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23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lame (fire-light), 信区: MSE23       
标  题: 很久以前写的一篇总结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Oct 15 19:46:08 2005), 站内

香港行
                                   
印象与感触

两周的香港之旅虽然短暂,但是如此高密度的接触香港社会的各个方面,还是强烈的感受
到存在着文化的差异。钱先生说,当由一个文化进入另一个相对更文明的文化的时候,会
首先经历一个蜜月期,而且这一次我们接触的又几乎都是香港的上层社会,所以我看到的
几乎都是香港好的方面,因此我没有权力比较大陆与香港的优劣。尽管如此,香港在许多
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良好的社会风气应该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上。由于对人的尊重,才会有各种合乎人性的规则
。香港社会在这方面做得是很不错的。对人的尊重首先是对人的自由的尊重,包括人身的
自由,言论的自由,信仰的自由,意愿的自由。在维多利亚港,在红墈火车站,我都看到
了"法轮功"的宣传。
香港人尊重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至于是对是错,人们心中自有它自己的评价标准
。据我所见,香港人对他们并不给予太多的关注,可见如果是没有道理的东西,人们还是
可以明辨是非的。又比如香港的媒体和大众可以对香港特首进行百般评议,这在内地还做
不到。对人的尊重还体
在重视社会公德和公共关怀上。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你的任何活动都可能影响到别
人,所以重视社会公德是对他人的尊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都会被罚很多钱,这表明
了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许拍照的地方不要拍照,要排队的地方就排队,一个良好的社会氛
围可以影响很多人。法
律是对人的尊重的集中体现,任何对他人的权利的侵害,都最终会受到惩罚,而香港法律
的陪审员制度,也真正体现了整个社会对人权的尊重--由社会的代表来决定你的行为有没
有侵害别人的权利。每个社会都有它的弱势群体--残疾者,年老者,贫困者。而我认为衡
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不应该只是看它的物质生产是不是丰富,而是要看这个社会是不是和谐,这个社会中的
每一个个体是否都能享受到他作为一个成员的意义。或许是因为香港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
导的城市,他们不必要去专注于工农业生产,而有更多的精力去完善社会的各个方面。又
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生活
水平比较高,因此他们更有能力去关怀弱势群体,总之他们在这一方面还是做得很不错的
。每个公共场所都有残疾人通道,每部电梯都有刻有盲文的按钮以及三种语言的提示。针
对贫困者的住房困难,政府专门有公屋政策,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解决住房问题。这些都
体现对人的生存和生活
的权利的尊重。"健康城市将军澳"项目应该说是和谐社会的试验田:优化配置社区内的资
源,各尽所能,和睦共处,健康而有活力。虽然说这种尝试是否能成功还不好说,但是却
是一种对人类追求美好和谐的生活的愿望进行实施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香港给我的第二个印象就是秩序和效率,由于有秩序从而有效率,由于有效率更显得有秩
序。这种秩序与效率体现在规则上,体现在生活中。习惯了北京人懒洋洋的步伐,感觉到
香港人的生活节奏明显比我们快很多,每一次我们出去,我们都会远远的落在领路人的后
边。虽然很难说维持这
么高节奏的生活是不是好,但是这至少表明了香港人更努力工作。这种快节奏是由秩序来
保证的:路上的交通井然有序,办事程序有条不紊。香港的路一般很窄,而车很多,但是
他们通过建立立交桥,隧道等等,使所有道路几乎都是单行线,而且很少人行横道,而人
们也很遵从交通规则,
所以交通还是比较顺畅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外出归来,虽然时间很紧,但是出租车司机
还是在每一个stop的告示牌前停下,再慢慢走,不管有没有人通过。正是这种意识,保证
交通的良好状况。香港的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也是挺高的,因为他们有良好的程序,健全的
规则,同时他们又是透
明的。他们的职员将自己的职责定义为服务,因此不会有官本位的思想。另外香港的廉政
公署和法院是维持这种秩序的保证。可以说秩序是香港社会生活的基础。规则与风气互相
补充,互为支撑。香港人将精神融入到规则中,所以可能会给人一种他们遵从规则要多于
遵从精神的感觉。
这次香港之行对自己冲击最大的就是头一次如此高密度的,近距离的接触基督教。基督教
对香港的影响仿佛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次活动的主办方和接待单位的人
员也都是教会的人。面对不同的信仰,我感到有点不知所措。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个
相信科学的人,他们宣
扬的主啊,上帝之类是我无法接受的。但是他们对社会,对人真诚的关怀又深深打动了我
的心。当时我真的很矛盾,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没有必要惊慌,这两者也不是完全抵
触的。我们信仰的共产主义与他们的基督教处理的是不同的事情。共产主义是要改造世界
,让其向着更好的方向
发展,它的动力来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基督教改造世界更强调的是个人行为,他
们把帮助人作为对自己灵魂的救赎,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利己主义罢了。当然这两者也有其
相通之处,至少在目标上有着许多共同的追求。行动上也有可以合作的地方。两者都追求
一个更好,更和谐的社
会,也都愿意从实际的生活中去改造。尽管受到如此大的冲击,我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
仰。教会之所以显得那么好,那是因为教会是一个很松散的团体,成员之间没有太多利益
冲突,作为一个非利益集团,教会当然可以按照他们的所想去做。他们的行为最多只不过
是个人的愿望,而这种
方式使事情的进展充满不可预测性。而我们党要实现的事业,不可能仅仅通过个人的行动
可以完成的,需要集合很多人的力量,有计划的向目标前进。

