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81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enlioy (总该有新的追求吧 :)), 信区: MSE81
标 题: 时光倒流九十年 ————— titi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2月17日16:41:0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时光倒流九十年
在过几日便是清华九十岁的生日了。这九十年里清华经历了许多,也改变了许多。倘若
述说清华校史的话,许多人都可以滔滔的讲上一天。我们回望清华的历史长卷,见到的
是那些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大师、英才,是那种串起古今清华,战火也焚烧不尽
的清华精神。有了清华的"脊梁"于"骨架",添些"血肉"似乎就丰满了。让我们将时光倒
流,体味一下九十年前清华的生活。(资料来自梁实秋《清华八年》)
景物
九十年前
"清华园在北京西郊的海淀的西北。出西直门走上一条漫长的马路,沿途有几处步兵统领
衙门的"堆子",清道夫一铲一铲的在道上洒黄土,一勺一勺的在道上泼清水,路的两旁
是铺石的路专给套马的大敞车走的。最不能忘的是路边的官柳,是真正的垂杨柳,好几
丈高的桠杈古木,在春天一片鹅黄,真是柳眼挑金,更动人的时节是在秋后,柳丝飘拂
到人的脸上,一阵阵的蝉噪,夕阳古道,情景幽绝。"
今天
清华园仍在海淀的西北(听说在昌平也有块校园)。在西直门可以见到375汽车的终始站
,排上5分钟队便可以搭上一辆车,在清华园站下车就是了;或是索性打上一辆的士,开
到校园里也是可以的。北四环路进行了近二年的修整,道路已经拓的不能再宽了,官柳
是不见了,更难听得到蝉声,车辆的马达声倒可以听个饱。"夕阳古道"是难得再赏了,
不过夜晚站在立交上看车流也是满有滋味的。
九十年前
海淀是一个小乡镇,过仁和酒店微闻酒香,再过去不远有一个小石桥,左转趋颐和园,
右转经园明园遗址,再过去就是清华园了。清华原是清室某亲贵的花园,大门上"清华园
"三字是大学士那桐题的,门并不大,有两扇铁栅,门内左边有一棵状如华盖的老松,斜
倚有态,门前小桥流水,桥头上经常系着几匹小毛驴。
今天
海淀是北京的科教区,中关村更有"中国硅谷"之称。"小石桥"似乎只留下个名字,已经
见不到模样了。那桐题字的那扇门不知是不是如今的二校门,小桥流水仍在,只不过几
辆轿车占了小毛驴的位子。
生活
九十年前
我是比较幸运的,每逢星期日我缴上一封家长的信便可获准出校返家,骑驴抄小径,经
过大钟寺,到西直门,或是坐一小时的人力车遵大道进城。在家里吃一顿午饭,不大功
夫夕阳西下又该回学校去了。回家的手续是在星期六晚上办妥的,另一个写着姓名的黑
木牌,第二天交到看守大门的一位张姓老头儿的手里,才的出门。平常是不准越大门一
步的。
今天
相比之下我们都是幸运的。学校的大门24小时都是敞开的,门口的保安也没有"张老头"
的权力,我们的出入校园是无阻的,就是家在外地的同学,想家了也可以随时跑回去,
只是别误了课便成。不过现在同学想家的倒少了,很多同学都是到了寒暑假也在学校的
。
九十年前
新生的管理是很严格的。每天早晨7点打起床钟,赴盥洗室,每人的手巾脸盆都写上号码
,脏了要罚。7点20分吃早饭,4碟咸菜如萝卜干八宝菜之类,每人3个馒头,稀饭不限。
饭桌上,也有个人的学号,缺席就要记上出发。
今天
新生的管理相对老生还是略显严格的,不过这几年似乎其中的差异在减少。记得我们大
一时是要出早操的,每天早上不到七点钟起床,然后体委领着大家按指定路线跑一圈,
最严格时还有人登记。后来听说有些人向学校反映早操弊大于利,慢慢的这规定便撤销
了。如今新生们也可以一觉睡到7:30了,养精蓄锐嘛。
九十年前
看小说也在禁止之列,小说是所谓"闲书",据说是未成年人消遣之用,不是诲淫就是诲
盗,年轻人血气未定,看了要出乱子的。
今天
清华走了很长一段没有人文学院的"大学"路,顾秉林校长对美国大学考察回来之后强调
清华学生要提高人文素养。网线一扯进宿舍,我们便不出户既见着了整个世界,年轻人
血气依然很胜,但好像没出什么乱子。那些龌龊的东西,仍旧是不许贴的。
九十年前
严格的生活管理只限于中等科,我们时候想想像陈莜田先生所执行的那一套管理方法,
究竟是利多弊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本来应该在有效的时候就要认识。许多自然主
义的教育信仰者,以为儿童的个性应该任其自由发展,否则受了摧残以后,便不得伸展
自如。至少我个人觉得我的个性没有受到压抑以至于以后不能充分发展。我不来不相信
"树大自直"。等我们升到高等科,一切管理松弛多了,尤其是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学
生的气焰万丈,谁还能管学生?
