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11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uxia (剑胆琴心), 信区: MSE11
标 题: 毛泽东与新中国工业化道路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un Dec 26 01:23:50 2004), 转信
毛泽东与新中国工业化道路
董志凯
毛泽东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耕耘,集中体现为初步探索了中国工业化道路。其中的成功和
失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又充满着矛盾,留给后人大量思索空间。
一、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中国工业化开拓通途
毛泽东创造性地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他与中国
共产党领导了近30年的农民土地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地主阶级清除出历史舞台,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扫清了最大障碍。这场斗争深入到穷乡僻壤,在
占中国总人口90%的农民
中重新分配土地,重建乡村基层政权,从而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中
国农业用地历经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至今形成了所有权属于国家、集体
公有,使用权属于农户或民营公司的土地制度,在半个世纪中基本实现与保证了耕者有其
田。既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又降低了工业建设成本,并使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市
场化的转化过程中有了凭借和保障。中国因此未出现印度、南非那样数百万失去土地的农
民滞留于大城市的严重社会问题,又保证了资金、信息、技术向农村转移,使工业化呈现
出光辉的前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工业化
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毛泽东就深刻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
现国家工业化。”一国的工业化道路必须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基础
与国内外形势,使毛泽东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1)必须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开足马力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
然,就要从地球上被开除“球籍”!(2)重工业(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必须先行。
近代历史上有作为的后发国家大部分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去引导投资,走重工业与轻工业协
调发展的道路。汲取这些国家的经验,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着重从相对比较处于劣势的
重工业建设入手。但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我国工业化的道路,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
题:“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
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后来,他又提出“要重工业,又要人民
”,“发展工业必须和
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3)建立工业体系是
一个大国的资源与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战略的需要。根据毛泽东的思想,新中国在十
分艰难的条件下勇敢地走上了建立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道路。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工业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若采用传统的依靠现代产业部门逐步吸
纳破产农民的方法,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会造成农民痛苦与社会不安定,拖延工业
化的进程。毛泽东试图另辟蹊径,找出一条费时少、见效快、痛苦小的道路。这就是兴
办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工业化
。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发展农村生产力以及便于国家控制农业剩余
以较低的转移成本和畅通的渠道流向非农业部门;同时,也是为了把农民稳定在土地上,
减少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
毛泽东对发展地方工业、农村工业倾注了极大的精力。1958年,他创建并指引人民公社逐
步演变成为一个集工农商学兵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指出“公社要工业化”,希望每个
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
自己的高等学校,培养
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1958年
12月,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国家工业化、公社工业化的任
务。此后,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技术、人员的支持下,社队企业迅速发展。人民公社有很
多方面不切实际,但是
在中国工业化初期,它对于建立乡镇工业,兴修水利、合作医疗、普及义务教育,创造一
个有利于工业化的社会环境是有贡献的。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通过集中和动员资源,长期极度地压制城乡消费,以实现高积累,从
事工业建设,中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虽然由于缺乏建
设和管理经验,当时建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是相当粗糙的,建设的过程极为痛苦和艰难,建
设的代价十分高昂。但
是,千年古国毕竟迈开了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的步伐,为改革开放以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受国际共运中教条主义的影响,曾付出沉痛的代价。汲取
历史教训,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中一贯强调,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力更生为
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
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
在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上,中国曾同苏联有过争论,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曾要求中国
不要搞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是通过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国际分工解决问题。毛泽东不能同意
这种受制于人的主张。1950年2月,由毛泽东、周恩来同斯大林签订条约,苏联政府派出
了专家、技术人员来中
国,保证了“一五”期间为建立工业体系打下初步基础。在引进过程中,我国注意学习、
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后我国在较短时间里建立
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迅速研制和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
导弹、人造卫星,为航天事业等尖端科技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全面考察新中国发展的历程,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作为伟大的政
治战略家,他高超的政治军事韬略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统一,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工业
化建设赢得了机遇。其次,他“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
义的方针,团结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最大限度的资源动员能力,从而在一定程
度上为工业化减少了磨擦、降低了交易成本。与历史比较,新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
但是,受历史局限,毛泽东没有持续地探索经济规律,特别是“大跃进”与“文革”两个
时期的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未能形成稳定、持续发展的
轨迹。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12-25
--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2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