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83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raveheart (志于学), 信区: MSE83
标  题: 天竺之魂——印度古国青铜雕像展
发信站: 听涛站 (2003年02月25日11:10:3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天竺之魂——印度古国青铜雕像展

在北温带灿烂的人类文明中,离我们最近的恐怕要数印度文明,对我们影响最多的恐怕
也是印度文明。从印度原引的佛教不但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的宗教,同时也以建
筑、绘画、雕塑、文学等方式影响我们的文明。如今世界人口的第一、第二大国也以各
种方式在重新进行着交流和冲撞。

艺术无疑是窥探一种文明内核的一个良好切入点,同时,艺术本身也以其超越国界的特
性带给人们美的感受。近日在世纪坛举办了主题为“天竺之魂”的印度古国青铜雕像展
,正好提供给我们一个感受另一种文明的好机会。

位于南亚次大陆中心的印度国名来自梵语Sindhu,我们历史典籍中先后称其为天竺、身
毒、贤豆,直到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将其正名为印度,从此固定了我们对这个地
理区域的称呼。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移至恒河流域,在这片
土地上先后兴起了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耆那教、佛教、伊斯兰教几大宗教,加之
民族众多,可谓异彩纷呈,在文化上也有文明间的撞击与融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


从世纪坛北门进入展厅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本次雕塑展中最为著名的舞王湿婆像
。湿婆是印度教三位大神(梵天、毗湿努、湿婆)之一,被奉为毁灭之神,同时也是舞
蹈之神。印度人的能歌善舞是举世闻名的了,在远古,舞蹈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宗教
行为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将法力强大的湿婆也冠以舞蹈之神,会跳108种舞蹈。同时,我
们也发现,印度的雕塑很强调对美好姿态的追求,而舞蹈无疑是这种姿态美的集中体现
。在这尊舞王湿婆雕塑中,湿婆张开四臂翩翩起舞,后面两臂平衡地分布在身体两侧,
前面两臂右伸,似乎要形成一个手印,更精妙而使整个雕塑充满动感的是抬起的左腿,
向右边伸去,仿佛仍然在动,还能继续这宇宙之舞。同时,由于前面的两臂和左腿都向
右方向,唯一承重的右脚自然有些左移,而且膝关节适度弯曲,形成对身体的缓冲,非
常符合人体的正常规律,没有半点生硬的感觉,整个造型也有点瑜伽的味道。看着这尊
雕塑,没有我们习惯的对称的庄严肃穆,而是体会到一种汩汩而出的动感和生命力,给
人的印象相当深刻。这座雕像几乎成为印度文化的象征,除了本身的美妙外,还有一个
重要的原因是法国雕塑家罗丹在1921年《亚洲艺术》上对其发表的评论“艺术中有节奏
的运动的最完美的体现”,还惊叹“以欢快的感情表达哀思”。

不过普遍转载照片的是11世纪蒂鲁瓦兰古拉姆出土的湿婆像,在世纪坛展出的是10世纪
的一尊作品,尽管动作是完全相同的,但所佩戴的饰物差别却很大,这尊显得朴素了许
多。不过都是朱罗时期的作品,风格应当还是一致的。

其余的分为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部分进行布展,大部分是印度教和佛教作品,耆那
教只有一尊小小的塑像。印度教部分比较多的是湿婆像,还有少数梵天(我好像只见到
一尊)、毗湿努、伽什尼、哈努曼的雕像,还有一些大神家人们的造型,在舞王湿婆的
旁边有唯一的一尊林珈的造型,是人面林珈,印度教中有着普遍的林珈崇拜,林珈本身
也是湿婆的一个化身,代表了强大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或许这也是热带人种所追求
的东西吧。

佛教本在印度已经湮灭,后来一部分印度教的贱民该奉佛教掀起了新佛教运动,但同原
始佛教有所不同,这次展出的佛教雕塑很多也是出土的文物,主要是一些佛陀像和菩萨
像,另有一座小型的宝塔,但看起来印度风格倒不是很明显。

雕塑中很多体现了著名的“三屈式”造型,所谓三屈式就是雕像头部稍倾,躯干向一侧
倾斜,而从腰开始,下肢又向另一侧稍倾保持平衡,样子很像现在模特在台上走猫步时
的动作,全身构成了一个S型,使得体态非常的优美。在人的视觉中,对曲线有一种天然
的向直线发展的张力,因此这种体态给人相当强的动感和弹性的感觉,体态的美妙尽在
其中。在印度的雕塑中也相当注重人本身的形体美,特别是女性雕塑大多宽肩,窄腰,
肥臀,乳房浑圆,大腿较粗,相当符合人体美的标准。可能跟印度炎热的气候有一定的
关系,雕像一是不著鞋袜,二是下身往往只穿薄裤,即便佛像亦是如此,薄裤如轻纱一
般贴在腿上,使腿部的线条玲珑毕现,曲线一览无遗。不过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些雕塑
头身比例失调,身子稍微短了一些,看起来有点呆板。不过这些特点确实很能反映印度
雕塑的特点。在展厅中还悬挂着不少印度建筑和雕塑的照片,也很精彩,不容错过。个
人感觉最能反映印度文化特征的应该是石雕,可惜比较难以运输,是个遗憾。

另外,这次参展的青铜雕塑很多太小了,拍照比较困难,不过最然我分特是有不少雕塑
是20世纪的作品,真是夸张,要拿这个换咱们的兵马俑去展出真是亏了。

--
生,非我所能;死,非我所愿;
但是我们可以把握生死之间的时间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