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41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iowa (算了,我硬挺着吧), 信区: MSE41
标 题: 关于经济全球化那个题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Jun 3 23:38:11 2006),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SE43 讨论区 】
发信人: GiGi (today), 信区: MSE43
标 题: 关于经济全球化那个题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Jun 3 23:27:44 2006), 转信
这是老师的参考资料
全面、客观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是把握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关键所在
经济全球化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因此,它既包含生产力因素,又包含生产关系因素。但生产力是第一性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们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存在不同的看法。“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的陷阱”之类的说法,虽然强调了生产关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平等地位这一事实,但却忽略了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一面,否定了生产力的第一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又有弊,但从总体上看,利大于弊。虽然在发达国家仍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获利较少。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将自身置于经济全球化之外,则根本无法分享它的利益,会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不论主观上愿意或不愿意,发展中国家只有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意义上,经济全球化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这种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经济强制,恰恰反映了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遭受金融危机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利较大,但也面临更大的风险
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
1.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是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由于这些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它们在充分享受经济全球化好处的同时,也面临较大的风险。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即是突出的一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些国家的经济调整能力较强。目前,大多数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已步入经济复苏的轨道,一些国家的经济已恢复了快速增长。
2.低收入或中下收入国家中发展比较快的国家,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已有较强的工业基础,正大力实行改革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国属于这一类国家。目前中国正在积极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发表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报告》分析,中国入世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1)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国加入WTO,主动适应国际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将加快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2)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综合国力。到2005年。中国的GDP和社会福利收入将分别提高1955亿元和1595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1.5%和1.2%,如此巨大的收益主要源于新配置资源所导致的效率提高。如果进一步考虑到中国入世后由于贸易自由化所导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的效率收益将更大,年均GDP增长率将比不加入WTO的假设情景提高0.5个到1.0个百分点。(3)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拉动内需。从长期看,中国入世后将会大大改变投资环境,法律的透明度和国民待遇的实现将会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据预测,2005年将能获得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整个90年代的10年中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中国入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1)宏观调控难度增大。加入WTO后,中国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增加,固定资本投资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依赖也会增加,尤其是按承诺的期限,若干年后,银行、证券、外汇等市场的全面开放,国际商品市场、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将增大。(2)就业压力增大。加入WTO,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较大调整,由此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可能是中国加入WTO最主要的调整成本。(3)收入分配不均。2005年,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会增加4.6%,但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将会比基准情景下降2.1%左右。从总体上看,中国入世既有利,又有弊,但利大于弊。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3.在低收入和中下收入国家中,除中国等发展较快的国家之外,不少国家也已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
4.最不发达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最差,有的国家仍处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之外,它们同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总之,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抓住当前机遇,积极参与,并使自已尽量从中获利的国家为前两类国家和部分第三类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有可能进一步“边缘化”,但无论以人口还是经济规模而言,这些国家在整个发展中国家都不占据主导地位。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受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与亚洲国家经济的内在因素密切相关
我们不应忽视发展中国家国内因素的影响。由于经济发展失衡、国内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多利益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对遭受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而言,这些国家一般都具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结构性缺陷。其一,金融体系脆弱。主要表现在经济过度“银行化”,即银行部门资产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显得特别庞大,银行信贷不顾信用风险盲目扩张,不良资产比例较高,银行法规不全,审慎监管不力等;其二,宏观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地产股市价格出现泡沫,短期外债大大超过外汇储备以及经常帐户赤字过大等。显然,这些缺陷使得亚洲国家的经济在全球性的市场投机面前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展中国家应实行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在经济全球化中趋利弊害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无法回避。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参与经济全球化,而是如何最大程度地获取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损失。为此,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1.坚持对外开放,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孤立于全球化进程之外。同时,掌握好对外开放的进程,既要遵循国际规则,又要有适合本国国情的保护措施。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开放模式不应一样。2.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振衣千仞岗 濯足万里流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59.66.17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4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