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81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lytze (clytze), 信区: MSE81
标  题: Try to remember(3)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7月06日02:18:1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老馆是清华里我最喜欢的老房子。
    老馆外面爬了满墙的藤蔓植物,这些植物在老馆很久了吧,好
像即使是冬天,藤都枯了的时候,它们也保持弥漫在墙上的样子,到了
春天,老藤们就又绿了。也会长出新的藤。考G的时候租房子,也是租
在学校里一间很老的楼里,那个楼的外边也是跟老馆一样满墙的藤,藤
长得很快,夏天,因为窗户常常都开着不关,藤就很快缠上了窗户,所
以到了后来,那个窗就想关也关不上了。
    还很喜欢老馆西边自习室里深色的大桌子和椅子。其实这些东
西也都很老了,尤其是椅子,因为常常被大家拖来拖去,还有每天晚上
闭馆的时候,要被保安们踢来推去,所以后来很多椅子都坏了,摇摇晃
晃的。大一的时候,这个自习室的灯比较少,外面看上去有点昏暗,但
其实那些灯吊得很低,所以看书的时候还是很亮。后来好像是90年校庆
前,有大约半年时间,老馆因为装修没有开放,再后来有传闻说要把那
个大自习室改成会议室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恨恨的。还好没
有,而我真的把生活的重心都压在老馆,也是在这次装修以后了。装修
以后最明显的变化是,灯换掉了,现在的灯比原来多了很多,但是都嵌
在屋顶上。老馆的屋顶很高,我总是想起“穹”这个词,就因为屋顶高
吗?呵呵,不知道,就连“穹”确切指什么我也不知道。换过灯以后老
馆从外面看上去就很亮。老馆的灯就是在白天也开着,虽然不开也可
以。所以其实很浪费电,真是不好意思。
    如果要在老馆自习,就必须每天早起去占座,要每天起床那么
早好像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还在低年级的时候怎么都起不来,后来
习惯早起了,这个转折发生在修复变函数那学期。因为传言杨小京老师
逮人很狠,考试前只好拼命学,然后就跟Sukura打赌,赌我能坚持一个
礼拜早起去老馆占座,赌注是一个冰激淋:)可惜后来我赌输了,因为坚
持到第七天的时候,晚起了半小时。
    那以后,就一直只在老馆自习或者不自习,也开始准备GT了。
    习惯去老馆以后,就习惯了坐在一个固定的位子上,所以为了
每天都能有位子而且是那个固定的位子,就每次都赶在开馆前到,不然
就干脆不去了。好像坚持去老馆自习的人有很多都有自己习惯的位子吧。
    老馆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首先它很大,一直没有数过那里究
竟有多少桌子,现在想想,如果每张桌子按10个人算,估计应该有500
个位子左右吧。另外一个不同于教室的特点,就是在这里,大家是围着
一张大桌子坐,印象中好像只有上幼儿园的时候才有过这样的桌子吧。
这样的坐法就跟开会一样,所以长桌子远离过道那端的座位就被叫做主
席座。一直都习惯坐在北边那排桌子中间一张的主席座左边的位子,可
我总是习惯连主席座也给占了,可能是觉得那样子比较宽敞吧。真是不
好意思,这么长时间都一直浪费着一个位子。
    大多数常常去老馆自习的人都是有一群人在一起的,可能是因
为散兵游勇很难坚持常常去或者很难保持散兵游勇的状态吧,比如可能
慢慢加入了某一群,或者慢慢会拉起新的一群。这样的群还会扩张,如
果在一段时间内老去自习,认识的人就会奇怪的越来越多,有时候都不
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变成认识了。尤其是考GT的时候,这种现象就更明
显。一起自习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轮流占座,甚至如果群比较大,还可能
意外的蹭到位子什么的。想起来,都是很快乐的事情。
    老馆出名的理由之一,就是它的位子很难占到,大一的时候,
如果非考期,就肯定可以随时找到位子,那时候好像三教也一样,可以
把那段时间叫做黄金时代吧。这么叫,是因为怀旧吗?不知道。
    大多数的时候,要提早去门口等着开门,等到门开了,就像里
面有宝藏一样,所有人都拼命挤,想早点进去。有过两次提早去还没有
位子的经历,那种感觉真是很委屈。所以也能体会大家那么做的心情。