                       思考与提升
看到的东西只是一种感官上的经历,而接触到的这许多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事,才是给内
心一种充实。过惯了平静的生活,缺少外来的刺激,慢慢的就会消沉,就会碌碌。而在这
个时候,可以接收到一些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的人讲述他们平凡或者不平凡的人生,分享他
们在社会中打拼的经验
和感悟,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在香港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思考自己的人生的意义。
从小到大,我的人生目标在不断地变换,由于家贫,所以一开始的目标是赚很多很多的钱
,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接触了科学知识后,又想着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后来读了
毛泽东的传记之后,又幻想着成为一个像他那样的领导人,后来接触了一些社会,看到了
一些社会中的无奈,想
过随便找个工作,碌碌一生算了。人生路上一面走,一面修改,又不断地否定自己,直至
到最后有点迷失。这次活动安排在推研的前面,使我更加的思考自己的将来。现在我明白
了,其实不一定要有很明确的人生目标,关键是自己的生活态度。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
度,不断的进步,不断
地提高自己,主动追求,发挥自己的能力,机遇会不期而遇,成功会悄然而至。最终是成
为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还是其它都不重要,关键是你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你
回报了这个养育自己的社会。以往的我将自己的眼光过多的拘束于一个狭窄的圈子里,这
样就会令自己的心灵囿
于世俗,容易产生倦意。所以在低头走路的时候,要不时地抬头看看远方,在继续前行。
在所有作报告的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司徒先生,或许是他的经历激起了我的强烈共
鸣。由于家贫,所以我能充分体验司徒先生那样的生活,当然我比司徒先生幸运得多。一
直以来,贫困都是促使我不停努力的动力之一。而司徒先生那种永远向前的精神,从不向
逆境屈服的意志,令我
深深感动。"有困难,但一定有路。""有方向,但是没有方案",这些话语都表现一位创业
者勇往直前的勇气,这也是一个人积极地生活的态度。
还有很多报告人的话语都给了我很大的收获,这些工作上的经验会给我的工作和与人相处
带来帮助。我们迟早都会走出社会的,很快我们就要面对工作,在这之前如果能够在心理
上做好准备,那将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例如司徒先生说从工作开始,就要把过去的一切
忘掉,把心态放低。对
于我们清华的人来说,可能在表面可以做到谦虚,但是骨子里会有一股傲气,习惯性地把
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提前敲一下警钟,有助于防止将来出现这种情况。他们还谈得比较
多的品质是诚信,感恩和为他人着想。诚信是一个人立世的根本;感恩使人可以顺利的处
理顺境,逆境;为他人
着想使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根本准则。
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灵实协会与世界宣明会提醒我们,我们不能只顾
着关注自己,世界上有很多人要我们去关怀,不一定要等到有很多钱,有很多人,有很大
能力才能去关心别人,从现在就开始,从生活开始,尽自己的努力,带领更多人去努力。
最后我想以我在总结会上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
秉着良心与善念做人,对自己和社会负责。

--
浮生若梦,何妨就当它是梦,尽兴的梦它一场?
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的观它千变?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59.66.173.13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