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81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enlioy (总该有新的追求吧 :)), 信区: MSE81
标 题: 再读鲁迅 ———————— picher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2月17日16:43:38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再读鲁迅
许久以来,我对鲁迅先生都抱有成见,以为他是个极左式的人物,对任何不同的论
点和看法都予以无情的痛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痛打落水狗"。中国近代凡有点名气
的文人,都和他论战过,结果自然是多被其痛斥,象胡适之、郁达夫这些著名的人物也
无可幸免。总之,我判定鲁迅是个极其激进的人。
现在,我想自己或许是误会了。随着自身思想的成长以及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
逐步了解,我渐渐的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我觉得他比同时代的人更深刻的
体察到中国现状的破败,预感到中国前进的巨大阻碍,因而,从内心深处来说,他是个
深刻的悲观主义者。但他所表现出来的韧性与倔强,决不输于同时代的任何人。就像在
《彷徨》这本小册子的扉页上所提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样,鲁迅先
生身体力行,树立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
因此,我想自己有必要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再思考。本着这个初衷,我又翻开了《
彷徨》,读起了早已熟悉的一篇篇小说。
无疑,以《祝福》为代表的问题小说将生活在传统而落后的封建帝国之下的国民的麻木
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刻画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
这些似乎是大家的共识,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仅仅就是这些么?难道鲁迅眼里就
只有制度的腐朽和阶级压迫的残酷么?不,作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他想的更多。与同
时代许多的理想主义者不同,在近代中国的变迁中,鲁迅不仅看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看到了中西思想的碰撞,更看到了经过漫漫千年而固化在中国人心底的文化传统--一个
民族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石。政权可以经过革命改变,思想可以通过启蒙传播,而文化心
理却没有一种直接、快速、有效的手段去改变。
或许是看到了这一点,鲁迅的小说多是问题小说,他仅仅是客观的叙述着一个个事
实,把问题摆在读者面前,而不去做答。在这一点上,鲁迅是"狡猾"的,他剥开一个个
疮疤,然后就"袖手旁观"。他也是"残酷"的,竟忍心看着那个受伤的或是自愈,或是自
亡。然而,正又正表明了他的坚强与果敢,因为看着自己所爱、所关怀的人们孤独的与
困难斗争,而必须克制自己的感情,对于以为思想家,尤其是中国的思想家,实在是一
件难事。
对于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保持冷静与缄默,着实是难能可贵的。他与以往的圣人
们不同。中国历代圣人都希望教化天下之人,以自己的观点为经,孔子就是他们最杰出
的代表。鲁迅却不是这样,他之所以不提出种种教条来倡导某种主义,不是因为缺乏思
想与主张,而是因为他认识到:具有成熟的心理文化的民族是不能进行教化的,他们的
改变只能依靠自省。这种认识是入木三分的。
也正因为他的深刻,鲁迅才是一个理性的悲观主义者。既然任何可以替代旧事物的
新事物都免不了有其自在的矛盾,那么就不可能有一个理想的社会去追求。或许他已认
识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靠矛盾来推动的,因而无论怎样"理想"的社会,都会有它的矛盾
吧。所以鲁迅的小说也只能是问题小说,而不是教化小说。
这样看来,写问题小说似乎是很简单:只要描述一件事情,而不要发表评论就行了
。其实远远不只这些。发现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这些都需要有敏感的
洞察力和对社会历史的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应当采取怎样的角度客观的暴露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进行客观的描述,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
这一点上,鲁迅常常把小说中的主人公置于"准"当事人的位置--他的视角既保持了旁观
者的"清",有能传神的刻画当局者的心理。这样的叙事笔调,既真实又生动。难怪当时
许多人都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就是自己,而又不全是自己。这正是鲁迅的高明之处。
鲁迅无疑是值得尊敬的,但他终将是一个悲剧。就像有人评价王小波一样:他太明白了
!鲁迅不仅太明白,而且太深刻了!从另一方面来讲,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以致同时
代的人和许多后来人都无法望其项背。因而他常常被误解,被断章取义。因此,"鲁迅"
将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长久的课题。
是非功过,留予世人评说吧!
--
我滑移,我孪生,我是刃型位错。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