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12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fyhy (弘一), 信区: MSE12
标 题: 中日之争——无尽的华尔兹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Apr 24 23:46:50 2004),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olitics 讨论区 】
发信人: tianyi (一天), 信区: Politics
标 题: 中日之争——无尽的华尔兹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Fri Apr 23 22:48:40 2004), 转信
很久以前对一个宿舍里的朋友说,一个民族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领土并不代表
不会亡国灭种。朋友说,现在的世界科技太发达了,有了核保护伞,一个大国被灭亡不
太可能......
每一个在大陆出生的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始一定会知道一个词——日本。而这个词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和仇恨同义。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口和领土都比日本大几倍,而且号称极度仇恨日本的国家,竟然
从来都没有主动进攻过日本,反而是被日本蹂躏了数次。以前,现在,还有将来,也许
这是个会让中国人思考几个世纪的问题。
笔者只想从今天以前的历史中来分析这个问题,以鉴来者。
卡尔.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不过是作为基础的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条
件)的反映,但另一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
中则证明了与此相反的关系的存在,他认为,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是既定的;任何一种
类型的经济,如果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与这个伦理道德相违背的民族馆神,那么这种经
济将不会发展;反之,如果一种经济与这种伦理道德相一致,那么它必然兴盛起来。
韦伯正是运用这种观点考察了世界的主要宗教。
正如世人所知,中国是一个受儒教传统至深的国家,用浸入骨子里也一点都不为过。
而韦伯所得出的关于儒教的结论可以归纳如下:儒教,正如清教一样,是出于理性的;
不过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基本差别:清教的理性主义寻求运用理性去控制世界;儒教的理
性主义则试图在一种理性的方式中使自身去适应世界。韦伯进一步得出结论说,儒教侍
奉者的这种思想方式,正是阻碍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一个主要因素。
也许这才是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正原因。
尽管结论是这样,韦伯仍然承认: “中国人很可能有很强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不
比日本人更强,也会和日本人相当)吸收在近代文化领域中技术和经济非常发达的资本主
义。”但为什么我们在近代那场亚洲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竞争中失败了呢?也许这是
一个从甲午战争后几代中国人一直在追寻答案的问题。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笔者必须指出,日本的意识形态,或者至少是意识形态中最重要
的部分也是儒教。
但笔者也想使读者明白,日本的儒教,在某些重要方面是很不同于中国的儒教的。这
点和道教,传入日本后经过相当大的改造,最终变成了不同于中国道教的日本神道教有点
类似。在欧洲,由于对圣经做出的不同解释,结果使天主教和耶稣教决裂,然后耶稣教建
立了一种全新的行为伦理道德,即韦伯所谓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同样,日本的儒教
刚开始与中国的儒教信奉同样的准则,但是由于对这些准则所做的不同研究和解释,其结
果是在日本产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的民族精神。
儒教把仁慈(仁)、正义(义)、礼仪(礼)、学识(智)、信义(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并
且相信仁是人类本质的美德。儒教相信人性从根本上来讲是善良的,特别是认为家族内部
亲戚之间的自然影响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根据孔子的说法,道德的实践既不在于人们履行
天命,也不受任何出类拔萃之辈的控制。当家庭内部成员间的慈爱被毫无敌意地扩展到家
庭之外,如扩展到非家庭成员和完全陌生的人的身上的时候,人性便达到了完美的地步,
社会秩序也就被恰如其分地保持住了,那些具有这种完美的人类之爱的人被称作仁慈的人
,或有道德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仁者。孔子认为,成为这样一种人应该是一切道德修养的
最终目标。同时,孝和悌也是儒家很重要的美德,此外,和谐(和)也是达到仁慈所必不