紧张的时候,比如考期,或者GRE还在笔考时候的4月,10月,挤得格外
厉害,就会发生有人鞋掉了,甚至偶尔还有人摔倒这样的情况。最佩服
那些看到有人摔倒就去扶的同学,因为那是冒着占不到位子以及自己也
被人流压倒的危险,但我从来都没有扶过摔倒的同学//blush. 这种景
象好像很多得到了很多人的偏爱,因为常常能看到有人扛了摄像机或者
相机大清早去拍大家挤成一团的场景。大三第二学期很奇怪,座位空前
紧张,并且一直持续到整个暑假,一个疯狂的时期。那段时间几乎每天
都会有人摔倒。那时虽然还是每天去老馆,但每天都很恐惧,害怕自己
要变成下一个摔倒的人,觉得万一摔倒了肯定会被踩死。那段时间就不
喜欢老馆了。
    后来终于人生完整了,因为我果然也摔倒了一次。就是在那段
时间发生的事。有一天感冒了,自己以为没有关系,就还是去占座了。
去的特别早,跟大门之间只有一个人。但站在那里的时候就觉得头晕,
脚下也轻飘飘的,这时候开始觉得很恐惧。然后,大门打开。人群开始
动的时候我就跌倒了。后来不知道被谁拉起来,而且还幸运的找到了位
子。但那以后有一段时间,不再去老馆自习了。
    我觉得,好像占到了位子,就有了一种安全感,因为能确定自
己有地方可以去。虽然也想过如果任何人都不占座,可能就可以像黄金
时代一样什么时候都找得到位子,但对我这种有了位子还不满足,还要
那个位子处于确定的地点的人而言,好像只有两条路,或者去占座,或
者不上自习。
    那个暑假开始,老馆的传统开始变了。首先,进馆之前不能像
以前那样挤了,大清早保安们就过来指挥大家排成一条双排的长队。现
在脑子里还有一个画面,是一个天还很黑的清晨——所以应该是发生在
冬天——一条黑色的队一直从明亮的老馆门口延伸到台阶下,直到校河
那里还有影影绰绰的人影,再远,就看不清了。这时候进馆的时候都要
求查证件了,可能是因为假期外校的同学太多的缘故。这件事情好像还
在水木特快版上讨论得很热烈过,因为有一位外校的同学愤怒的表示这
种查证的行为损害了清华的形象。不过那个暑假真的很恐怖,尤其觉得
委屈的是,整整一个学期早起,好不容易到了暑假竟然也不能放松。此
外,老馆还开始整顿占座的风气,每天不定时的,一些教职工就去自习
室给每一个放了书但没有人的座位放一张单子,单子上劝大家不要占
座,同时也记录这样的位子的位置,半小时之后,如果这个位子还是没
有人,那这个位子上的书就要被收走,位子留给别人使用。这样做真的
很辛苦,但似乎很有效,那段时间老馆的上座率很高。我那段时间正在
考T, 我只好尽可能总是待在老馆,守着位子,呵呵,真是很刻苦啊。
    一直希望这些做法能坚持下去,如果以后所有人都可以不占座
了那老馆真是太伟大了。
    很多个重要的日子,都是在老馆度过的,比如去年十强赛中国
队出线的那个晚上,老馆人很少,突然从某个地方发出一个声音,“中
国队出线了!”,于是大家开始鼓掌。闭馆的时候,正好一支游行的队
伍走过从西操那边走过来,喊着口号,于是也兴奋地跟着队伍一起喊,
其实那时候我还不看球呢。
    已经很久不去老馆自习了,可是每次路过朝南那一排窗户,尤
其是晚上,看到拱形的窗户发出浅浅的金色的光,都忍不住要想念老馆
一下。一直想再去老馆自习一次,重温一下以前的生活,却一直不太敢
去,潜意识里非常害怕自己已经成了老馆的陌生人,是啊,那里应该已
经换了一批新的面孔吧。
    这学期后来终于又去了一次。早上提前15分钟,6:45到了门
口,竟然没有人在排队?!心下怀疑,是不是推迟了开馆时间呢?10分
钟以后,又来了几个人,可大家也不排队,只是散布在大门附近的区
域。呵呵,也是,这么少人,当然不用排队了。于是就这样难得的慢慢
走进自习室,回到原来那个习惯的座位。
    一个空荡荡的老馆,sigh.
    大约一个小时以后,老馆才被慢慢填满,很难过,因为很多人
都是没见过的。还有,大一的时候大家总是说老馆自习的人都很老,而
那天我却觉得,怎么那么多都是小孩子呢?咳。还好,后来又慢慢地出
现了一些熟悉的,或者认识的同学,其实不去老馆也没有很久,是不是?
    不过保安换了新的。跑去问他现在老馆还收不收书了,他说,
“收书?哦,你昨天自习没有把书拿走啊?”我苦笑,跟他说不是,没
事,只是随便问问,就匆匆走开了。
    待久了,经常在老馆出没的人们变得很眼熟。虽然不知道他们
是谁,可还是认得出。记得有一种所谓“认识感”的说法,说是在同一
所大学里毕业的同学,可能上学的时候并不认识,但毕业很多年之后再
见面,就会觉得很熟悉,好像本来就认识一样。比如食堂就是一个滋生
认识感的地方。我想老馆也是吧。不过可能要等到很多年后,才能真的
体会到这种熟悉的感觉吧。
--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