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83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raveheart (志于学·禾力争口云青), 信区: MSE83
标 题: 交通口胡同游
发信站: 听涛站 (2003年03月31日00:23:15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交 通 口 胡 同 游
胡同,跟四合院一起成为北京民居和古建筑的代名词。在名胜林立的北京,游完了故宫
长城颐和园北海之外,如果不到这些长长短短、称呼各异的胡同去看看,不到错落有致
、规划井然的四合院去转转,应该不算真正了解了这座古城的"古"。
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发展于明、清两朝,但这个词的起源至今仍存在着较大争议,
有人说源于蒙语Hottog的谐音,为水井之意,也又说是蒙语中火疃(音tuan)的谐音,
是小区之间作间隔用的通道,还有林林总总的说法,莫衷一是,倒不如撂之一旁,到胡
同去看看更有意思。
经过一些调查,选定了安定门南交通口地区作为游览的区域,并且有针对性的作了该地
区较为详细的胡同分布图,列出了要看的一些重点目标,按图索骥,免得淹没在胡同的
汪洋大海中。
从交通口西行在路南发现了寿比胡同的标牌,很不起眼的一条小巷,在车来车往,店铺
林立的鼓楼东大街简直太容易忽略它的存在了,不过就是从这条窄窄的胡同开始了我们
的探访。第一个见到的院落是寿比胡同35号院,按照后来的经历看,这个院子并不算好
,门也相当的普通,不过见到了真实的人们生活在这简单的随墙门后,两块简单的抱鼓
石,两枚简单的门簪,掉了漆的木门就足够给我们带来一小点激动了。经过一位老人的
允许,我们得以进到其中,里面的凌乱和拥挤超过了我的想象力。影影绰绰还可以分辨
出那些是正房的方位,但不大的天井内和正房、厢房、倒座边上肆无忌弹的加建了太多
的房间,再加上无处不在得杂物,光线被遮挡而带来的昏暗,让人更觉得难受,小小的
院子居住着好几户人家,厕所当然在院外的公共厕所,可以说生存条件比较差了,不要
说高楼大厦,就连一些其他城市为改造的平房也要比这强不少。这个院子的门开在院子
的西南方位,是不合古值的,后来跟老人家聊天了解到是因为住户太多出入不方便,在
此地开了这个门。
同这片房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面的菊儿胡同,本来一条胡同是有两片房屋共同夹成的
,但对面的菊儿胡同已经改建成漂亮的小区,因此这仅存的半面就显得更加不堪了。提
起菊儿胡同相比很多人会不陌生了。菊儿胡同的改造是我们学校为数不多的双院士吴良
镛的大作,名声非常的响,自然不可错过。菊儿胡同大多是三四层的小楼,几乎连成一
片,外部都是或深或浅的蓝色,雅而不俗,颜色可亲,大部分是四周房屋围成一个天井
,楼梯露在外面围以铁栏,各个天井院之间也用房屋连接,下面留出一层的
空间供通行。天井很宽敞,整个院子像一首平淡舒缓的音乐,没有高楼
大厦的那种激进和急躁。对比起来这里的居住环境确实非常的令人向往,不过天井里也
放置着一些东西,如果刚建成的时候看起来应该更是清亮简洁。
准确地说菊儿胡同是改造的半条胡同,在这片小区的东边是仍旧保持原状的另外半条菊
儿胡同,不过在一个长满了杂草的宅门发现了一幅门联,对于喜欢吊书袋的我就更显珍
贵,悄悄关上了人家的门,满心欢喜地照下了这个小门。门联的内容是"忠厚传家久,诗
书继世长",但门开的方向有问题,是东向开的,不过又这么正式,不知道怎么解释才好
。后来到了菊儿胡同79号,这个四合院的制式保持的比较完整,门开在东南角吉位,倒
座也很完整,没有被分割,本想进去一探究竟,不过被主人喝了出来,有点回头土脸,
哼,那就不给他们上我文章的机会了。
从菊儿胡同出来之后转进前鼓楼苑胡同,实际上胡同和胡同之间的距离很不远,如果不
注意就会错过了。接着又转入黑芝麻胡同,在黑芝麻胡同发现了第一家北京市文物保护
的四合院,黑芝麻胡同13号,不但大门整齐漂亮,而且对面还保留了一块长长的影壁,
除此之外,门口的两块上马石也很珍贵。一来普通人家没有这东西,二来上马石很大,
在狭窄的胡同中就更显得奢侈,因此存留很少,更对面的影壁一起衬托出过去主人家的
气派和风采。可能是被"骚扰"多了,门口已经贴上了谢绝参观的横条,不过跟主人委婉
说明了一下,并且证明了我们不是那些人力车拉来的(主人对胡同游的公司似乎有点不
满),终于得到允许进到院子看一看。进门后是一块小照壁,东边是长长的倒座,穿过
