造船厂下水。
10月3日,新华社报道,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5千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在青岛四
方机车车辆厂制成。这种大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
它的制成,标志着中国机车制造工业已进入世界先行行列。
10月4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座旋转氧气转炉建成投产,已经生产出新种优质合金钢

10月7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在北京长话局安装成功。
 
10月13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育出白单4号玉米优良品种。
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3200吨破冰船"海冰101号",在上海求新造船厂下
水。
1970年:
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5月16日,新华社报道,北京玻璃总厂自行设计和制造成功一台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单晶
炉,并且生产了制造大型可控硅元件所必需的大面积硅材料,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电子
工业作出了新贡献。
7月1日,中国第一座采用无介质干磨干选新工艺的新型选矿厂,在北京铁矿建成投产。
 
8月22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台超重型立式车床在武汉重型机床厂制造成功。
12月28日,上海电子光学技术研究所自己设计、并全部采用国产材料,试制成功40万倍
一级大型电子显微镜。
1971年:
2月2日,新华社报道,邯郸制氧机厂制成能同时生产高纯度氧气和氮气的新型制氧机,
填补了国内制氧机工业的一项空白。
6月27日,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2万吨货轮"长风"号下水。
9月26日,新华社报道,国内科学工作者成功地用X光衍射法完成分辨率为2.5埃的猪胰岛
素晶体结构的测定工作。
9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2年:
6月,刘家峡水电站至陕西眉县的刘天关输电线建成输电。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和施
工的第一条超高压输电线。
8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从联邦德国、日本进口1米7轧机,建造武汉钢铁公司。
这是70年代的先进水平。这项工程于1974年9月破土动工,1978年基本建成,1980年正式
验收投产。
10月14日,新华社报道,北京工农兵医院和积水潭医院团结协作,为一女社员进行同体
断肢移植手术获得成功。这位女社员两个下肢都被轧伤,医生们把她的右脚移植在左腿
上,保留了一条完整的左腿。
11月13日,新华社报道,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与有关单位配合,试制成功一台每秒运算
11万次的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12月26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辆载重300吨的大平板车在上海试制成功,车身长21.
3米,宽3.7米,有96个大轮子,全部由液压控制。
1973年:

8月27日,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
电厂和燃料化学工业部有关单位共同设计试制成功。这台计算机的成套外部设备,主机
所用固体集成电路、多层印刷板等都是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
9月3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光电等高仪。测时精度达到3‰秒
,测纬精度达到4%角秒。经两年的观测使用证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0月4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生物学教授童第周和美国坦普尔大学牛满江教授,在
中国科学院,第一次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细胞质内的信息核糖核酸对细胞分化、个体发
育和性状遗传有显著的作用。
12月31日,这一年,中国在世界上首先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这项研
究工作是由袁隆平等人从1964年开始进行的。
1974年:
4月2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艘2500吨级的浮船坞"黄山号"在上海建成,并投入生产
。这座浮船坞能抬举修理载重2.5万吨至3万吨的海轮。
5月15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在华北东部滨海地区建起了大港油田。大港油田的勘探会战
,是从1964年1月开始的,自1967至1973年,这个油田原油产量平均每年递增60.9%。
6月7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属工厂研制成功长城203高级台式电子计
算机。与国外同型计算机相比,存贮量和运算速度都大为提高,同时操作易于掌握,逻
辑线路结构简单,体积小,功耗低,使用方便。
7月5日,新华社报道,天津新河船厂建成中国第一艘大型起重船500吨浮吊。
8月11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吉林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出国内第一批气敏半导体器
件,为中国电子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8月31日,新华社报道,中国设计、研制成功DIS-130小型多用电子计算机。

9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哈尔滨制成3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9月29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在渤海湾地区建起了又一个大油田--胜利油田。这个油田是
从1961年9月23日钻出石油,1964年春开始进行建设的。
12月30日,新华社报道,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海洋地质勘探浮船--"勘探一号",
出海试钻成功,在黄海南部海区成功打了一口石油地质普查井。
1975年:
1月5日,中国研制成功一种可以对太阳进行高分辨率观测的射电望远镜--50兆赫射电复
合干涉仪。
2月4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
3月8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台相位式精密激光测距仪,在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
地震仪器厂研制成功,为大地测量和地震预报研究提供了长距离测距的新仪器。
4月8日,新华社报道,北京无线电一厂自行设计、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大型HMJ-200型
混合模拟电子计算机。
6月1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配合下,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
一次多学科的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全国13个科研单位的70多名科学工作者参加了这项活
动。
7月1日,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电气化工程全部建成,从本日起全线通车。
 
9月26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厂自行设计试制成功高分辨能力的扫描
电子显微镜。其分辨能力为100埃,放大倍数从20倍到10万倍。
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1号。这是中国第一次成功地将卫星回收到地
面,标志着中国在宇航技术地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1976年:
4月21日,新华社报道,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生产和施工的京沪杭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
波通信干线建成并投产。这条干线全长1700多公里,穿过200多条河流,安装现代化通信
设备数千部,各种元件近1000万个,技术十分负责,质量要求严格。
4月23日,新华社报道,四川省石油管理局7002钻井队自己设计、施工,用中国自己生产
的钻头,第一次钻穿了四川盆地的全部沉积岩层,打成了第一口6011米的超深井。
6月6日,新华社报道,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10万吨级的深水油港--大连新
港,于最近建成投产。大连新港从1974年11月开始建设,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建成投
产,比原计划提前了8个月。
7月5日,新华社报道,中国万吨远洋科学调查船"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一号",最近
在太平洋的广阔海域,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远洋科学调查。
8月23日,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5万吨级"西湖"号远洋油轮,在大连红旗造船厂
下水。
10月7日,新华社报道,中国自行勘测、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化深水油港--青岛港务
局黄岛油港建成投产。
12月11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一台高速的大型通用集
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标志着中国电子计算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
 