可少的。和谐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一致并在社会内部保持一致;不过, “和”这个
概念也包括这样一种和谐;提倡一个人盲目地追随他人,这基本上是有害的的。同样,勇
敢(勇)也被经常认为是达到仁慈的一个先决条件,不过,一个勇敢的人倒不必一定是个仁
慈的人;勇敢必须是为了正确的目的。
忠诚(忠)和伯义(信)是两个真诚方面的美德。忠诚指的是一种自我意识上的真诚,
即一个人没有虚伪和私心;信义则意味着总是讲真话。因此,信义是忠诚的外在表现。忠
诚是存在于自我关系中的一种美德,而信义则是存在于与他人之间关系中的一种美德。但
是,遵守一种从事非正义事情的诺言却是一个错误的行动,因此,忠诚本身并本能被认为
是完美的道德。忠诚只能够和正义或正当(义)连在一起来履行。同样,仁慈(仁)这个最
重要的美德也必须与正义揉和在一起,并由学识(智)来增强;一种简单的、自发的仁慈是
不够的。孔子是这样来描述一个真正的君子(成具有完美的德行的人)的: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泰,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
难,见得思义。”
(《论语第十六篇》)
然而,日本所理解和传播的儒教却不是这个样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1882年日本
天皇给日本军人所下的命令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命令是按照儒教的观点写成的,但决不是
给一个有限的社会集团(军队)的特殊道德法规。明治政府建立以后,传统的等级制
度即被废除,武士阶级失去了他们的特权,征兵制开始实行。结果,保卫国防的义务落到
了全体居民身上,所有的日本人都被认为是潜在的士兵(直到现在仍然是这样)天皇给
陆海军士兵的命令是在这样一种考虑的基础上写成的,它同时也是天皇给全体人民的必须
遵奉的国家命令。这个命令强调了儒教的五个美德(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
但是却唯独没有考虑到仁慈——这个中国儒教的核心美德。读者可能会说,在这个专门针
对军人或潜在的士兵所下的命今中,忽略仁慈的美德是很自然的。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个
命令和那些可以被看作是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或古代朝鲜的军人或武土精神的本质的东西
作一个比较的话,日本儒教的某些特征就会显得分外清楚了。在国民党的军队中,军人精
神的必要素质是学识、倍义、仁慈、勇敢和严格,而在古代朝鲜的新罗朝代,根据“花郎
道”(相当于日本的武士道)为士兵规定的品质是忠诚、孝顺、信义、仁慈和勇敢。只有信
义和勇敢才是所有这三个国家的共同美德;仁慈是中国和朝鲜两国的共同美德,而日本则
根本就没有提到它。忠诚是日本和朝鲜两国的共同美德,可是却没有出现在中国所开列的
美德清单中。
忽略仁慈而强调忠诚,只能被看作是日本的儒教所独具的特征。正如前面所提到的,
仁慈在中国被认为是儒教的核心美德;而在日本,即使是在604年圣德太子发布的十七条
宪法(它是在儒教的严重影响下写成的)中,也没有把主要的重点放在这上面。但如果说
仁慈的美德在整个日本儒教历史中一直被完全忽略,那也是不真实的。然而对仁慈的相对
忽略绝非仅自明治时代始,它可以追溯到相当远的时期以前。在日本,是忠诚而不是仁慈
被看作是最重要的美德,当日本接近近代时期的时候,这一点就越发变成了事实。
此外,忠诚(忠)的意义在中国和日本也不相同。如前所述,在中国,忠诚意味者对自
我良心的真诚。而在日本,虽然它也在同样的意义上被使用,但是它的准确的意义基本上
是一种旨在完全献身于自已领主的真诚,这种献身可以达到为自己的领主而辆牲生命的程
度。结果,孔子所说的“臣事君以忠”在中国被解释为“臣子必须以一种不违反自己良心
的真诚去侍奉君主”,而日本则把此话解释为“家臣必须为自己的君主奉献出全部生命”
。这样,在日本,忠诚、孝顺和对年长者的义务一起塑造了日本道德价值的三位一体。
读者一定也会明白,很多时候,为自己的君主尽心效力的忠诚与对自己的良心真诚
的那种忠诚是相互冲突的。不过在日本这种矛盾并不严重。在1945年以前,类似出于良心
的和平主义运动的方式在日本基本是不允许的(1945年以来,日本宪法在名义(!)上排
除了战斗部队的存在),因此,在日本早期,君的命主令被认为比个人的良心重要得多。迄
今为止在整个日本历史上,个人主义从未昌盛过。结果,实际上也从没有人强烈地、认真
地提倡过自由主义。日本人一直被要求服从统治者、侍奉父母、尊重兄长、在社会中按
照多数派的意见行事,没有留下什么余地来解决良心的问题。当天皇的命令和孝(孝顺)
与和(和谐)相冲突时,日本人是会战胜良心抛弃孝顺而选择忠诚的。
两种不同的忠诚也使一直高呼忠君报国的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该朝换代频繁的民族,而倭人虽换了几次幕府几千年来却只有一个天皇。
两种不同的道德价值,也许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对于处于竞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敌
对状态下的中日两国来说,其影响是重要而又深远的。甚至对于一方来说是致命的。
这两种不同的道德价值观,也使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
中国的儒教,无论怎么说看起来更像一种人道主义,而日本的儒教却是彻头彻尾的民
族主义,这和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关系,中国处于东亚大陆,近代以前总有一种
中央王国的观念,而日本则产生一种自卑情绪,总感到处于一个世界帝国的强大压力下,
结果也许它变得过于谨慎和防范,它认为要在东亚生存就必须节俭和勇敢,自卑感也最终