垂花门来到内院,有是个小院,再穿过一道垂花门进入正院,正房威严的端立的正北,
两旁陪有厢房,相互之间有游廊相连,天井中种了几株树,宽敞开阔,很有大家的气派
,西侧厢房门口有一位老者在读书,本来就是私宅,我们就不敢打扰了,退了出来,但
错过这个机会后,机会就没有看到后罩房的机会了。后来在僧王府北面进去看了一眼,
按方位来说应该是后罩房的位置,不过那种大规模的四合院有是一种气象了。这个院子
的最大好处就是没有乱建的建筑,完好的保留了最简单四合院的体制。不过该院进门的
照壁东边也是穿通的,进去看了一下就是跟普通的四合院那种乱建的房屋了,方位也不
符合传统习惯,应该是后打通的。黑芝麻胡同13号这座院子丝毫见不到前面那些院子的
拥挤和混乱,反而井然有序呈现出一种从容的气度,或许这就是四合院真正的风度,也
是北京城给人的真实感觉。
出黑芝麻胡同之后沿锣鼓巷转入雨儿胡同,这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胡同,同样也看到了
一幅门联,当我如法炮制关门照相之后一辆小轿车停在旁边,车上下来几个人,鱼贯而
入,有个小朋友还说了一句,今天门怎么关上了,尽管人家没说我什么,不过还是觉得
挺尴尬的……然后顺着改成市场的东不压桥胡同转入福祥胡同,出来之后正对着板厂胡
同,也是相当精彩,刚一进去就看到一块拴马桩,也是这次看到唯一的一块,稍微有点
倾斜地立在那里,上面通有凹进去的小孔,还是挺漂亮的。板厂胡同南面是僧王府,应
该是僧格林沁的府邸吧,不过也挂着谢绝参观的牌牌,进去稍微看了几眼,保存得好一
些,不过制式应该是大型四合院的结构,只能改日去开放的恭王府一探究竟了。板厂胡
同前面在施工,顺着原路退了回来,仍旧沿着锣鼓巷转入北兵马司胡同,出来后沿交通
口南大街北行转入秦老胡同,入口处发现一座被封住的旧门,两边的抱鼓石各有一半潜
在墙里,让人倍觉惋惜。不过秦老胡同有不少翻修的住宅,基本按照传统的制式,红门
灰瓦,鲜亮耀眼,估计古时候就是这样的一种气派吧。不过这里最有价值的是31号的宅
门,竟然保留了两边的侧墙,这种之气壮是作用的侧墙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不过着两
边的侧墙年久失修的样子,能保存下来应该也是万幸了。
接着穿前圆恩寺胡同,过交通口南大街进入大兴胡同,不久就到了文丞相胡同的北口,
不用问,这条胡同是以南宋丞相文天祥打人的官阶命名的,相传文天祥被解到北京后即
囚禁于此,并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不过据考证这是以讹传讹,不过还是体现
了人们对正气的敬仰之情。文丞相胡同是南北向的,应该没什么可看的东西,缅古怀今
的看了一眼就走了。
北行到香饵胡同,发现胡同北面一片现代小区井然有序,可是书中记载的四合院却再也
看不到了。同样的命运在降临到土儿胡同身上,这条再也看不到的胡同和里面老房子只
能跃然纸上了,还是来晚了。新建的小区很漂亮,房子设计不错,感觉加上尖顶的话很
有哥特式建筑的感觉了,而且配套的花园也是精心独具,这在满街都是丑陋建筑的北京
更给人非常好的印象。面对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现代化小区,相比起来胡同不但人居环
境同这里远不能比,而且从土地的利用的效率来讲,楼房也是远远优于平房的。现代的
古建保护已日益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特别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搬迁难度大,
损耗又很厉害,看着一片片老房子逐渐凋敝或者被高楼大厦式的"现代化"吞噬是一件让
人倍觉痛心的事情。对胡同这种古建筑形式的保护和开发应该从整条胡同或者整片小区
的尺度着手,否则四面不见天空的一个四合院样本也将失去它的意义。
告别了四合院,告别了胡同,既充分接触了古建筑,体会了几百年前四合院中生活的从
容大度,又充分感受了当今生活在这些宝贝中的市民的无奈和局促,当然也带着对这些
古建的重重忧心,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现代学生对古老胡同的喜怒哀乐。面对强劲的西风
,面对无可避免的现代文明,我们古老的文化和智慧的人民又将拿出什么样的答案呢?
--
生,非我所能;死,非我所愿;
但是我们可以把握生死之间的时间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