1966-1976的基本建设成就
1966年:
1月1日,汉丹铁路(武汉至丹江口)全线通车。全长420公里,是从1958年起采用分期分
批和边建边通车地办法陆续建成的。
1967年:
12月28日,新华社报道,今年1月下旬开始动工修建的长沙至韶山铁路建成通车。
1968年:
12月25日,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和安装的浙江富春江大型水电站建成发电。
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
1969年:
1月31日,广西柳州公路大桥建成。
7月6日,河南林县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该工程从1960年开始兴建,于1966年建成长70
公里的总干渠和102公里的干渠,1969年6月,又完成了948公里长的支渠配套工程。
9月23日,新华社报道,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全部建成。这个工程从1961年开始兴建
,包括3座大型抽水机站、5座中型节制水闸,3座船闸和疏浚河道等10多项工程组成。
10月8日,沭阳新沂河大桥建成。这座双曲拱桥全长1267米。
1970年:
5月18日,开挖新汴河、治理沱河工程全部竣工。这项工程从1966年11月开始动工,经过
淮北45万民工几个冬春奋战,建成一条横贯豫、皖、苏三省,长250公里的大型河道,减
轻了淮河的排洪量,对根治淮患具有重大意义。
6月16日,新华社报道,治理大清河工程提前完成。这是根治海河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铁路全长1100公里,于1958年开始勘测设计并局部开工,
1964年9月全面开工,隧道427座,桥梁991座,隧道和桥梁的总长度占全线的40%,工程
十分艰巨,总投资33亿元。
7月2日,大型人工运河--湖北省汉北河竣工。全长110多公里。
10月16日,西北地区第一个年产煤15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哈密露天煤矿建成投
产。这个煤矿是从1962年2月开始建设的。
10月29日,安徽濉溪-阜阳铁路建成通车。正线长140多公里。
1971年:
1月21日,川西平原人民改造都江堰渠系工程基本完成。川西平原200多万水利大军,只
用一个冬天就基本完成原定3个冬春完成的主要工程。
1月23日,京郊治涝工程3条主要河道(温榆河、凤河、港沟河)通水工程提前完工。
5月11日,新华社报道,淮河流域广大人民,经过20年的治理,陆续建成一批中小型和大
型水库工程,兴建了一批蓄洪工程和水利排灌工程,使淮河流域抗御洪、涝、旱灾能力
大大加强,灌溉面积迅速扩大。
8月7日,永定新河和北京排污河的开挖治理工程竣工。
1972年:
6月,刘家峡水电站至陕西眉县的刘天关输电线建成输电。这是中国目前距离最长、电压
最高、输电量最大的输变电工程,电压33万伏,输电能力42万千瓦,全长534公里。
9月25日,新华社报道,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治理黄河取得巨大成绩。黄河下游两岸建
成引黄涵闸60多座,虹吸工程80多处,灌溉面积达800多万亩。
9月30日,湖南省长沙湘江公路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主桥长1250米,宽20米。
10月1日,山东省北镇黄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全长1394米,是黄河上最长的一座公路桥

10月10日,新华社报道,治理辽河取得重大成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220座,修建堤
防4500公里,辽河流域的大中型排灌站由解放初的6处增加到920处,灌溉面积由63万亩
增加到1100多万亩。
10月13日,湘黔铁路建成通车。全长902公里。
1973年:
5月4日,中日签订《关于建设中日间海底电缆的协议》,电缆工程由双方共同施工,建
设投资双方各承担一半,拟在1976年建成交付使用。
11月16日,新华社报道,根治海河取得巨大成绩。10年来,修筑防洪大堤2150公里,开
挖、疏浚了270多条支流河道和15万条沟渠,在河渠上新建6万多座桥、闸和涵洞。同时
还扩建和新建了一批水库,使大中型水库达到80多座,小型水库1500多座。
1974年:
2月23日,新华社报道,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成。
9月15日,新华社报道,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基本建成并发挥显著效益。青铜峡水
利枢纽包括一座长697米、高42米的混凝土拦河大坝,6个河床闸墩电站,2个渠道电站、
7孔溢流坝,3孔泄洪闸河开关站等建筑工程。
12月19日,新华社报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改建获得初步成功。三门峡工程是1957年
动工,1960年建成蓄水的,蓄水后,泥沙淤积十分严重。从1965年开始逐步改建,改建
后,加大了水库泄流排沙能力,使水库保持一定库容,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和发
电综合效益。
12月27日,新华社报道,大庆-秦皇岛输油管道已经建成,并顺利通油。
1975年:
2月4日,新华社报道,刘家峡水电站建成。水电站大坝高147米,发电能力122.5万千瓦

7月1日,宝成铁路电气化工程全部建成。全长676公里。
7月8日,新华社报道,秦皇岛-北京输油管道建成投产。
12月24日,焦枝铁路(河南焦作-湖北枝城)建成通车。全长753公里。
1976年:
1月8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座机械化湖盐场--宁夏吉兰大盐场建成,总面积120平方
公里。
5月27日,新华社报道,宁夏建成新兴的贺兰山煤炭工业基地。
6月6日,大连新港建成投产。
6月15日,新华社报道,江苏望江亭发电厂的30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投产。
6月29日,黄浦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铁路桥全长3048米,公路桥全长1860米,宽12米。
 
7月23日,新华社报道,津沪铁路复线提前接轨。全长1300公里。
10月7日,新华社报道,黄岛油港建成投产。

--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2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8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