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12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carsty (小蝶), 信区: MSE12       
标  题: 留给2004--当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Fri Dec 31 23:24:57 2004), 转信

这可能是我写过的最好的一篇文章。
如今,把它留给即将逝去的记忆。





当我们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时,我们必须时时小心着水流的缓急,以避免被吞没。
这条河的水流并不是那么平稳,随时可能掀起惊涛骇浪,随时都会有雨雪落在它的上
面。
有时,浪花的巨大会让人难以相信,它的一端一度指向月亮。
有时,又会有绚丽多彩的云雾升起,甚至可以在另一面看见彩虹。
所以,这并不是一条普通的河。
它里面流淌着的,是数千年的感慨与辛酸。

漫步在这条河的堤岸上,我们所能看见的,是岸上多年被冲刷的痕迹。从这些痕迹中
,我们可能依稀分辨出当年这条河的伟大与绚丽。只是,一切都远去了,它们不再属
于我们。
河仍旧在流淌着,现在它是如此的平稳。行舟其上,不免让人拾起堤边的一二小石,
来凭吊我们的先人。

这条河决不会一直这样平稳下去,新一轮的风浪等着在我们手中掀起。


从来没有一次机会,使我们会与古人贴得这样的近。
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也不会知道,我们的先人们究竟有多伟大。他们创下了我们无法
相信的文明,只给我们留下了感叹的机会。

事情是从一根平常的骨笛开始的。
那是七千年前,从河的一端传来的悠悠笛声。笛声的悠扬不免让人驻足,侧耳倾听。

细细辨去,笛子上有七孔,当可吹奏七个音阶。仅仅七音,已经足以使笛声具有摄人
心神的魅力了。
可是再细心倾听下去,这七个音阶,竟是极为精确,误差甚至在当今经过严格校正的
乐器之下!
但我们的里程明明写着:这是七千年前。
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是否还在呀呀学语?他们能否发出像我们那样复杂的声音?
无论怎样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嗓音了。然而这时,笛声又在我们耳边响起。
笛声飘飘,不免使人心静下来。
如此的音乐,也曾飘扬在七千年前。而那时地球上的多数地方,还是蛮荒之地。
此时,我们对先人的崇敬之情不仅升腾起来。
那究竟是灿烂到何种程度的文明?为何它竟如同早晨的雾气一样,消散的几乎无影无
踪?
如果不是这笛子,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这个神奇的文明曾经存在过?像这样烟消
云散的文明究竟还有多少,我们能否指望它们曾经留下一点点蛛丝马迹?

怀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告别了七千年前。


究竟中国文化包括些什么?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如数家珍地报出一长串:诸如唐诗宋
词、元曲小说等。这些艺术门类的先驱们为我们留下了受用不尽的宝藏,也是我们骄
傲的资本。
但中国文化并非仅仅如此,不止是艺术,我们的农业,音乐,天文都是在世界之先的

我们从各地留下的文物来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不仅仅有过极为灿烂的文明,而
且,那些远古文明曾经达到的高度,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找到的东西,有些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已经无法解释。因为这些加工技巧,
当代的技术仍然感觉头疼,而我们的先人竟然做出来了,而且做的如此漂亮!
必须承认,有些技术已经失传了,所以无法解释。
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发现证实了,失传的技术并不仅仅是一种两种,而是大量而且成批
的!
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先人?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发明了不可思议的东西,我们
却根本猜不到他们的想法,根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
我们只是继承了他们在数千年前就有的技术,却缺少足够的创新。
有时,我们居然会认为有的技术是从外面传进来的。也许事实就是这样,先人的技术
失传了。
难道我们不是愧对我们的祖先吗?


其时我们有时也会想象我们祖先的生活,甚至不时憧憬那种生活。
大唐长安,曾经是一群诗人聚集的地方。
诗人陈子昂曾经打碎胡琴以求成名机会,他终于达到了目的。
这也是中国文化,是那种文人的文化。文人们掌握着社会并推动着社会进步,同时创
造出他们的独特的文化。他们也许会惺惺相惜,也许会互相不服气。
可是陈子昂后来独自吟咏着高古的诗风,无人相和。后世人对他的评价是:上承阮籍
、曹植;下开李白、杜甫。
如果他能等到李白一面,或许中国文化的历史将会被改写。
这是文人的文化,这种文化也失传了吗?
当今世上,还会诞生像李杜那样伟大的诗人吗?
至少,还没有能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以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相比的诗句传世。
是缺少诞生他们的环境吗?
如果可能,我们愿不愿意在那时的长安留下诗名呢?
或者干脆说,在那时那地就能够写出足以传世的诗句呢?


前些天看了一部很老的电视剧《封神榜》。

姜子牙进宝剑给纣王,二人竟是在大殿上平起平坐,只叙普通礼节。
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在考古上均没什么实用价值。
但是我们能够从找到的东西知道:周代的礼仪已经相当复杂,编钟和诗经的传世就是
证据。
当姜子牙迈步走上纣王的大殿时,会不会有庄严的乐曲响起呢?
几百年之后,礼乐的发展达到顶峰,即使一个小国,也拥有极为精致的乐器。
那时有人走上大殿时,是不是仅仅音乐的力量就会使他肃然起敬,情不自禁地下跪呢

到底那时音乐的发展已到了何种地步?
钟子期一句"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道出了音乐的至高境界。
无论伯牙的演奏,还是子期的知音,均无人承继,留下的只有一曲《高山流水》。
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曲子的名字,又有几个人能理解呢?
会没有吗?


我们小时候,似乎听过一个故事。
著名的数学家高斯在小时候,曾经仅用了几分钟就算出了一到一百的连加。
其实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做《张邱建算经》,在世界上首次完美解决了等差级数求
和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数学水平,究竟曾经发达到了何等地步?
《九章算术》一度站到了世界数学的顶峰,书中完整给出了方程的概念,并给出了线
性变换消元的完整解法。
祖冲之的"密率",其数字选取之巧妙,一度成为谜团。后人发现,谜底原来是隐藏在
连分数之下,令人咋舌。
刘徽的"割圆术"和祖暅的"祖暅原理"是否是世上最早的微分思想,叫人无从评说。
不止是数学。我们的天文学、物理学启蒙之早,令世人嫉妒。
那时,我们的祖先站在了世界之巅,他们不需要站在巨人的肩上,他们自己就是巨人

我们所要做的,恐怕不仅仅只是乘凉吧。
我们的文化史,不能只写了一半就停下吧。


已经几千年了?
中国文化自称有上下五千年的连续的历史。
五千年很长吗?
五千年不能使星空变换。至少北极星一直挂在那里,从未动过。至少北斗星还在守护
着北极星,不知疲惫地旋转着。
我们的一年还是三百六十五天,古老的历法沿用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沿用下去。
五千年很短吗?
在我们的土地上,曾经发生了无数次战争,多少人的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多少次的改朝换代。商六百,周八百,汉四百。
我们倏然发现,这些朝代,瓜分了五千年的历史。

然而文化的历史却一直延续着。
我们的先人们也一直在文化的土地上耕耘着。
曾有很多次外来文化的侵袭,它们来势汹汹,一时似乎难以抵挡。
然而它们却无一例外地被熔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被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
这是中国文化独有的强大力量。

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各种文化的撞击从未如今天般激烈过。
让我们的文化史延续下去,并像从前一样漂亮的延续。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有感
2003年夏 清华园

--

lalala……

狂风暴雪……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17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