导致了日本的闭关锁国,而这和中国的闭关锁国的起因却恰恰相反,中国的官僚机构是由
那些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和擅长诗文的文人组成的,他们呆头呆脑地反对西方的科学和文化
的渗入。由此造成了中国的闭关锁国。
但当西方的军舰同时叩响两国的大门时,两个同为孔子传人的国家却做出了不同的反
应,中国的文人统治者和普通民众反感西方的侵略,排斥西方,所谓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
也只是“得其貌,失其真,慕其名,忘其实”。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曾痛责洋务派的改革
不过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而在日本,当闭关锁国变得不可能时,出现
了民族主义浪潮,武士官僚对西方科学和武器很感兴趣,甚至是热情渴望。在西方,资本
主义的动力在于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但在日本,为了消除与西方存在的武器和科学技术的
差距,开始了一场急行军,在这场急行军中,要求每个人不仅要牺牲自己的日常生活,如
果有必要的话,还要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忠——伦理道德上的支柱。
正是明治维新的成功和甲午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日本人的心态。让日本这个原来
自卑的民族内心极度膨胀,在他们眼里,中国人已经成了所谓的劣等民族,而满清及后来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表现更让日本人坚定了这个信念,直到现在。但让日本人认定中
国是劣等民族的却是相当一部分中国国民的表现。(例如汉奸,军队轻易溃败,国民凝聚
力差,喜欢内耗,国民麻木等)于是在日本人眼中,一个劣等民族盘踞在大陆上,而它们
所谓的优秀民族却只能在几个岛上努力生存,这是他们不能忍受的。其实日本从神武天皇
时期就有了想冲出日本列岛,占领东亚大陆的企图,而明治维新后这种愿望更加迫切而已
,或者说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一直到现在,日本人的这个企图也从没有消失过,只不过
暂时掩饰起来而已)。
于是便有了近代史上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中日战争,这些战争的发起人只有一个目
的:完全占领中国。方式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之后的历史,读者们应该都是很清楚的,这儿就不叙述了。最终虽然是我们赶走了日
本人,但大部分是凭借国际势力。我们赢得并不是那么洒脱,日本人也输得并不服气。
而现在,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是独自面对日本。在可预测的将来,如果我们和日本有
一战,那么很有可能是我们独自面对日本,甚至是独自面对日本,美国和台湾的同盟。
凭心而论,面对后者,我们能打得赢吗?
这时有的读者也许会说再怎么样我们也有核武器,大不了大家一块玩完。有可能核保
护伞会发生作用,但笔者认为,一种武器究竟是不可能永远保护一个民族的。核武器固然
具有极大的威慑性,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终究是会被人类找到破解的方法的。
等到那一天,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再想对付日本人的方法时已经晚了。
这时,有的读者会问,你说了这么多,都是以中日必然一战为前提的,但中日友好岂
不是万事大吉了。可这些读者有没有想过,对于一个一直把你当作劣等民族看的民族,他
会施舍给你所谓的和平吗?
这些读者最大的错误是用中国人的价值观去分析日本人。就好像真正的中国人觉得南
京大屠杀不可原谅而大多数日本人觉得此乃小题大做一样,日本人是不会和他们心目中的劣等民族妥协的,现在的经济联系只是日本要取得强大而必须做的事情。请这些读者想想当集中营中的犹太人向纳粹乞求生存时纳粹给过他们吗?给他们的只有子弹和毒气室。
有人甚至会说,为了和平,中国人等日本打来时全部投降不就行了吗?你觉得那些极度自大却又极度自卑的日本人会允许一大堆中国人和一小撮日本人共存吗?到时候
日本人最有可能做的也许就是致力于将中华民族变成一个少数民族。
看看现在的日本社会,朝鲜人和华人的地位是什么样子就知道日本人对待异族的方式
了,所以拿中华民族所谓的用宽广的胸襟和深厚的文化去同化异族的经验去对付日本民族
的算盘最好打也不要打。
记住,日本人的道德字典里根本没有仁慈两个字。
说了这么多,大家估计也能看得出来我要表达的意思了,是的,那就是我们和日本没
有任何妥协的余地,不是我们不热爱和平,而是别人根本不会给你。就算现在给你了也是
为了换得时间发展,最终还是要灭掉你。
所以,我们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这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华尔兹,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当音乐停止,竞争终结时,一个民族的命运已经决定了。
-
1901年出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是这么说的:“所有称霸世界的伟大民族都是好战
的民族,而当某一民族失去其好战性格时,它也就失去了与其他优秀民族处于平等地位的
自豪权利。世界上没有比战争胜利更伟大的了。”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7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