今天
清华如今在生活上的管制越来越少,到不是从什么"压抑个性"角度,而是从一种效益最
大化的角度考虑。便如早上出操这一条,不只学校从前定这条规矩是怎样打算的,如果
是为了锻炼身体,那么大可不必,因为清华学生在白天都进行更有效的身体锻炼;同时
早操也搅了一部分喜欢晨读的同学的自修。
学习
九十年前
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所以课程的安排与众不同,上午的科如英文、作文、公民(美国
的公民)、数学、地理、历史(西洋史)、生物、物力、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
学……都一律用英语讲授,一律用美国出版的教科书;下午的课如国文、历史、地理、
修身、哲学史、伦理学、修辞、中国文学史……都一律用国语,用中国的教科书。这样
划分的目的,显然的要加强英语教学,使学生多的听说英语的机会。上午的教师一部分
是美国人,一部分是能说英语的中国人。
清华特别注重英文一刻,由于分配的重点特多,在加上午其他各课可以用英语讲授,所
以平均成绩可能较一般的学校略胜。
今天
有人说过了九十年,如今清华又变回了留美预备学校,本科读完出国走了一些人,研究
生读完又走了一些人,还有在外面工作一两年出国的。加起来总共一半以上的清华学子
要出国深造。梁实秋先生班上90多人,出国60多人,看来我们已经接近他们那时的比例
了。
英语在清华学生心中仍是极被重视的,准备G考和托福会占去我们近一年的时间。对于英
文学习和出国,清华转了几十年的圈圈,似乎又转回来了。
九十年前
上午的所有课程有一特色,即是每次上课之前学生必须作充分准备,先生指定阅览的资
料必须事先读过,否则上课即无从听讲或应付。
清华午后的课情形简直是荒唐!先生点名,一个学生可以代替许多学生答到,或者答到
之后就开溜,留在课室者可以写信看小说甚至打瞌睡,而先生高居讲坛视若无睹。
今天
这好像便是我们自己的样子。哦,我们更甚一些,对于重要的必修课程,抢座位几乎挤
破头,而必修课则多的几乎涵盖所有领域,虽然自由支配时间相对少了点,但扎实的基
础和多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眼界更加开阔,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体育
九十年前
每早晨第二堂与第三堂之间有15分钟的柔软操,钟声一响大家涌到一个广场上,地上有
写着号码的木桩,各按号码就位立定,有舒美科先生或马约翰先生领导活动,有助教过
来点名。
那时清华的一般的学生比较活泼一些,少老气横秋的态度,也许是运动比较多一点的缘
故。
今天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仍是清华体育的最大口号,马约翰先生的精神代代相传,仍
被我们发扬和光大着。
政治
九十年前
自5月19日以后,北京学生开始在街道演讲。我随同大队进城,在前门外珠市口我们一小
队人从店铺里搬来几条木凳横排在街道上,人越聚越多,讲演的情绪越来越激昂,这是
有三两部汽车因不得通过而乱按喇叭,顿时激怒了群众,不只什么人一声喝打,七手八
脚的捣毁了一部汽车。我当时感觉到大家知识已故愤怒不知向谁发泄,恨政府无能,恨
官吏卖国,这股恨只能在街上如醉如狂的发泄了。
今天
参加过"五八"事件后示威游行的同学也许还记得,那时候也有辆汽车有着一样的命运--
大家将一辆停在美国史馆外的汽车砸的稀烂,后来一看车牌才知道砸错了车。学生依旧
血气方刚,依旧充满激情,但仍易失于冲动。"学生运动"这双刃剑国家是不敢轻易使用
的,一旦劈错了方向,自己也是会受到伤害的。作为学生,我们是在应该多学习多思考
。
清华从起点走到今天,其学习生活之传统就如这园中的建筑,--有同方部、科学馆那样
经历九十年不改变模样的;有入二校门那样毁了后又重新建起的;也有如古月堂那样变
了样的。--有像新图书馆、理科楼那种循着先前的风格建起的;有像经管楼、技科楼那
种只沾着现代气息长出的。步在清华的路上,你不会觉得这许多建筑中的哪一个显得突
兀与碍眼;同样,生活在清华,也不会感觉九十年里的种种传统之碰撞与对立。因为清
华的精神没有改变,清华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之风没有改变!
--
我滑移,我孪生,我是刃型位错。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