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game 版 (精华区)

死亡:早期的恐怖游戏


历史综述(1993年--1997年)
且不说恐怖游戏《鬼屋魔影》说取得的巨大商业利润和极高的人气,这部早期的恐怖类
型的电脑游戏在设计上采用了典型的传统探险模式。尽管早期的恐怖游戏很成功地把引
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快速的动作反应这两者相融合在一起,但它们的游戏开发商们过分
拘泥于游戏地进行方式而使整个游戏的设计模式接近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这种做法
使开发商制作出的游戏能像文学作品一样逼真的体现恐怖事物的精髓,例如HoPoLovecr
aft这类恐怖故事是按照老套的方式开展情节的,它们的作者主要是凭借恐怖的文字描述
、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和长长的叹气声来使玩家感到恐怖。

这种游戏模式在当时的游戏界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它是一种最能确保销量的游戏模
式。探险游戏模式在九十年代十分受欢迎,这是因为许多Sierra On-Line公司的游戏一
直受到电脑游戏迷的青睐。在那个时期,像《King's Quest(国王密使)》、《Police
 Quest(警察任务)》、《Laura Bow mysteries》和极受欢迎的《Leisure Suit Larr
y》等游戏都是探险模式游戏的设计者们渴望达到并超越的目标。当游戏《鬼屋魔影》出
现后,该游戏中的Lovecraft式的怪物角色与游戏《Larry Laffer》中的阴暗迷宫一样受
到了电脑游戏迷的喜爱。因此不久之后,恐怖角色就成为探险游戏的组成部分。

销量上的成功并不是恐怖类型游戏的缔造者选择把恐怖角色和探险模式融合在一起的唯
一理由。在当时,电脑游戏的制作技术还不是很先进,因为当时个人电脑硬件配置一般
是Dos5.0的操作系统、286的微处理器和非常初级的VGA显示卡,所以游戏设计者们很
难在电脑上制作出恰当的恐怖场景和具有强大威慑力的怪物。当时大多数游戏在营造恐
怖气氛时都只能是把各个片段的场景连在一起和绘制出一些阴森怪异的场所。并且,当
时的技术条件也限制了玩家们联网共同进行游戏时的互动效果。《鬼屋魔影》及其两部
续作是当时唯一玩家们能在游戏中自由移动的游戏系列。有一些像《第七访客》和《幻
影(Phantasmagoria)》之类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怖游戏是按照录制电影的方式进
行的。而其它一些游戏,例如《加百利骑士:罪恶之父》,《无声呼啸(I Have No Mo
uth and I Must Scream)》则仅仅是改进了Sierra公司原有的探险游戏的画面效果而已


直到1996年Capcom公司在索尼PlayStation上发行了游戏《生化危机》才使恐怖类型的游
戏开始出现变革。该游戏的日本开发商借鉴了《鬼屋魔影》中的许多独特之处,并采用
了新的模式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制作出了名?quot;生存恐怖"的新类型动作探险游戏。在
这种新的游戏模式中,玩家充当的主角只能以自己智慧和异于常人的勇气战胜大量的怪
物。《生化危机》发行后,迅速受到世界各国的电脑游戏迷们的喜爱。它是如此地受欢
迎以至于父母顾问组织以过分恐怖的理由呼吁禁止该游戏的发售。无需多言,这种行为
只是使游戏变得更加畅销和更有吸引力。不久之后游戏开发商们就开始筹备使用不同的
游戏平台来移植该游戏系列,以及制作类似于这种游戏的其他恐怖游戏。

《生化危机》前所未有的高销量促使恐怖主题的游戏被制作到各个游戏平台上,其中也
包括个人电脑。这种趋势加上电脑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游戏开发商意识到他们一
直局限于努力改进已有10年历史的探险游戏模式,而这种游戏模式已经有点跟不上时代
发展趋势了。有两部游戏最能体现当时那种发展趋势,即《幽灵国度(Realms of the
Haunting)》和《血祭(Blood)》。《幽灵国度》是一部综合了全屏幕动作的视频效果
、第一人称动作镜头的强大震撼力和许多谜题需要解决的新型游戏,而《血祭》则是类
似于《毁灭公爵(Duke Nukem)》的3D射击游戏,这部游戏中采用恐怖电影中的枪手取
代了《毁灭公爵》中的异型角色。这两部游戏都清楚地反映了一个现实,即恐怖主题不
应被局限于探险模式的游戏中,因为这种模式的游戏将变得越来越没有市场。

虽然很多游戏正在给恐怖主题游戏指示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它们也意味着一个游戏时代
结束。在1997年5月份《血祭》发行时,玩家们已经开始在游戏中使用3D图形加速卡。这
种硬件加速卡能提供高质量、高速移动的全屏幕图像,这样游戏设计者们就能为游戏作
出逼真的场景和其它各种面目狰狞可怕的怪物。玩家们也会因此增加他们对电脑游戏的
信任感。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再讨论这个时期的恐怖游戏的特征。不死亡灵:恐怖
类型游戏的现代历史。现在我们就要开始讨论这个阶段初期的恐怖游戏。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32毫秒